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课稿

评课稿

《会变的线条》评课稿
刚才我们一起听了何老师《会变的线条》一课,总体来看整节课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教学理念新颖,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看出何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这是一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教学方式活泼多样
何老师能够抓住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通过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与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开始利用小游戏的形式导入,把线条当作朋友,“这位朋友最会跳舞了,有谁能让他把身子扭动起来?”好奇心促使每个学生都想来尝试。

在作业环节让学生为国王设计美丽的生活用品。

让学生置身于童话世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联系生活认识美术
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环节:找线,赏线,画线,评线。

首先何老师让学生找线,找教室里的线条和他们衣服上的线条找课件中展示建筑物线条、动物身上的线条。

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感知思维能力,还让学生了解线条无处不在,它和我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线条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使学生领悟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三.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英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

”我们要不断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何老师通过带领学生欣赏毕加索《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马尔》这幅画,感受线条的美感,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何老师让学生闭着眼听音乐画线条,拓展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喜欢的线条。

这种富有情趣的美术教学更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培养丰富的创造力,让学生回家以后还能够利用所学的线条知识装扮自己的生活用品,起到了课后拓展的作用。

这节课的存在一点不足,归纳如下
1.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觉得还应该采用一些形式多样鼓励的方法,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不要用显而易见的刺激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应在更深的层次上,让他们通过发现自己“才能”的,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2.在评价作品的时,引导学生在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到解决的办法。

最后我要说何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丰富不断积累,教学技艺更加成熟更加完美!
评课稿2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如今小学生的课程内容越来越新颖有趣,小学美术也不例外。

可能您看过各种各样的评课稿,但是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您还是头一回看到吧?那么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具体是怎样的呢?它和其他科目的评课稿有什么区别呢?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解开这些疑问吧!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第一点:总体评价。

首先从备课,道具准备来看,老师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感受利用各种材料来制作所带来的形式美感。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第二点:具体分析一。

能够抓住学生活泼、好动心理,利用小游戏作为导入,在课的一开始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这里,为整堂课的集中进行提供了一个前提保障;在新授部分,用了对比讲授法与演示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路渐渐清晰;丰富有效的教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极展示了教师的基本功。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第三点:具体分析二。

树立了学生主体理念。

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方法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图,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获得制作方法,了解所需的材料,已经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第四点:总结优点。

作为一门动手性极强的学科,美术课的示范教学是指导学生理解制作方法,掌握技能的重要环节,示范教学贵在“活”字,往往事半功倍。

老师的作品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是最大的,成功的和学生一起互动。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第五点:提出不足。

本课的开始与结束没有做到首尾呼应。

导入的情境时遗留的问题在最终评价时并未明确地得到解决,建议教师可利用1~2分钟解决问题,这样课就更加完善了。

看完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我们知道,与其他说课稿一样美术说课稿也是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上课优点,找出不足所在。

不同的是美术课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而说课稿也更看重这方面的知识展现。

[小学美术评课标准]
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一堂美术课,这堂美术课让我有很多的收获,同时也有了一些困惑,现在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我的收获。

这是四年级下册《团花锦簇》一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

首先,刘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感受利用各种材料来制作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学习制作方法,培养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而让我最受启发的是这堂课的评价,不同形式的评价融化在课的每一环节之中。

首先在第一环节赏花中的评价,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评的方式;还有就是不光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还从学生的语言,学生的表达这一层面来评。

第二环节品花中的评价:在这一环节中的评价比较新颖,没有太多语言,发现学生准备的很充分,就以送花的形式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评价方式的变化,让学生始终处在了兴奋的、成功的学习状态之中。

第三环节观花,和丝网花零距离的接触,这一环节的评价采用了引导式的评价,引导学生从色彩和形状这两个方面来评价花。

注重了知识的传授。

在这一堂课中,最精彩的评价在作品的评价,以送花的方式来评价作品,送花说祝福语。

而送花的方式也不同,先是学生送花给老师,而后老师送给学生。

在送花中解读花的知识,还在送花中还穿插买花,联系生活实际。

也让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在这堂课里,收获多多,但也留下一点困惑,新课程标准提示我们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也因些而努力着,但问题是,我们这么做了,我们一堂课的时间不够,我们的教学任务不好完成。

而每一节课每一学期我们也有很多的任务。

我在想如何将教师的示范合理的用在适当的时间,如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在冥思苦想,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刚学会,对于中间的学生就有些困难,而对于动手能力弱一些的学生他们望而却步。

如如果我们做示范在,那么对于动手能力强一些的学生我们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对于中间的学生我们让他们学会,熟练;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让他掌握即可。

示范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是有收获的,而且我们的教学时间也会节约一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