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格兰银行简介

英格兰银行简介

第六组
主题: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
收集资料:黄希同吴炜峰
PPT制作:何键仪陈萍
PPT讲解:张嘉俊肖泽华
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
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香港称英伦银行)成立于1694年,英国的中央银行,最初的任务是充当英格兰政府的银行,这个任务至今仍然有效。

英格兰银行大楼位于伦敦市的Thread needle(针线)大街,因此它有时候又被人称为“针线大街上的老妇人”或者“老妇人”。

一:简介及发展历程
英格兰银行简介
英格兰银行是英国的中央银行,它通过货币政策委员会(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简称MPC)对英国国家的货币政策负责。

英格兰银行是伦敦城区最重要的机构和建筑物之一。

自1694年英国银行产生,英格兰银行开始运作,之后逐步转换职能,1694年至今作为英国的中央银行,是全世界最大、最繁忙的金融机构。

游客在英格兰银行的博物馆中可以领略其发展过程,不枉“金融中心”一行。

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是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一直充当英格兰政府的银行,对国家的货币政策负责,其职能机构分政策和市场、金融结构和监督、业务和服务
发展历程
1694年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募集。

成立
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1833年英格兰银行取得钞票无限法偿的资格。

1844年,英国国会通过《银行特许条例》,规定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与银行部;发行部负责以1400万镑的证券及营业上不必要的金属贮藏的总和发行等额的银行券;其他已取得发行权的银行的发行定额也规定下来。

此后,英格兰银行逐渐垄断了全国的货币发行权,至1928年成为英国唯一的发行银行。

与此同时,英格兰银行凭其日益提高的地位承担商业银行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划拨冲销、票据交换的最后清偿等业务,在经济繁荣之时接受商业银行的票据再贴现,而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中则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由此而取得了商业银行的信任,并最终确立了“银行的银行”的地位。

随着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因应实际需要,英格兰银行形成了有伸缩性的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活动等调节措施。

1933年7月设立“外汇平准帐户”代理国库。

1946年之后,英格兰银行被收归国有,仍为中央银行,并隶属财政部,掌握国库、贴现公司、银行及其余的私人客户的帐户,承担政府债务的管理工作。

二:英国中央银行内部组织构成
英格兰银行的领导机构是理事会,由总裁、副总裁及16名理事组成,是最高决策机构。

成员由政府推荐,英王任命,至少每周开会一次。

正副总裁任期5年,理事为4年,轮流离任,每年2月底离任4人。

理事会选举若
干常任理事主持业务。

理事会下设五个特别委员会:常任委员会、稽核委员会、人事和国库委员会以及银行券印刷委员会。

三:“拯救北岩”事件(2008.09)
次贷波及
北岩银行是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拥有大约150万储户,向80万购房者提供房贷。

与大多数银行依靠储户存款为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的做法不同,北岩银行主要依靠向其他银行借款与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抵押贷款证券筹。

由于担心次贷危机扩大,投资者收紧投资,信贷市场萎缩,市场流动性下降,银行间的同行拆借大幅减少,拆借利率随之上升。

因此在次贷危机中的“抗打击能力”较弱。

央行提供援助
英格兰银行宣布,向北岩银行提供金融援助。

这是英格兰银行自1997年开始独立调整利率以来首次出资“拯救”陷入困境的银行。

存款户排队取款(挤兑)
按照英国的金融补偿条例,如果银行倒闭,存款数额少于2000英镑(约合4000美元)的储户可获全额补偿。

但如果存款超过2000英镑,补偿的上限则到3.5万英镑为止,超出2000英镑的部分只能获得90%补偿。

也就是说,存款3.5万英镑的储户最后可能只获得3.17
万英镑补偿。

央行出资“拯救”北岩银行让在这家银行拥有存款的英国储户无比紧张。

(信号效应)从伦敦到纽卡斯尔,北岩银行各分行门口排起长队,储户争相取款,在纽卡斯尔甚至出现了储户为争夺队伍位置而扭打的混乱场面。

四:北岩事件爆发原因
北岩银行冒进的商业模式和薄弱的内控制度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对于金融市场的大额融资显著增长,北岩银行的小额零售存款业务发展缓慢,低于其他很多金融机构的水平,使得银行过于依赖市场融资,缺乏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一旦金融市场发生较大波动,很可能出现流动性困难。

银行流动性管理及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不力则是挤提事件的直接原因。

五:北岩事件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1:必须高度关注金融风险跨市场和跨行业传播,防止风险的传染和扩散。

2:金融稳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加快建立我国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及早建立起包括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在内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以应对日益具有现实性的系统性风险。

3:风险处置必须稳妥且有助于增强公众信心。

4: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完善我国的金融安全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