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新规范概论
5.4.1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宜采用35℃ ~45℃,不应超过60℃;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 10℃,且不宜小于5℃;毛细管网辐射系统供水温 度宜满足表5.4.1-1 的规定,供回水温差宜采用 3℃~6℃。辐射体的表面平均温度宜符合表5.4.12 的规定。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范》强制性条文
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技术和设计中 存在的问题
及《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修订的主要内容介绍
2012.3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编制工作进展情况
1)进度 2010年4月完成了征求意见稿; 2010年6月15日前意见返回; 2010年底前完成送审稿并召开审查会;
2011年4月完成报批稿; 2012年1月21日批准;编号为GB50736- 201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比较(以北京为例)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GBJ 19- 87
设计手册 新规范
夏 空调计算干球温度 33.2℃ 季 空调计算湿球温度 26.4℃
33.6℃ 26.3℃
33.5℃ 26.4℃
通风计算干球温度 30℃
29.9℃
29.7 ℃
通风计算相对湿度 64%( 最热月平均) 58%
61%
空调日平均
-5℃
-3.2℃
-8℃
-5.6℃
67%(最冷月平均) —
-1℃
℃
新规范
35.0℃ 25.8℃ 30.6℃ 58% 30.7℃ -3.4℃ -4.4℃ 66% -0.1 ℃
年平均温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3.3℃
13.7℃
对征求意见稿的较大修改
5.3.1 散热器供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散热 器集中供暖系统宜按75℃/50℃(征求意见稿为 60℃/45℃)连续供暖进行设计,且供水温度不宜大 于85℃,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20℃。
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6(1)、5.2.1、 5.3.5、5.3.10、5.4.3(1)、5.4.6、5.5.1、5.5.5、 5.5.8、5.6.1、5.6.6、5.7.3、5.9.5、5.10.1、6.1.6、 6.3.2、6.3.9(2)、6.6.13、6.6.16、7.2.1、7.2.10、 7.2.11(1、3)、7.5.2(3)、7.5.6、8.1.2、8.1.8、 8.2.2、8.2.5、8.3.4(1)、8.3.5(4)、8.5.20(1)、 8.7.7(4)、8.10.3(1、2、3)、8.11.14、9.1.5(1、 2、3、4)、9.4.9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4)增加了新技术或新理念
①毛细管网辐射系统; ②温湿度独立控制; ③蒸发冷却; ④户式燃气炉; ⑤复合通风;
⑥区域供冷;
⑦燃气冷热电三联供;
⑧锅炉房与热力站;
⑨附录A“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和附录B“室外空 气计算参数简化方法”;
⑩引入了JGJ 173-2009《供热计量技术规程》的 基本内容。
夏 空调计算干球温度 季 空调计算湿球温度
通风计算干球温度 通风计算相对湿度 空调日平均 冬 采暖计算干球温度 季 空调计算干球温度 空调计算相对湿度 通风计算干球温度
GBJ 19- 87 35.2℃
设计 手册
35.1℃
28℃
25.8℃
26℃
30.7℃
72%( 最热月平均) 54%
30.7℃
30.7℃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中
相应条文同时废止。
发展过程
※TJ 19-75《工业企业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范》 ※GBJ 19-8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 计规范》
房间进行热负荷计算。 5.3 散热器供暖
5.3.5 管道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其散热器的供暖
立管或支管应单独设置。
5.3.10 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 要求的建筑 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5.4 热水辐射供暖
5.4.3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地面构造,应符合
以下规定:
1 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 的地板为供暖地面时,必须设置绝 热层; 5.4.6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塑料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 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以及系统 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5.5 电加热供暖 5.5.1 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加热供暖:
28.6℃
29.1℃
29.6℃
冬 采暖计算干球温度 -9℃ 季 空调计算干球温度 -12℃
-7.5℃ -9.8℃
-7.6℃ -9.9℃
空调计算相对湿度 45%( 最冷月平均) 37%
44%
通风计算干球温度 -5℃
-7.6℃
-3.6℃
年平均温度
11.4℃
12.3℃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比较(以西安为例)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1 供电政策支持; 2 无集中供暖和燃气源,且煤或油等燃料的使用受 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3 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
热源的建筑; 4 采用蓄热式电散热器、发热电缆在夜间低谷电进
行蓄热,且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 5 由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供电,且其发电量能够满
足自身电加热量需求的建筑。 5.5.4 发热电缆辐射供暖和低温电热膜辐射供暖的加热元 件及其表面工作温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安 全要求。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电供暖系统应设置不同类 型的温控装置。
2) 参编单位的构成
参编单位 设计、科研、院校
企业
2003标准 17 3
新标准 20 18
3)删除的内容
①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 ②工业通风部分。
适用范围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 筑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本规范的通用 性方法及规定也适用于工业建筑。 本规范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特殊净化与防护
3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3.0.6 设计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表 3.0.6-1 规定。
表3.0.6-1 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m/(h·人)]
建筑房间类型
新风量
办公室
30
客房
30
大堂、四季厅
10
5.2 热负荷 5.2.1 集中供暖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对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