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护生物学大纲-公选课.doc

保护生物学大纲-公选课.doc

《生物多样性》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生物多样性
课程英文名称:Biological Conservation
课程类型:公共选修课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学分:2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明确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掌握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施措施;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和各种保护机构。

使学生具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知识,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自觉树立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课程教学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定义、范畴、基本原理;了解生物多样性保
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各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2.了解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主要原因及物种濒危的程度;
3.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保护环境、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生物多样性概念、价值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特征
1.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层次;
2.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了解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本章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本章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伦理价值。

第二章遗传的多样性
1.掌握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产生基础,了解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2.了解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测度方法;
3.理解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本章重点:遗传多样性的产生基础。

本章难点: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及测度。

第三章物种的多样性
1.理解物种概念,掌握物种多样性的概念;
2.理解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3.了解全球的物种多样性概况及中国物种多样性特点及分布核心。

本章重点: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全球物种多样性概况及分布格局。

本章难点:物种概念及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掌握生态系统多样性概念;
2.了解全球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划分依据;
3.了解全球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中国生态系统的特点;
4. 了解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方法(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测度方法),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和监测手段,明确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本章重点:掌握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方法,生态系统变化的几方面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的重要意义和监测内容。

本章难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方法,并理解各种指数的含义及应用。

第五章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宏观因素
1.理解在地质史上生物多样性一直在发生变化;
2.了解地质年代、大陆形成及漂移、第四纪冰川及青藏高原隆起对生物多
样性演化的重大影响;
3.理解物种大灭绝的概念及灭绝的周期性。

本章重点:各种地质事件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影响。

本章难点:物种灭绝的周期性。

第六章人类冲击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1. 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演化过程及其原因;
2. 理解现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

本章重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不良影响。

本章难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丧失
1.理解并掌握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表现层次;
2.理解遗传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及生态系统丧失的原因;
3.明确人类活动是造成当今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本章重点:遗传多样性丧失的原因,物种灭绝的内外机制;
本章难点:遗传多样性丧失概念及各种效应。

第八章保护生物学的产生
1.了解保护生物学产生的背景及保护生物学思想的起源及发展;
2.掌握保护生物学的概念,理解保护生物学科学特点;
3.了解中国保护生物学的现状及特点。

本章重点:保护生物学概念及学科特点,中国保护生物学的特点。

本章难点: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第九章物种的濒危等级及保护优先序
1. 理解物种编目的概念及编目的意义;
2. 了解物种濒危等级及等级划分的标准;
3. 理解物种保护优先序确定的理论方法。

本章重点:编目的概念及意义,濒危等级。

本章难点:物种保护优先序的确定方法。

第十章自然保护区
1.掌握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保护区的功能;
2.了解世界及中国保护区的类型及特点;
3. 理解保护区设立的标准、保护区面积规划、内部功能分区规划及生境走廊;
3.了解世界及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历史。

本章重点:自然保护区功能及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本章难点: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作用及生境走廊。

第十一章迁地保护策略
1.理解迁地保护的意义,理解在人类管理下的环境中维持个体的生存是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保护办法;
2.掌握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及对动物和植物的迁地保护的方法(包括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种子库和基因库);
3.理解迁地保护的局限性。

本章重点:迁地保护的策略。

本章难点:迁地保护的优缺点。

第十二章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及保护组织
1.了解中国保护管理机构、管理组织及保护法规;
2.了解与保护生物学有关的国际协议和未来议程及各种国际管理组织。

本章重点:与环境及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可持续性发展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大意义。

本章难点:保护生物学相关的重要国际法规及保护生物学相关的我国重要法规。

第十三章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1. 理解生物技术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生物技术在保护生物学中的作用;
2. 了解转基因生物的来源、利用前景及生物技术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
本章重点: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
本章难点: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五、有关教学环节的说明
1.教学要求: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要求教师在系统地讲授该课程的
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引入研究成果、保护案例,并提供与课程有关
的影像资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讲授时要突出重点、深入浅出、
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既掌握重点内容、理解疑
难点问题,又可扩大知识面,系统获得本课程基本理论。

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本课程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穿插有案例教学、讨论和影像资料观看;主要
采取多媒体课件授课,并应用录像片、DVD等。

3.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和期终考核成绩(占70%)两部分构成。

①平时成绩由学生平时出勤率及课堂表现确定。

②期终考核采用开卷考试的
方式进行。

六、学时分配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次小















第一章生物多样性概念、价值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特征 2 2 第二章遗传多样性 2 2
第三章物种多样性
4 2 影像教学2 学时
第四章生态系统多样性 3 2 1
第五章影响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宏观因素
4 3 影像教学1 学时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次小















第六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1 1 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丧失 3 3
第八章保护生物学产生 2 2 1 第九章物种编目、濒危等级及保护优先序 2 2
第十章自然保护区
4 3 影像教学1 学时
第十一章迁地保护策略 3 2 1
第十二章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及保护组织 2 2
第十三章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3 2 1
合计36 28 4 4
八、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目
1.张正旺主译,K.V. 克里施纳默西著。

生物多样性教程。

化工出版社,2007。

2. 贾竞波译(Andrew S.Pullin 著),《保护生物学》(中文版),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5.2
3.李俊清主编,《保护生物学》(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8
4.张恒庆主编,《保护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
5.迟德富,严善春等,《保护生物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6.祁承经译,(Richard B .Primack 著),《保护生物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主编等,《保护生物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Richard Primack ,季维智主编,《保护生物学基础》,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4
9.野生动物
10.生物多样性
11.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2.The Conservation of Biology
13.各大学学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