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古诗文中的平仄韵

关于古诗文中的平仄韵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⑴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普通话语音把音高分成“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

阴平声高而平,阳平声是中升调,上声是降升调,去声是全降调。

去声字就是第四声的字。

公元5世纪南朝齐梁间有人(沈约等)将古汉语分为四个调类:平上去入。

四声的调值根据唐阳宁公和南阳处忠所著的《元和新声韵谱》记载如下平声“哀而安”:约是一种长的中平或低平调。

上声“厉而举”:约是一种短的升调,用力比较强。

去声“清而远”:约是一种长的高降调,“远”是长义。

入声“直而促”:入声以[-p/-t/-k]收尾,发音短促。

调类调值普通话语音里,声调有四个,阴平是第一,阳平是第二声,上声是第三声,去声是第四声,统称四声。

也就是普通话里的四个调类,它采用一种五度标记法,作为标调符号来描写音节的声调。

它们的调值分别为:55(阴平)、35(阳平)、214 (上声)、51(去声),这也是声调实际的念法。

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上声、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

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

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

现代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入声。

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上、去、入。

南北朝时,梁武帝曾经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hen)子(cix)圣(sjengh)哲(triet)”;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

根据日本《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

上声直昂、有轻无重。

去声稍引、无轻无重。

入声径止、无内无外。

平中怒声、与重无别。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四声和韵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

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坐骑。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

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中古四声与普通话四声的关系在普通话中,中古全浊音被清音化,因此中古清音平声在普通话里变为阴平(普通话第一声),中古浊音平声变为阳平(普通话第二声),中古全浊上声在普通话里变为去声(普通话第四声)。

同时入声在普通话里消失,中古全浊入声变为普通话的阳平(普通话第二声),中古次浊入声变为普通话的去声(普通话第四声)。

平仄简表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对联:(联尾)上仄下平五绝【1】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2】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3】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4】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七绝【1】七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2】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3】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4】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五律【1】五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2】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3】五律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4】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七律【1】七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2】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3】七律仄起首句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4】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结(1)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一。

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

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

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也不尽然,粤语有入声,可张学友的《不老传说》流传在月夜那故事古:平通仄仄仄通仄仄◆事【去声四寘】今:平通仄仄仄仄仄仄◆事【十三支,(-i)(零韵母)】不合平仄规律。

(2)句末字的读音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二。

普通话中不少字由于经过演变,字的发音本身就是错的。

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3)音调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三。

普通话的音调极为不自然,且没有“换调”系统。

这使得诗词的平仄之韵难以体现?其实平仄有片面性,李白的《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平平平仄平疑是地上霜仄仄仄仄平举头望明月仄平仄平仄低头思故乡平平平仄平不合平仄。

可证明平仄是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

粤语九声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九声声调表声调位置字例字例字例1)阴平声因分诗2)阴上声忍粉史3)阴去声印训试4)阳平声人焚时5)阳上声引愤市6)阳去声刃份事7)阴入声壹忽~(失)8)中入声~(噎)~屑9)阳入声日佛蚀(~)表示有音无字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

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吸来江水煮新茗;平平平仄仄平平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按古四声则是吸来江水煮新茗;仄平平仄仄平仄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

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