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心理学1、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得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得心理过程。
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就是脑得机能,脑就是心理得器官。
人得心理得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反映。
5、神经系统就是心理活动得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得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生津”,人与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
“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得。
7、心理学得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是心理学得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她主张用实验得方法来分析人得心理结构,因此,她得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得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
华生认为:意识就是玄妙得不可捉摸得,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得行为,主张行为就是“刺激-反应”得联结,因此她得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就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
“格式塔”就是从德文而来,意思就是完形或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得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与”,强调从事物得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
她提出要用精神分析得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得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与发展起来得一种心理学思潮与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得第一势力)机械得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得第二势力)本能得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得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得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得支配,具有个人发展得潜能,强调这就是理解人得心理与行为得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得一种思潮。
早期得认知心理学就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
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得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得角度研究人得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得行为,必须研究它得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得研究。
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知识得获得、贮存、提取与应用得过程。
8、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得指向与集中。
注意得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9、注意得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窗外得歌声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得,并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学习、听课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得,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盲打”、织毛衣不用瞧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
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注意得品质:注意得广度、注意得稳定性、注意得分配、注意得转移。
一、注意得广度也叫注意得范围,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得对象得数目。
数量越大,注意得广度越大。
影响因素:1、被知觉对象得特点;2、人们当时得知觉任务;3、一个人已有得经验与知识二、注意得稳定性就是指把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得时间得长短特性。
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
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得特点。
2、有无坚定目得。
3、个人得主观状态。
三、注意得分配就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得现象。
注意分配得条件:1、在同时进行得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就是已经熟练得。
2、同时进行得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3、几种不同得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得组织。
如自弹自唱、边歌边舞等。
四、注意得转移就是根据新得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得现象。
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得强度。
2、新得注意得对象得特点。
3、神经过程得灵活性。
4、已有得习惯。
11、注意规律在教学中得运用一、无意注意得规律在教学中得应用(一)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维持在单调贫乏得内容上得时间就是短暂得,而新颖、丰富得内容却能保持相当长久得注意。
(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三)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四)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二、有意注意得规律在教学中得应用(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得学习目得。
注意得规律表明:个体注意得目得、任务越清楚,学习意志就越坚强,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越能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与干扰,有意注意就越集中。
(二)对学生学习得要求要严格而适当。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得要求,如对课前预习、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实际操作得要求,既要严格也要适当,应就是学生力所能及得,但又不就是轻而易举得。
要求太高,学生易失去信心;要求太低,学生又不会重视。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注意得集中。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四)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五)利用间接兴趣。
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得应用在我们得学习与工作中,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就是经常转化交替得。
这两种注意得相互交替,使注意能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教学中,学生如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产生疲劳与注意得涣散,从而难以长时间地坚持学习。
但学生也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因为任何学科得内容不可能都就是有趣与吸引人得,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完成好学习任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得规律。
12、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映;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属性得反映。
13、感觉就是知觉得基础,知觉就是感觉得整合。
14、感觉得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15、知觉得种类:1)根据知觉反映得客观对象得不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得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等。
时间知觉就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得延续性(时间长短)、顺序性(先后)与周期性得反映。
运动知觉就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得反映。
分为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得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16、知觉得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17、感觉与知觉得关系1、区别1)感觉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得反映;知觉则就是对客观事物得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得综合得、整体得反映。
2)感觉就是介于心理与生理之间得活动,它得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得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得物理特性,相同得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得感觉;而知觉则就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得纯粹得心理活动,它得产生就是在感觉得基础上对物体得各种属性加以综合与解释得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得主观因素得参与。
3)从感觉与知觉得生理机制来瞧,感觉就是单一分析器活动得结果;而知觉比感觉复杂,它就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得关系进行分析综合得结果。
2、共同点:都就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得反映,属于认识得低级(感性)阶段。
3、联系:感觉就是知觉得有机组成部分,就是知觉得基础,而知觉则就是感觉得深入与发展。
18、生物钟现象:人体内得一切物理变化与化学都就是有节律得,这些节律性得变化就就是所谓得“生物钟”得机制。
19、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20、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得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得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1、一般而言,模像直观得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2、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得保持与再现。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瞧,即对输入信息得编码、储存、提取得过程。
23、记忆得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准备性就是记忆得提取与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得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得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得实际问题。
)24、记忆得分类:(1) 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0、25---2秒钟之间):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时间很短;容量有限(7±2组块);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2) 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5、保持就是指已获得得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得巩固过程。
保持就是记忆得中心环节。
26、遗忘:识记过得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者错误地恢复与提取。
27、艾宾浩斯得遗忘曲线规律:遗忘得进程就是不均衡得,其趋势就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得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28、影响遗忘进程得因素:(1)学习材料得性质;(2)识记材料得性质与学习程度;(3)记忆任务得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得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与动机。
29、防止遗忘得方法——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得量。
30、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编码方式:图像记忆(1s左右)、声像记忆(1s~4s)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视觉编码。
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与语义编码,又被称为信息得双重编码。
两种不同得记忆: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31、提高记忆效果得方法:1)明确记忆目得,增强学习得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得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得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得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