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杨沫《青春之歌》
中国现当代文学——杨沫《青春之歌》
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 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这个 年春 家庭瓦解了。母亲把十六岁的杨沫叫回家, 家庭瓦解了。母亲把十六岁的杨沫叫回家, 强迫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 强迫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杨沫正读初 中三年级,对社会已有了自己的看法, 中三年级,对社会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对 包办婚姻,她毅然反抗, 包办婚姻,她毅然反抗,又跑回西山的学 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 校。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她断绝了对 杨沫的一切供给。 杨沫的一切供给。
李双双:是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李双双:是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年轻、漂亮、聪明、正直、勤劳能干。 年轻、漂亮、聪明、正直、勤劳能干。 孙喜旺:极富艺术光彩的形象。 孙喜旺:极富艺术光彩的形象。 善良、憨厚、勤劳,有着大孩子般的天真 善良、憨厚、勤劳, 与农民式的纯朴谐趣。 与农民式的纯朴谐趣。
茹志鹃
1960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1960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题材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战争 作品题材大致有两个方面: 生活;一是反映现实生活。 生活;一是反映现实生活。
《百合花》 百合花》
1958年 1958年3月《延河》杂志。 延河》杂志。 为什么要以百合花为题, (1)为什么要以百合花为题,百合花具有 什么象征意义? 什么象征意义? 小说中是如何完成对“新媳妇” (2)小说中是如何完成对“新媳妇”性格 刻画的? 刻画的? 找出描绘小通讯员典型性格的句子, (3)找出描绘小通讯员典型性格的句子, 并分析其性格特征。 并分析其性格特征。
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细节典型 以小见大, (2)细腻而又有层次的心理活动 笔调清新,结构富有节奏感。 (3)笔调清新,结构富有节奏感。
小说以1931年 小说以1931年“九 一八”事变到1935年 一八”事变到1935年 “一二 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正面描绘 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 了北平的爱国学生运动, 了北平的爱国学生运动,表现了主人公林 道静的成长历程。 道静的成长历程。
林道静这一形象正是作者自身的体验和理性认识 的产物。 的产物。 林道静逃离自己的大地主家庭是中国版的娜拉出 走。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不是堕落,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说:“不是堕落,就是回 还有一条,就是饿死” 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 形象见文学史) (形象见文学史) 林道静是50年代大陆文学塑造的比较成功的知识 林道静是50年代大陆文学塑造的比较成功的知识 分子艺术形象, 青春之歌》 分子艺术形象,《青春之歌》受到了当时广大青 年的欢迎。 年的欢迎。
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
(见文学史)
李准
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 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 耕云记》 《耕云记》 李双双小传》1959年 《李双双小传》1959年,是作者对农村新人 性格特征及其形成不断探索的一个突出结 果。人物性格所具有的时代光彩和典型性 描写农村生活的纯熟和开阔, 格,描写农村生活的纯熟和开阔,使作品 获得了艺术魅力。 获得了艺术魅力。
这篇小说被作者改编为电影《李双双》 这篇小说被作者改编为电影《李双双》, 曾获第二届“百花奖” 中最佳故事片奖。 曾获第二届“百花奖” 中最佳故事片奖。 郭沫若为电影获奖题词“ 郭沫若为电影获奖题词“反映了新时代的 农村面貌,表现了大公无私, 农村面貌,表现了大公无私,敢于斗争的 集体主义精神,生活气息浓厚, 集体主义精神,生活气息浓厚,喜剧色彩 缤纷,赢得大众喜爱, 缤纷,赢得大众喜爱,是一首农村集体经 济的颂歌。 济的颂歌。” 周总理、张瑞芳(饰李双双) 周总理、张瑞芳(饰李双双)
“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1958)、 青春三部曲” 青春之歌》 1958)、 芳菲之歌》 1980)、 英华之歌》 )、《 《芳菲之歌》(1980)、《英华之歌》 1990) (1990) 青春之歌》1958出版后 出版后, 《青春之歌》1958出版后,仅一年半时间就 售出130万册 万册, 售出130万册,成为这期间长篇小说中仅次 林海雪原》的畅销书。 于《林海雪原》的畅销书。 同年,被搬上银幕,成为“建国十周年” 同年,被搬上银幕,成为“建国十周年”的 献礼片“之一而受到欢迎。 献礼片“之一而受到欢迎。 60年代的日本 香港、 年代的日本、 在60年代的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 也拥有大量读者。 区,也拥有大量读者。
电影《李双双》 电影《李双双》的艺术结构借鉴了民间传 统戏曲艺术的“二人”对戏模式。 统戏曲艺术的“二人”对戏模式。 一旦(李双双)一丑(孙喜旺),旦主丑 一旦(李双双)一丑(孙喜旺),旦主丑 ), 丑角围着旦角转。 从,丑角围着旦角转。 可以算作是“歌颂性喜剧” 可以算作是“歌颂性喜剧”。 但在“文革” 但在“文革”中,还是被戴上“阶级斗争 还是被戴上“ 熄灭” 中间人物论” 熄灭”论、“中间人物论”、“文艺黑线 代பைடு நூலகம்作”的帽子。 代表作”的帽子。
艺术特色
(1)小说运用对比手法;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 (2)通过复杂激烈的思想冲突来刻划人物 的性格; 的性格; 细节描写生动; (3)细节描写生动; (4)运用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朴素 语言,具有喜剧色彩。 语言,具有喜剧色彩。 两条线索: (5)两条线索: 一是李双同孙喜旺之间, 一是李双同孙喜旺之间,一是李双双同富 裕中家孙有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裕中家孙有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十世纪初,杨沫的父亲、一个思想开明 二十世纪初,杨沫的父亲、 的清末举人从湖南来到北京, 的清末举人从湖南来到北京,考入京师大 学堂。毕业后,他留京办起了私立大学。 学堂。毕业后,他留京办起了私立大学。 然而,却以办学为名,募集捐款。 然而,却以办学为名,募集捐款。 杨沫的母亲也是湖南人,懂得诗词歌赋。 杨沫的母亲也是湖南人,懂得诗词歌赋。 家庭发迹以后,她得不到幸福,整日吵闹。 家庭发迹以后,她得不到幸福,整日吵闹。 杨沫就在这样一个物质上颇为富有, 杨沫就在这样一个物质上颇为富有,精神 上非常空虚的书香人家度过童年。 上非常空虚的书香人家度过童年。
郭沫若的小说《落叶》 郭沫若的小说《落叶》是她读的第一 本新小说。 本新小说。 最初读的是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 最初读的是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 朱自清、冰心、庐隐的作品。 朱自清、冰心、庐隐的作品。接着是 鲁迅、茅盾、丁玲、蒋光慈、萧军、 鲁迅、茅盾、丁玲、蒋光慈、萧军、 萧红及日本的厨川白村、小林多喜二、 萧红及日本的厨川白村、小林多喜二、 芥川龙之介等人的作品。 芥川龙之介等人的作品。
杨沫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杨沫:(1914~1995年) :(1914~1995年 杨沫:( 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 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祖籍湖 1914年08月生于北京 月生于北京。 南,1914年08月生于北京。 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 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当小学 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 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 发表作品, 作,发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 篇小说。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篇小说。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到 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 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 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 黎明报》 年起任《 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 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 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 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 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 大常委等职。 大常委等职。 妹妹是著名电影演员白杨。 妹妹是著名电影演员白杨。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作家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是有很大的影响 的。 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小说既是写“革命历史” 小说既是写“革命历史”,又是写知识分 成长”的长篇。 子“成长”的长篇。 类似的长篇还有高云览(1910-1956) 类似的长篇还有高云览(1910-1956)《小城 春秋》 30年代初厦门的革命活动 年代初厦门的革命活动)。 春秋》(30年代初厦门的革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