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下学期中国哲学史考试复习要点1)“元会运世”的宇宙演变律:邵雍将天地生成和变化的过程分为元、会、运、世,以此为宇宙历史的周期,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
一元,共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一元代表自然史的一次生灭,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2)“皇帝王霸”的社会历史观:邵雍将人类历史按皇、帝、王、霸分为四个阶段:“三皇”之世,以道化民,故尚自然;“五帝”之世,以德教民,故尚让;“三王”之世,以功劝民,故尚政;“五霸”之世,以力率民,故尚争,历史的发展表现为一个退化过程。
3)张载气学:以“气”为最高范畴的哲学。
张载的气学,与理学、心学一起构成了宋明理学(道学)的主要学术流派。
①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太虚即气”理论前提:对佛道两家的批判张载正面提出了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太虚即气”。
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的基础是客观春在的实体“气”。
气是绝对的、永恒的,它有聚散而无生灭,聚则成万物,散而为太虚,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的聚散正是一切具体事物生灭的内在根源。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有形有象的万物本原于“气”,无形的“太虚”也是“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张载为了对气的属性有深入认识和规定,还引进了几个概念:“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
”1、“神”:阴阳又相互结合,变动微妙不测――“神”;2、“气”:气有阴阳的对立,相互推动,逐渐转移――“化”。
②“一物两体”的辨证观宋代封建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斗争。
张载比较注重实际情况的观察,因而对于事物现象中矛盾对立有认识,在反对佛老的理论活动中,发展了《易传》的辩证的宇宙观。
“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此天地所以参也。
”气是一个统一体神妙不测、变化运动的根源。
物质世界是自己运动,又包含两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变化无穷。
“参”,自己变化的。
(一)张载强调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1、物质世界的本性就存在于其对立面,因其是两方面的对立,故相互作用,对立本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故相互结合。
“天性,乾坤阴阳也。
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
”整个物质世界的变化,无非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阴阳,物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矣。
”2、对立面互相作用的内容。
“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氤氲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
”肯定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论证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永恒性。
对立面的学说反对了佛教把世界的本性归之为绝对静止的思想。
(二)对立面与统一体的关系。
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统一体。
如果对立面不在统一体中,则对立的两方面也就不会相互作用了。
“两不立,则一不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也。
”对立面尚未分化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因此,又把阴阳二气的统一体称为“太和”。
(三)变化的两种形式:变:“变言其著”和化:“化言其渐”。
“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
”(四)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
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
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
”这是从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肯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对立的两方有一个斗争的过程。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总的来看,张载的辩证观看到了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运动变化的源泉,但没有认识到“互相排斥的对立面是绝对的”这一面。
他看到对立双方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但是他并不认为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把融合的统一看成最高理想。
③唯理论的认识论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形质万殊,都源于“气化”,而事物万殊又是造成人的认识不同的根源。
“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为不一也。
”(一)认识与外物的关系。
肯定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人的认识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
“感亦须待有物。
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
”外物是感觉的源泉。
“人本无心,因物为心”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以外侮为根据的。
“人谓已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
”人的认识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必须穷究万物之理,“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
”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驳斥了佛老唯心主义认识论上从感觉出发“因缘天地”,不懂穷理的错误。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作用问题。
1、感性认识是耳目等感官从外在世界得来的,“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意识到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
2、仅仅感性认识是不够的,不足以认识真理:“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已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即是说,无限的客观事物和个人的有限的感觉能力之间是有矛盾的,若局限于感性认识,就谈不上“穷理”、“尽性”以至于认识整个世界。
3、“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
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
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则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所谓“大心”,即指发挥人的理性思维的作用,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三)两种知识。
1、见闻之知――感性认识:“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
2、德性之知――以理性为基础超经验的知识:“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特点有三:第一,不依靠感性认识;第二,德性所知,就是关于天道的认识,即天德良知;第三,这种认识不依靠感觉经验,主要依靠道德修养。
“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而自致尔。
”第四,虽然不依见闻,但还是依托于外在世界的认识。
“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则其知也过人远矣。
”评价:反对了佛教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不靠感觉经验就可以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倒向了唯理论――神秘主义;在认识论方面,他肯定认识来源于外界,又认为“穷神知化”的认识不依靠感官,其原因在于不能解决比感性高一级的理性认识的来源问题。
④“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见下个考点)4)张载“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一)人性二元论与气一元论。
1、天地之性――万物都是气凝聚而成的,人也是气凝聚而成的,气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善的来源。
2、气质之性――人生成以后,由于禀受的阴阳二气的不同,身体条件彼此不同,每个人又有其特殊形体和本性。
“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仅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认识人是生活于社会中的,没说明人的本性与社会关系之间联系。
)(二)天赋道德论与变化气质的提出。
1、天赋道德论。
人人都有“天地之性”:“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
”。
2、变化气质的提出。
人的不善来自于“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有好有坏。
气质不好,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
“为学日益,自求变化气质。
”(三)泛爱。
1、人们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性是与一切人与物相同的,就会泛爱一切与物。
“性者万物一源也,非有我之得私也。
惟大人为能尽其道。
是故立必具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
”就是说人只要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与他人相同,便能够超越自己的有限状态而进入一种“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人生境界。
2、这种境界,张载在《西铭》中概括为“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
宇宙万物皆由一“气”而成,那么人与万物就是一体的,天地就可以视为我的父母,则民众就是我的同胞,而万物则是我的朋友。
从这个立场出发,敬养老人、抚育幼小、帮助弱者等事情,都与自己有着直接关系,为自己的分内之事情。
至于,自己的存亡祸福,则不过是大化流行,应泰然处之,无须为之忧虑。
(从形而上学的层面论证了人的存在价值,提出了一种高妙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理念,可以看做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新发展,对后世学者有着深刻的影响。
)5)“理一分殊”:朱熹与前人不同的特点是提出了“理一分殊”(理一元论)。
其意思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理摄万理,即理是一个,是本源,但它可以贯彻到一切领域,如月亮是一,它可以散而为江湖河海之万月,分开来,每一物之理就彼此殊异,即各有特殊的质。
但每一方面,万理又归于一理,犹散在江湖河海的万月其本乃是天上的一月。
(月印万川)(理物关系)理一分殊”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
但“理一分殊”还有特定的社会内容。
他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成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这里“理一”实际说的是封建伦理原则要贯彻到一切领域;“分殊”就是说封建社会存在等级,每个人“所居之位不同”,就应该遵循不同的理,君为仁,臣须敬,子须孝,父须慈,安分守己,这里体现了朱熹将“理一分殊”的政治根源。
(理事关系)6)知先行后(从格物致知上发展而来)朱熹的三个论点:1、知先行后;2、知轻行重;3、知行互相依赖、影响。
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
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知和行如眼与脚的关系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追问:知与行谁先谁后,孰轻孰重?朱熹则说。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先知得,方行得”。
对“行为重”,朱熹解释道:“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尚知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知而不行是知得不深,只有亲身履历之后,才知得清楚真实。
他的知指义理,即封建道德方面的认识,不是今天解说的科学。
而行指封建道德标准所做事,即“道德践履”,不是今天所说的科学实践。
关于朱熹理学的补充:人性论(“天命之性”道心和“气质之性”人心、心统性情),修养论(主敬说)7)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
从哲学观点上讲,朱、陆两家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理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由于观点不同,两家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辩。
学者吕祖谦希望通过学术讨论的方式辨别朱陆之间的异同,调和朱陆之间分歧邀请南宋二人来鹅湖寺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
这便是我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但这场学术交流盛会,因双方分歧太大,难以沟通而告终,不过事后朱、陆的观点虽有分歧,但他们在学术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态度上都具有宽豁大度的君子之风。
①尊德性与道问学②“简易”与“支离”1.“血脉”与“章句”2.“减担”与“增担”3.“顿悟”与“渐修”4.“乐学”与“苦学”③“知”与“行”8)王守仁思想演变的“前三变”和“后三变”:以“龙场悟道”为界线,分为前、后“三变”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始由“泛滥词章”,再到“遍读考亭之书”,转而“出入于佛、老”,是为前三变;第二阶段始由“龙场悟道”之后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以默坐澄心为学的”,到专门倡导“致良知”之教,再到居越讲学,“所操益熟”,是为后三变。
泛滥词章遍读考亭之书出入佛老(步入心学)龙场大悟:王守仁顿悟之“道”,即吾心之道,意谓圣人之道先天地固存于吾心,不必外求,所以吾心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