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91年修正案1991年05月23日颁布,1991年05月23日实施目录第Ⅱ—2章构造——防火、探火和灭火第20条修正条款防火控制图第21条替代条款消防设备的即刻可用第28条修正条款脱险通道第32条修正条款通风系统第36条修正条款固定式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自动喷水器、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第40条修正条款消防巡逻、探火、失火报警和广播系统第Ⅲ章救生设备与装置第18条替代条款应急训练和演习第Ⅴ章航行安全第17条替代条款引航员登离船装置第Ⅵ章货物运输(替代文本)A部分通则第1条适用范围第2条货物资料第3条氧气分析和气体探测设备第4条船上使用杀虫剂第5条积载和紧固B部分谷物以外的其它散装货物的特别规定第6条装运的可接受性第7条散装货物的积载C部分谷物运输第8条定义第9条对谷物运输船舶的要求第Ⅶ章危险货物运输第5条修正条款证件增加新的第7—1条危险货物事故的报告【名称】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修正案〔海安会以决议MSC.22(59)于1991年5月23日通过〕【题注】第Ⅱ—2章构造——防火、探火和灭火第20条防火控制图用下列标题取代现有标题:“防火控制图和消防演习”在该标题后加入下列文字:“(本条适用于所有船舶)”在本条之2后加入下列新的本条之3:“3消防演习应按第Ⅲ/18条的规定进行。
”第21条消防设备的即刻可用在标题后加入下列文字:“(本条适用于所有船舶)”本条的现有文字用下文替代:“消防设备应保持良好状况并随时可以立即使用”。
第28条脱险通道在标题后加入下列文字:“(本条之1.8适用于在1994年1月1日及以后建造的船舶)”在现有的本条之1.7后加入下列新的本条之1.8:“.8如果公共处所跨越三层或更多层的甲板并含有家俱等可燃物品和商店、办公室和餐厅等围闭处所,则此种公共处所内的每一层应有2条脱险通道,其中之一应能直接进入符合本条之5要求的围闭垂直脱险通道。
”第32条通风系统在标题后加入下列文字:“(本条之1.7适用于1994年1月1日及以后建告的船舶)”下述新的本条之1.7插入原本条之1.6和2之间:“1.7如果公共处所跨越三层或更多层露天甲板并含有家俱等可燃物品和商店、办公室和餐厅等围闭处所,则此种公共处所应配备排烟系统。
该排烟系统应由要求的探烟系统起动并能手动控制。
风扇的尺寸应能在10min或更短时间内将此种处所内整个容积的空气排出。
” 第36条固定式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自动喷水器、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在标题后加入下列文字:“(本条之2适用于在1994年1月1日及以后建造的船舶)”将原条文编为本条之1并在新的本条之1后加入下列新的本条之2:“2如果公共处所跨越三层或更多层的露天甲板并含有家俱等可燃物品和商店、办公室和餐厅等围闭处所,则含有此种公共处所的整个主垂直区域应由符合第12条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作全面保护。
”第40条消防巡逻、探火、失火报警和广播系统在标题后加入下列文字:“(本条之7适用于在1994年1月1日及以后建造的船舶)”在现有本条之6后加入下列新的本条之7:“7如果公共处所跨越三层或更多层的露天甲板并含有家俱等可燃物品和商店、办公室和餐厅等围闭处所,则含有此种公共处所的整个主垂直区域应由符合第13条的探烟系统作全面保护,但该条之1.9除外。
”第Ⅲ章救生设备与装置第18条弃船训练和演习本条的现有标题和文字用下文替代:“应急训练和演习1本条适用于所有船舶。
2手册每间船员餐室和文娱室或每间船员住室应配备符合第51条要求的训练手册。
3集合操演和演习3.1第个船员每月至少应参加一次弃船演习和一次消防演习。
若有多于25%的船员在上一个月没有参加该特定船上的弃船和消防演习,则应在船舶驶离港口后的24h内举行该两项演习。
主管机关可以接受其它安排,但这些安排至少应等同于无法实施此种做法的那些类别的船舶的安排。
3.2在从事非短程国际航行的船舶上,应在旅客上船后24h内举行旅客集合操演。
应向旅客讲授救生衣的用法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行动。
在该次集合后如仅有为数不多的旅客在某个港口上船,则只需提请这些旅客注意第8.2条和第8.4条要求的应急须知而无需举行另一次集合操演。
3.3在从事短程国际航行的船舶上,在船舶驶离后如未举行旅客集合操演,则应请旅客注意第8.2条和第8.4条要求的应急须知。
3.4每次弃船演习应包括:.1使用第6.4.2条要求的警报系统将旅客和船员召集到集合站并确保他们知道应变部署表中规定的弃船命令;.2向集合站报到并准备执行应变部署表中规定的任务;.3检查旅客和船员的穿着是否合适;.4检查是否正确地穿好救生衣;.5在完成任何必要的降放准备工作后,至少降下一艘救生艇;.6起动并操作救生艇发动机;.7操作降放救生筏使用的吊柱。
3.5在可行时,应按本条之3.4.5要求,在各次演习中降下不同的救生艇。
3.6每条救生艇至少每3个月应在弃船演习中带着指定的操作船员被降放并在水中开动。
如果从事短程国际航行的船舶因其港口靠泊装置和营运方式而不能在某舷降放救生艇,则主管机关可以允许此种船舶不在该舷降放救生艇。
但是,所有此种救生艇,每3个月应至少降下一次,每年应至少降放水中一次。
3.7在合理和可行时,救助艇但不包括兼作救助艇的救生艇,每月应带着指定的船员被降放并在水上进行操纵。
在所有情况下,每3个月至少按此要求进行一次。
3.8如果救生艇和救助艇的降放演习系在船舶前进时进行,因其涉及危险,此种演习只应在有遮蔽的水域并且要在对此种演习有经验的驾驶员监督下进行。
3.9在每次弃船演习中应检查供集合和弃船使用的应急照明。
3.10每一消防演习应包括:.1向集合站报到并为在第8.3条要求的应变部署表中规定的任务做准备工作;.2起动消防泵,至少使用两个要求的喷嘴,检查该系统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况;.3检查消防员的装备和其它个人救助设备;.4检查有关的通信设备;.5检查水密门、防火门和防火挡板的运作;.6检查为随后的弃船所做的必要安排。
3.11在计划消防演习时应根据船型和货物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情况下的习惯做法。
3.12演习中使用过的设备应立即恢复到完好的工作状况;演习中发现的故障和缺陷,应尽快修复。
3.13在可行时,应按真正出现紧急情况那样进行演习。
4船上培训和指导4.1在新船员上船后,应在不迟于两个星期内就如何使用包括救生艇筏设备在内的船上救生设备和船上消防设备给予船上培训和指导。
但是,如果船舶的船员是定期轮换的,则此种培训应在船员第一次上船后不迟于两个星期内进行。
每次指导应涉及船舶救生和消防的不同方面;但在任何2个月的期限内,应涉及到该船的所有救生和消防设备。
4.2每一船员均应得到指导;指导应包括但不一定局限于:.1船舶气胀式救生筏的操作和使用;.2低温受冻、低温受冻急救和其它有关的急救程序问题;.3在恶劣天气和恶劣海况中使用该船救生设备所必需的特别指导;.4消防设备的操作和使用。
4.3有关如何使用吊柱降放的救生筏的船上培训,应在不超过4个月的间隔期中在每艘装有此种设备的船上举行。
凡可行时,此种培训应包括救生筏的充气和降下。
此种救生筏可以是仅供培训使用的、不作为船舶救生设备组成部分的专用救生筏。
此种救生筏应做有明显标志。
5记录举行集合的日期、弃船演习和消防演习的详细情况、其它的救生设备演习和船上培训,应在主管机关可能做出规定的日志上做出记录。
如果在指定时间内未举行全面的集合操演、演习或培训,则应在日志中做出记录,写明所举行的集合操演、演习或培训的细节和范围。
”第Ⅴ章航行安全第17条引航员软梯和引航员机械升降器本条的现有标题和文字用下文替代:“引航员登离船装置(a)适用范围(i)航行中可能使用引航员的船舶应配备引航员登离船装置。
(ii)在1994年1月1日或以后安装的供引航员登离船使用的设备和装置,应符合本条要求并充分考虑到本组织通过的标准。
(iii)在1994年1月1日前配备的供引航员登离船使用的设备和装置,至少应符合在该日期前实施的第17条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到在该日期前本组织通过的标准。
(iv)在1994年1月1日后予以替换的设备和装置,在合理和可行时,应符合本条的要求。
(b)通则(i)供引航员登离船使用的所有装置均应有效地达到使引航员安全登船和离船的目的。
装置应保持干净,得到适当的维修和存放;应定期检查,保证它们的使用安全。
它们仅应用于人员的登船和离船。
(ii)引航员登离船装置的安装和引航员的登船和离船,应由带有与驾驶台进行联系的通讯装置的负责的驾驶员进行监督。
他还应做出安排,护送引航员经由安全通道前往和离开驾驶台。
应向安装和操作任何机械设备的人员就要采用安全程序进行指导;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
(c)登离船装置(i)应配备能使引航员从任一船舷安全登船和离船的装置。
(ii)在从海平面至船舶的入口或出口位置的距离超过9m的所有船上,在欲将舷梯或机械式引航员升降器或其它同样安全和方便的装置与引航员软梯一起供引航员登船或离船时,船舶应在每舷均应装有此种设备,除非该设备能移动供任一船舷使用。
(iii)应使用下列任一装置提供安全和方便的船舶入口或出口:(1)引航员软梯。
其所需爬高不超过1.5m,离水面高度不超过9m;其位置和紧固应做到:(aa)避开船舶的任何可能的排放口;(bb)在船舶平行船中体的长度范围内,可行时,在船舶的船中半长范围内;(cc)每一梯阶均牢固地靠在船舷上;在护舷木等结构部件妨碍本规定的执行时,应做出使主管机关满意的特别安排,以保证人员能安全登船和离船;(dd)引航员软梯的单根长度应能从船舶的入口或出口点抵及水中;应为所有的装载状况和船舶纵倾及为15度的不利横倾留出充分的余量;安全加固点、卸扣和系索至少应与扶手索的强度相同。
(2)每当水面至船舶入口点的距离超过9m时,与引航员软梯一起使用的舷梯,或其它同样安全和方便的装置。
舷梯应安装在朝向船尾的位置上。
在使用时,舷梯的下端应牢固地靠在船舶平行船中体长度范围内的舷边;在可行时,应牢固地靠在船中半长范围内的船舷升降器上避开所有的排放口;或(3)引航员机械升降器,其位置应在船舶平行船中体长度的范围内;可行时应在船舶的船中半长范围内;应避开所有的排放口。
(d)船舶甲板入口应配备装置确保在引航员软梯的上端或任何舷梯或其它设施的上端与船舶的甲板之间有安全、方便和无障碍的通道供任何人员登船和离船。
该处的此种通道应由下列装置提供:(i)在栏杆或舷墙中的门。
应配有适当的扶手;(ii)舷墙梯。
应装有在其底部附近及在更高位置上牢固地固定在船舶结构上的两根扶手支柱。
(e)舷门供引航员登离船使用的舷门不应朝外开。
(f)引航员机械升降器(i)引航员机械升降器及其辅助设备应是主管机关核准的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