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江苏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罗志军同志在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登过去五年是科学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罗志军同志在报告中回顾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时说,这五年,是江苏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益更多的五年,是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发展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在“两个率先”征程上阔步前进的五年。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全省生产总值跨过4万亿台阶,同口径财政总收入超万亿元。

交通、水利、能源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日趋完善。

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两个率先”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可分别达到35%和24%。

现代高效农业比重超过38%,粮食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的历史性突破。

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

苏南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苏中苏北占全省经济比重五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

生态省和绿色江苏建设成效显著。

人民生活得到较快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分别增长85%和83%左右。

新增城镇就业每年超过百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5%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今年底可提前一年脱贫。

各项事业加快发展,惠及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

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切实的民主权利,当家作主、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持续提高。

法治江苏和平安江苏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居全国前列。

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创业创新创优成为江苏新的时代精神,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

宣传思想工作持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活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学习型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断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效提升了各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创先争优活动有力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驻点调研、“三解三促”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今后五年工作指导思想和一个时期奋斗目标罗志军同志在报告中说,今后五年,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我们必须更加积极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铸造江苏发展新辉煌。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推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总的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全面建成体现党的十七大要求、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使江苏的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全力推动经济强省建设罗志军同志在报告中说,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最根本的是发展先进生产力。

要坚定不移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推动江苏加快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运用先进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重点,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把推动集约发展作为重要途径,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做强做大企业集团。

大力推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突破更多重大关键技术,培育更多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打响“江苏创造”品牌。

构建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区域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三)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增创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

落实人才优先投入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十大人才工程”,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在全球范围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着力提高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打造江苏人才高地。

引导创新创业人才向企业集聚,注重培养优秀企业家和一线技术创新人才。

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支持创业、鼓励创新的环境,真正让人才优势成为江苏科学发展的第一优势,人才竞争力成为江苏的第一竞争力。

(四)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着力提高发展协调性。

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同步推进,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着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大力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沿江、沿海和沿东陇海线城市带,积极推进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发展。

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支持苏南转型升级,支持苏中加快崛起,支持苏北全面振兴。

把沿海开发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使我省沿海地区尽快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强统筹设计和整体配套,在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领域改革上取得更大进展。

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辟国际化经营新空间。

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园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增强在全球范围内吸纳优质生产要素的能力。

过去五年实践中形成的工作特色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罗志军同志在报告中说,过去五年,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符合江苏省情的工作特色,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江苏发展的鲜明导向。

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强化又好又快的发展导向,主动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压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发展创新型经济、实施产业升级计划、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沿海地区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生态文明等作出部署并抓好落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构筑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

第二,与时俱进推进“两个率先”,是江苏实践创新的集中体现。

我们始终坚持把“两个率先”作为引领全省人民开拓奋进的一面旗帜,目标上坚定不移,思路上与时俱进,举措上务实创新,从提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到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再到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全力推进“八项工程”,努力使“两个率先”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动力之源,注重发挥基层创造活力。

第三,牢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江苏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每年兴办一批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大幅增加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江苏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强保证。

我们始终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内涵罗志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水平的过程,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富裕、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内涵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以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成效,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区域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8%,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全省人民共同富裕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城乡居民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财富普遍增加,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中等收入者比重稳步扩大。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大幅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8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2年。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有效促进,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提升。

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和功能互补、特色鲜明、优美宜居的现代城乡形态基本形成。

三大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善。

——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显著提升。

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