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看月食1 沪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看月食1 沪教版

《看月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眨、般、挨、微”的字形。

2、理解“担心、一般、微笑、吞掉、似的、红铜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自学生字。

1、读课文,圈出生字。

2、查字典,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3、指名说表格内容,有异议提出来。

二、检查自学效果,共同学习生字。

1、重点指导下列生字字形。

眨:与眼有关,目字旁。

右半边是一撇,下面一个“之”字。

学生做“眨眼”的动词。

般:“船”字的右下部分“口”换成“又”。

挨:右半边上面是“厶”,下面是“矢”,第二撇不出头,最后一笔是捺。

微:不要丢掉“山”下边的一短横。

2、查字典或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担心:放心不下。

一般:一样。

微笑:脸上略带笑容。

吞掉:不嚼,整个儿地吞吃掉。

落:结合上下文应理解为照射的意思。

似的: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差不多。

如:像雪似的那么白;他好像睡着了似的。

红铜色:“红铜”也叫“紫铜”,紫红色,是纯质的铜,用来制造电线等。

像红铜似的颜色叫“红铜色”。

三、逐段指名读课文。

1、正音。

似,是多音字,告诉学生在“似乎”一词中读“s@”,在“似的”一词中读“sh@”。

2、指导长句的读法。

(1)圆圆的月亮|像个大玉盘|挂在天空,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2)一会儿,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

四、读课文。

1、提出不懂的问题。

2、课文从哪段到哪段讲看月食的经过,理清课文层次。

(第3~6自然段讲看月食的经过;1、2自然段讲看月食的时间,奶奶讲从前人们对月食的说法,我对此半信半疑;7自然段讲妹妹明白了发生月食的原因。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作业。

熟读课文。

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贴一贴,更形象、直观地了解月全食过程中月象的变化,初步认识月食形成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和爸爸的话,从中了解什么叫月食,月食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知道月食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设疑激趣。

1、导入:小朋友们,平时我们常见到空中的月亮有时圆,有时弯。

但有一种自然现象大家很难见到,那就是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不见了?这是什么现象呢?(生)齐读课题
2、到底月食中月亮是怎么变化的?课文哪些自然段是描写月食过程的?(生:第四、六自然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默读课文3——7自然段?
二、第三段。

1、请大家静静地看看这个夜空,美吗?月亮圆吗?课本是怎样描写这景象的呢?你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

(1)指名读:让小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老师点拨指导朗读好学生喜欢的句子。

读中理解“银光”。

(2)比较两个句子。

a、圆圆的月亮像个大玉盘挂在天空。

b、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

三、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动手实践学习课文第四、六自然段。

1、过渡:我们一起来看看月食的过程,大家已经知道这两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月食的过程。

2、我们一起来看看月食的过程。

(看多媒体演示)
3、谁能像老师一样看着板书把月亮的变化复述出来。

(板书)
4、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把月食的过程用活动卡片摆一摆、贴一贴。

(教师把月食中月亮的变化的过程,制作成活动小卡片,每个四人小组一份,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贴一贴)(1)四人小组学习汇报
(2)板书:月食开始了,月亮……
月食结束了,月亮……
四、通过四人小组自己动手实践,学习第五段。

1、过渡:看到月亮的变化过程,月亮真的像奶奶说的那样被天狗吃了吗?爸爸是个有科学知识的人,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听录音)
2、我们一起当当小科学家,做做实验,看看爸爸的话对不对(介绍太阳、月亮、地球之间的知识。

利用三球仪做实验)
学生实践中悟出: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当地球转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的时候,就看不到月亮叫月食。

这种现象不是经常有的,每次要隔19年才会出现一次,在同一时间内,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

3、生汇报:产生月食的原因:出示课后填空(2),指名填,齐读。

示幻灯片:(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的时候,他们在同一(直线)的时候,就出现月食。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4、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

通过你们的解释连迷信了几十年的奶奶也明白了月食的道理。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五、总结:可见学科学,懂科学是多么重要,从小要学好知识,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现象是我们不知道的,还有很多奥秘,我们除了看语文书外,还可以从哪获取这些知识呢?对呀,书是知识的海洋,如果我们抱着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我们一定会获得更多更多的知识。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六、你觉得课文中哪里写得最美?为什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再读一读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