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方案1

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方案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南光高速公路第十三合同段起始桩号为K17+500~K30+839,全长13.839Km,设有塘尾、下村、松岗三个互通。

主线及匝道路面结构层设计分别有:20cm厚未筛分碎石垫层;20cm厚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40cm厚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cm 厚沥青混凝土面层,本合同段20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的数量约361060 m2。

试验路段的选择:我项目部组织了工程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调查,根据现有未筛分碎石垫层的施工进度,和我标段的实际情况,在现场经过勘察比较,选择了K20+230~K20+480的右半幅作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路段。

该试验路段长250m,属路堑挖方地段,位于半径2300m圆曲线的外侧、-0.4%纵坡的路段上。

下承层(未筛分碎石垫层)高程、宽度、横坡、弯沉值、平整度、压实度等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并通过监理检测验收合格。

二、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的目的为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避免因盲目无序施工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大面积施工之前,有必要铺筑试验段。

通过试验段施工,进行施工优化组合,把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来,并加以解决,取得与施工有关的技术成果管理数据,由此提出标准施工方法,并利用试验段的成果、经验、参数指导和控制全线今后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大范围施工。

从而达到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经济效益的目的。

施工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试验路段施工目的及要求:1、确定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混合料合适的使用材料、施工配合比;2、确定用于大面积施工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松铺系数;3、确定标准施工方法:①确定集料数量的控制方法或集中拌和机的上料速度、拌和数量、时间等操作工艺;②确定混合料含水量的增加值和控制方法;③确定混合料的摊铺方法和适用机具;④确定压实机械的选择和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⑤确定整平和整型的合适机具和方法;⑥确定拌合、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和配合方法;⑦确定压实度、结合料含量或剂量等的检测手段和方法;⑧确定作业队(组)的人员组成和分工,绘出施工和质量管理框图;4、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或面积;5、确定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最迟碾压时间和最迟完工时间。

三、施工准备1、组织准备根据路面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的工艺特点,施工顺序和工期要求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专业施工队伍及专业施工班组。

(见: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管理组织机构框图)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管理组织机构框图2、技术准备①组织有关施工人员熟悉设计图纸、相关文件及资料,学习有关规范和规程,查对图纸是否齐全,有无遗漏、差错或相互矛盾之处,发现问题并做好记录,及时向设计单位提出。

②根据业主提供的控制点及现场情况,现场交接桩及复测;编制测量方案,做好现场的测量控制网的加密,确保测量控制的精度,并保护好控制点。

③做好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编制施工工艺标准和保证措施,制定技术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④做好碎石、石屑、水泥等原材料的送检委托试验工作。

在施工前进行底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试验,以混合料无侧限试件7天龄期饱水抗压强度≥ 2.5MPa时的水泥用量增加0.5%,作为施工时的水泥掺加量。

3、施工临时设施准备①根据现场考察情况结合施工组织安排,拟定施工进场便道,并及时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协商临时便道用地,按期修建好施工进场便道,为场内生产用临时设施尽早搭建提供有利条件。

②根据总平面规划及现场的实际情况,尽早接通施工用电、用水,作好场区的临时排水及场地道路硬化。

③按总平面图的要求,搭设好临时生产设施、生活设施及办公室设施。

④尽快建设工地中心试验室,并配备与该工程质量标准和施工要求相适应的检测设备。

试验仪器、设备经计量部门标定并通过有关质量监督站的资质认证,以便尽早开展试验工作。

⑤现场办公室安装固定电话,加强对外联系;主要管理人员配备移动电话,加强现场协调指挥。

4、物资准备①开工前按施工图纸统计碎石、石屑、水泥等原材的需求量,并对所采用的主要材料进行采购。

对原材料均严格按《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和《南光高速公路路面工程招标文件》(专用本)中的技术规范,合同规范、设计要求及国家公路工程相关规程、规范、标准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的材料方可投入使用。

②落实好各种材料的采购计划及物资贮运方式,做好物资进场准备,保证现场的物资及周转材料的正常供给。

5、施工机械准备①水泥稳定层摊铺机、压路机、自卸车、洒水车、等相关机械设备已经进场,并做好了机械的检修及维护工作,确保施工顺利。

②水泥稳定土拌和站已经安装调试完毕,并通过了标定工作。

四、施工资源配置1、施工人员组织配置根据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一个施工点的实际需要,对技术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劳务配合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见下表:)底基层施工人员组织配置表12、施工机械设备配置根据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一个施工点的实际需要,对施工机械、测量及试验仪器设备等进行合理配置。

(见下表:)底基层施工机械配置表试验、测量、质检仪器设备表3、主要原材料的供应计划及质量要求碎石、石屑来自芙蓉石场,该场石料质地坚硬、储量丰富;水泥采用惠州“罗浮山”牌P.032.5水泥,由项目部统一采购。

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级配水泥:初凝时间4h以上,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的P.O.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

碎石:碎石的压碎值应不大于30%,碎石中扁平、长条颗粒的总含量不超过20%,碎石中不应含有粒土快、植物等有害物质。

水:人或牲畜饮用的水源均可使用,遇有可疑水源时应进行试验鉴定。

五、施工工期计划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的工期目标: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计划从2007年5月23日正式开工,至2007年8月10日完工,共用80天完成。

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工期计划经过施工现场调查;工、料、机的动员准备;气象预报资料信息的收集,本项目部的统一部署安排,确定于2007年5月17日在K20+230~K20+480段右幅进行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

六、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施工工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顺序:下承层准备→施工放样→材料准备→拌和→运输→摊铺→碾压→接缝处理→养生及交通管制。

1、下承层准备:施工底基层前应先完成下承层(未筛分碎石垫层)的检测验收工作。

摊铺前应清除工作面上杂物,对局部松散和车辙的部位进行压实处理,根据摊铺进度及时对工作面进行适当洒水湿润。

2、测量放样在已经通过验收的垫层上,按照10m一个点的间距,根据设计高程和横坡,放出单幅底基层两侧边缘线控制点,测量出每个控制点的垫层面高程,并按照拟定的松铺系数(1.26),计算出每个点的挂线高度(适用于摊铺机施工,挂线高度=压实厚度×松铺系数+检测器厚度。

检测器一般是采用3m长的铝合金方条)。

在边线控制点处打上挂线桩,按照每个点对应的挂线高度挂好摊铺机传感器导线。

导线采用φ0.3 mm钢绞线,线的一端用钢钎打入地面固定,一端用800N张拉力的紧线器张紧,张紧时要控制好张拉力,防止短线或者拉力不足造成钢绞线下垂。

为了试验得到准确的松铺系数,放样时同时在底基层试验段工作面上,按照20m 一个断面,每个断面3~4个点进行放样,并测量出各个点的地面高程,做好记录。

3、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混合料的拌和①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试验段原材料的质量试验情况我标段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原材料采用芙蓉石料场机器轧制的坚硬的岩石,其干密度和质量比较均匀,根据试验室取样试验其结果如下:a底基层合成级配碎石,其物理力学性能如下:压碎值为18.6%;含泥量为0.9%;针片状含量为6.7%,石屑含泥量为0.8%。

b水泥采用惠州“罗浮山”牌P.032.5水泥,经试验水泥初凝时间为3h10min,终凝时间4h08min,细度2.9%,28d强度达到37.2Mpa。

c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配合比: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配合比已由试验室取样委托深圳市公路交通工程试验检测中心试配确定,其颗粒的混合级配曲线在规范和设计要求的级配曲线范围内。

级配组成见下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试验级配表根据取样实验确定的配合比为:水泥用量按4%内掺,粒径20~40mm的碎石18%,粒径10~30mm的碎石30%;石屑52%。

击实试验结果:最大干密度为2.24g/cm3;最佳含水量5.4%,无侧限抗压平均强度为2.9Mpa。

(具体试验结果详见附件: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材料标准试验结果报告)②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混合料采用配置有电子自动计量装置,生产能力为300T/h的稳定土拌和站集中拌和生产。

拌和站使用前应进行调试及标定,并配备有足够的数量铲车、备用发电机、蓄水池、配合民工、维修工等,保证满足施工力连续的供料要求。

③水泥稳定混合料拌和设备的标定与试产我标段的水泥稳定混合料拌和场设在K22+600左侧,拌和机械采用双转轴桨叶式拌和机,厂拌法施工前,应先调试拌和设备。

调试的目的在于找出各料斗闸门的开启刻度(简称开度)以确保按设计配合比拌和。

先要测定各种原材料的流量——开度曲线。

然后按厂拌设备的实际生产率及各种原材料的设计重量比计算各自的要求流量,从流量——开度曲线上可查出各个闸门的刻度。

按得出刻度试拌一次,测定其级配、含水量及结合料水泥剂量,如有误差则个别调整后再试拌。

一般试拌一、二次即可达到要求。

拌和生产中,含水量应略大于最佳值,使混合料运到现场摊铺后碾压时的含水量不小于最佳值,拌制的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含水量、试件的干容重和强度等都能达到规定的要求。

质量自检:拌和站应检验配合比是否与设计施工配合比一致,严格检查各项指标是否满足要求,如不合格及时调整。

做好各项试验,记录完整的原始施工资料。

④拌和站出料前先将进料仓、搅拌缸、成品仓内的杂物或水泥浆结块清理干净。

⑤施工现场人员、机械准备就绪后,通知后场拌和站出料。

拌和站按照底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试验确定的配合比进行拌和生产,如果天气干燥、气温较高时适当加大(1.0%~2.0%)的含水量,使混合料运到现场摊铺后碾压时的含水量不小于最佳值。

⑥拌和站开始运转生产时,后场试验人员及时对混合料进行取样,按照规范要求做含水量、级配筛分、水泥剂量等相关试验,检查混合料的质量。

若发现混合料质量有异常时,及时通知、并指导拌和站操作员对拌和站设定的参数进行调整,再行取样检测直至满足预定的施工要求。

4、运输①采用15t大型自卸汽车进行混合料运输,自卸汽车的数量根据运距及拌和站生产能力进行合理配置,并略有富余,保证拌和、摊铺连续循环。

自卸汽车上应配置帆布,当摊铺现场距拌和站较远时,混合料在运输中应加盖帆布以避免水分蒸发过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