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模板(一)有关“唯物论的知识”的命题1.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人们做某件事情的依据设问模式: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侧重世界观)。

答题模板:世界物质性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材料答题要素: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②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设问模式:材料中的×××是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的?答题模板: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答题要素: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作指导; ③规律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反对唯意志主义与消极无为的做法; ⑤贯彻唯物辩证法,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实际做事情。

3.唯物论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必会)(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①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即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①原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①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5)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有关“认识论的知识”的命题认识论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1)实践决定认识①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方法论:要立足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原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和具体的。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和追求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①原理: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②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有关“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命题1.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必会)设问模式:上述材料体现了联系观的哪些知识?答题模板: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方法论+材料答题要素:(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特征、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2.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生活启示(必会)设问模式: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说明为什么×××。

答题模板:总的关系+具体关系+方法论+结合材料答题要素: ①总的关系(辩证统一)。

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②具体关系(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联系)。

原理内容:(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不能混淆。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③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

③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1)(因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因为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④结合材料,指明材料中谁是整体,谁是部分。

(四)有关“发展的观点”的命题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必会)(1)发展的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3)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4)(4)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Ⅰ.原理: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Ⅱ.方法论:要做好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还要坚持适度原则。

(5)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6)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7)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坚持创新。

(五)有关“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即矛盾观点的命题1.矛盾的观点常用答题术语(必会)(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既要善于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2.矛盾分析法答题术语:(必会)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主要包括:(1)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2)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3)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6)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本质;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要统筹兼顾,不忽视次要方面(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六)有关“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命题1.辩证否定观(必会)(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1)依据:世界是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的即发展的普遍性。

(2)内容: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肯定的是必然性、合理性)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否定的是过时、不合理的),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即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

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如小树是暂时的,会长成大树)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要求: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必会)3.创新的社会作用(划线必会)(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2)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