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传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他的传人对于中国当时甚至至今都有重大的意义。
佛教以其特有的宗教性质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习俗,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关键词】:佛教的起源,佛教传人中国,佛教与中国政治,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与中国艺术,佛教与中国民间习俗
佛教及其起源
佛教,亦称“浮屠教”“大教”“佛道”等,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最基本信仰,以解脱众生的烦恼、痛苦、生死、启导众生转迷开悟为根本的宗教、学派中学籍最丰富、体系最庞大的派别,其历史悠久内部派别纷繁,各具异彩,并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由约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古代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王子释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创立。
释迦牟尼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据传其生来相貌端庄,天资聪颖,父亲净饭王对其寄予厚望,但释迦牟尼本人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做政治的统治者,一心专注人生真谛的探索于人生痛苦的解脱。
相传在其14岁时一次外游看到农夫耕种的艰苦和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心灵大受打击深感人生一切都无法避免生老病死的痛苦。
后来一位憎人告诉他出家修道可以从生老病死中解脱,在29岁时释迦牟尼毅然放弃王子的高位,离别妻儿,到深山中求师修道。
经过六年的禁欲生活,苦行生活,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就正觉,获得解脱,从此他就开始宣言自己的学说,普度众生。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活动主要有两方面,即构建、宣扬教法和建立、推行僧伽生活,其教法的主旨是苦、集、灭、道“四谛”,即阐述人生痛苦、痛苦原因、痛苦的消灭、和灭除痛苦的方法。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于发展
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路线主要有两条。
一是陆路,经中亚西亚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
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瓜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大多通过陆路抵华,走海路的比较少,这可能是海路开辟比较晚的原因。
最早传入历史说法不一,今天难以考证。
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是西汉哀帝时传入,二是东汉明帝永明时传入。
谓明帝在位时,曾派人赴西域求法,请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携佛经到洛阳。
综合这两种说法,佛教的初传在两汉之际,约公元前一世纪左右。
在中国佛教的传播与佛教的经典译介同步进行,佛经只有译为中文才能被中国人接受,所以从这一时期开始来华的僧人都十分重视译经的工作。
从安息来华的安世祖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等经典。
三国西晋佛教的初步流传
一、三国两晋佛教初步传入
佛教开始传人中国时,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史载,魏明帝曹壑曾兴建佛寺,陈思王曹植也喜欢读佛经,吴国孙权曾建寺塔,号建初寺。
在奉佛的影响下佛教信仰在民间开始流传据《悉氏稽古略》记载,西晋时以洛阳和长安两京为中心,修修建佛寺180多所,有僧尼3700余人。
这时期佛殿翻译事业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众多的译师中最著名的是支熸的弟子支谦,他译出了重要的典籍有《维摩诘经《大明度无极经》和《太子端应本读经等》,他还为自已的译的《了本生死经》作注释,为经作早之作。
另外。
康僧会和早期西晋时得竺法护地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三国魏废帝嘉平二年,中印度学沙门县柯迦罗游洛阳,译出了戒律《僧祗戒九》,并举行受戒。
这是佛教戒条开始。
二、东晋十六国佛教的隆盛
东晋十六国时代,中国南北分立,乱战濒仍。
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提倡佛教,百姓则期望在从求神拜佛中解除苦难,在这种形势下佛教得到繁荣的生机和蓬勃的发展。
在这个时代佛教的发展和以下几个人是分不开的。
北方的道安和鸠摩罗什。
道安一身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翻译、整理、阐述经典、创立以“本无”为宗旨的学派;二是弘化南北,建立僧团,宣扬佛法和培养弟子,此外道安还提倡废除出家和尚个人姓氏,勒定僧律,制定僧尼赴清,礼忏等礼仪规范,为佛教僧尼共同遵循,佛教丛林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位伟大人物鸠摩罗什,他主要的贡献是译经,在这之前佛经只有零星的翻译,初步具体有了大乘,他译出了《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等35部经典第一次经典介绍了般若空中学说,对于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弘扬和移植有极有极重要的作用。
三、南北朝佛学派的涌现
南北朝出现了几位重要的翻译家,他们对佛教的弘扬和传播同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在南朝梁末陈初真谛带240梵文来华,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译出大量佛经,把南朝翻译事业向前推进一步。
另外从中印来的跋罗也译出若干重要典籍。
北朝,菩提流支,携带众多梵本从印度经西域来到洛阳,较系统翻译了大乘瑜伽行的典籍,影响很大。
四、隋唐宗派佛教的创立和繁荣
到了隋唐时期,译经工作基本已经政治化,由国家官员完成。
国家设立译经馆或指定寺院,组译场,延请译人翻译。
唐代译经工作成绩可观,无论在译经数量或质量都远远超越前人,总译出佛典372部,2159卷,至此,印度大乘佛经要典基本已翻译了过来,由于译籍不断增多需要统一的篇目以便翻阅,诵读,隋代的《人寿众经目录》和唐代的,《开元释教录》都是那时出现的重要记录。
隋唐时期南北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这些情况为佛教内部组织异说,求同求通的整合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南北各学派有的开始演变成新学派,主要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
禅宗、等几个宗派。
佛教是对中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宗教,从佛教的传人,兴盛,弘扬,经历数朝数代,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也是无处不在的
佛教与中国政治
印度传人的佛教各派,对政治持有不同态度,小乘佛教追求了断生死和个人解脱,认为政治是一种妨碍个人解脱的系束。
大乘佛教兴起以后,宣扬佛祖慈悲救世普度众生,把出世,入世融入在一起。
中观学派龙树著《宝行王派》,专门对统治者进行说教,宣讲治理国家,亲近佛教的道理。
后来瑜伽行派则因为统治者不尊重佛教而作《王法正理论》,要求国王给予保护。
印度佛教大小经典混杂在一起传人中国,所以佛教避世厌世,出世的态度,要求国王外护的依赖思想以及护法、护国的主张,都为中国僧人所接受和奉献。
佛教在中国发展到东晋时期,由于开始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自此佛教与统治阶层的政治关系日益密切,客观上成为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政治工具。
从统治者角度而言,往往是利用佛教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帝王都十分重视佛教名僧,力求借宗教力量来稳定政局,也有一些统治者利用佛教理论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唐代武则天利用佛经中天女的故事说明女子也可以为王来臣服朝中大臣和平民百姓,以达到称王的目的。
明成祖朱棣假托皇后梦见菩萨授经,来表明自己的“靖难之役”并非叛逆。
从佛教角度,除了为帝王势力的发展,政治统治,政局稳定提供助力之外,佛教还起了其他一些作用,首先它巩固了民族团结,增进了对外交往,外,佛教曾被利用为号召和组织农民起义的工具,比较典型是弥勒菩萨的信仰,弥勒信仰被深入人心后“弥勒降生”的故事被下层民众认为是救苦救难的福音。
隋唐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及元末曾多次出现过借弥勒降生起义。
佛教与中国文学
随着佛典在中国的翻译和流传,僧人与文人名士交流的增多,寺院讲经方法的普及,佛对
于中国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古典小说方面,小说的体裁与内容都与佛有密切关系,如同中国四大小说之一的《西游记》,志怪小说《搜神记》等这些小说里面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蕴含大量的佛教因素。
在音韵学和诗歌方面,佛教起十分巨大的作用。
齐梁时代文学家沈约在佛梵音影响下把字音声调高低分为平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
在古代评理方面,佛教的言语道断说“顿悟”为严玉的妙语说和王士稹的“神韵”说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语言文学方面佛教中不少优美典故和俱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用到文学作品中,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宝库,有的甚至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
比如说,因缘、三昩、烦恼、三生有幸、五体投地、大千世界、痴人说梦等。
佛教与中国艺术
佛教的宣传重视调动艺术上的形象思维,塑造佛菩萨等艺术形象,以引起人们的惊奇、敬畏、崇拜和信仰。
这往往采取艺术夸张的手法,把佛,菩萨形象极度神秘化,理想化,如千手观音的形象百变就引起人们对佛无限庄严伟大的神秘化,和美感。
佛教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以寺院建筑为中心,雕塑、绘画、音乐、为辅助的整体艺术环境。
佛教建筑包括佛殿、佛塔、经幢。
而佛教雕塑包括寺院和石窟中的雕刻,塑造的雕像以及各种石、陶、瓷等器皿的艺术雕塑。
代表作有乐山大佛、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雕像等
佛教与中国民间习俗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国后,两千多年延绵不断各类民间习俗不同程度受到它的影响,首先是各类的民间节目,如傣族的“泼水节”据说是纪念佛祖的诞生和成道之日,其次是佛教受重视的腊八,据说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道,七月十五的盂兰节,是先人下了地狱之后每年的这天都获得释放,回到人间与世上亲人团聚。
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对民间习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人们烧香拜佛,供奉果品,布施斎僧,广作法事,以种种方式来表示对佛、菩萨的崇拜。
佛教的传人及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在政治、文化、艺术、习俗、个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其融入中国的本土,深深影响数百代人的思想,生活。
参考文献:《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国鬼神》《中国佛教史》《佛教与传统文化》《宗教研究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