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硬件产品需软硬结合

智能硬件产品需软硬结合

智能硬件创业者的春天产品需软硬结合和专注
2014-03-21 18:15 牛华网刘雪芳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导语:
对于手游行业的疯狂现在已经转移到可穿戴智能设备上了。

据说,现在只要跟可穿戴智能硬件沾边的产品,资本都如饥似渴。

市场目前未有巨头占领,大平台也在帮助开发者打通产业链,资本更是不断催热行业。

因此,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者离实现梦想也更容易了。

但是要成功却并不容易,创业团队要比较成熟,对产品定位清晰,软硬件完美融合,打通供应链,还要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

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机会,当然挑战也不可避免。

资本和平台助力开发者春天到来
从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甚至智能戒指,谷歌、三星、苹果引领起可穿戴产品的这股潮流,也随之引发了国内资本和创业者的跟随。

创业者现在想要把一个好想法付诸现实,变得更加容易。

首先,市场未有巨头占领,市场前景巨大。

据相关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有着“最小200亿美元”的份额和“4亿主流用户”。

虽然已有百度、360、盛大、小米等互联网公司布局智能可穿戴设备,华为、中兴、酷派等一大批硬件企业也纷纷研发智能可穿戴产品。

但目前,它们也并没有开发出一款深得用户心的产品。

他们参与智能硬件,那是因为他们也都慌了,进入也只是占位而已。

大平台助力智能硬件产业链,对可穿戴项目支持增多。

智能硬件这两年很火,但也只是“概念火热”,产品却很稀缺。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和渠道的缺乏,大多数硬件厂商还在观望。

2014年以来,这种状况开始改变。

1月,百度与京东共同发起创建“创新硬件开放平台”,为入驻的创新硬件产品提供技术、数据、推广营销等资源支持,通过该平台孵化的智能硬件产品。

2月,京东推出了“JD+”计划,试图加速智能硬件创新,从深度合作、数据共享、营销支持、供应链服务、技术支持、金融服务及资金支持等全方位为合作伙伴提供支持。

奇虎360在自身开发智能产品的同时,也在寻求创业者进行平台支持或者投资。

资本集中进入催热行业。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火热,手游风过后暂时冷静的风险投资,又开始忙碌起来。

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公司咕咚网虽然因“跳票”备受市场质疑,但资本却支持了它。

3月10日,它宣布完成B轮融资,由深创投进行领投,融资金额达到6000万人民币。

前文提到的杨宇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设备于2013年9月获得三诺生物和创新工场投资,近期在点名时间的众筹也已经顺利结束,筹得超10万元资金。

近日,由IC元器件采购商城—科通芯城发起的“科通芯城杯硬蛋i未来“创新硬件大赛,据科通芯城的代勇介绍,科通硬件大赛的初赛还没结束,就有好几家投资公司上门寻求投资。

他们都期待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以填补现在风光无限的智能手机,成功抢食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蛋糕。

目前,行业中布局较早的投资机构有IDG、经纬创投、北极光创投、戈壁资本、创新工场、德迅投资等一大批的早期投资机构,它们从2012年开始就在关注该领域,尝试布局。

2014年,健康医疗和智能家居已经成为投资机构热推的项目。

而另一方面,很多传统硬件制造厂商也热切期待抓住这股潮流,分享蛋糕。

目前,由于对市场的犹豫和对于产品的没有把握,他们处于观望状态。

而随着供应链的打通,互联网和制造商的沟通增多,未来,创业者也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厂家生产自己的产品了。

专注细分市场打通软硬阻碍
据市场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市场,仅可穿戴设备创造出的价值就可达到15亿美元以上,到2018年将达到190亿美元。

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要分享这块蛋糕,却并不简单。

需要好产品,好团队,还要结合软硬双方的优势,重要的是,创业者自己要想明白。

首先,成功的核心取决于产品和团队。

目前,国内硬件创新环境不够成熟,想法实现需要借助硬件制造的经验,解决供应链、模具、硬件调试。

有很多创业者有很好的想法,但却没有想到可行性,目前的技术是否支持,市场是否能够接受。

产品犹如空中花园,只能想象,无法落地。

对此,代勇表示,基于已有技术做一些创新,提供更优越的用户体验,不一定非要是创造或者发明,可以提高成功几率。

从他挑选入围项目的经验来看,他们主要考量产品进度、发展规划、团队状态、成员背景、所需资源和对自己团队的认识。

这次初赛,十个获奖团队一般都有成熟的产品规划或者样品,发展思路清晰明确,对产品领域有深刻的认知和见解,团队组成有保证产品和公司良好运行的实力,产品本身所在的领域前景被广泛看好。

其次,创业团队需要打通软硬阻碍,融合双方优势。

互联网创业者懂软件,更愿意分享,所以比较了解用户需求。

但是缺乏硬件制造的知识,把制造看得太简单。

inWatch发货推迟20天、果壳GWatch延迟发售时间1个月、土曼T-Fire 数次延迟发货,甚至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在发布了ROM系统之后一年多,才终于可能在5月推出产品。

因为硬件生产不比软件,有了bug更新系统填补一下就解决了,而硬件一旦有问题那就是只能返厂重修。

而且创新硬件比手机和平板这些产品更要难。

硬件没有手机一样成熟的磨具和产业链,所有的模型和设备都需要重新来设计制作,一旦模具成型再变动的成本很高。

而有意思的是,传统硬件制造创业者的特点是,他们通常有想法,但不愿分享。

在有一个硬件比赛现场,我旁边坐着一个大约30岁的男子,他自己是一个智能硬件开发者,但却不屑地评论着台上的产品。

禁不住好奇,就有了以下的对话:“你做的是什么产品?”“这个现在不方便说,我们的想法比台上的那些都好,我们很有把握。

”“那是关于哪个领域的呢?”“这个保密,现在不方便透露。

”……而代勇微笑解释,这是硬件创业者的缺点,因此,往往他们生产的产品有十几个功能,但是上市后,市场反映却是没有几款用得上,用户不认可。

另外,产品针对细分领域,更能打动资本。

这次硬蛋大赛初赛的获奖项目有糖护手机血糖仪、七鑫易维眼控仪和视控仪、eXadoop大数据平台、VICO盒子——智能车联网终端设备和Reco智能插座等,可以看出,有清晰的定位和目标受众的产品更容易获得评委的认可,这些评委有投资机构的高管,也有行业资深人士。

而对于资本来说,有清晰定位的产品更容易进入市场。

比如糖护手机血糖仪,可通过手机APP对病患血糖数据进行收集、管理,并具备微博分享功能,便于家人及主诊大夫对病患血糖状况的及时了解。

这样的产品,在推向市场的时候,直接简洁,也避免资本的风险。

真正做好一个细分领域,硬件、APP、云、体验都达标,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而随着技术的革新,智能硬件的量产也将不远,代勇表示,成功的关键在于人有没有想明白,技术没有门槛。

据科通芯城预计,2015年下半年,智能硬件将可以看到被市场验证成功的产品。

结语: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前景巨大。

进入的人也会不断增多,不过到达“产品热”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巨头和创业者都还只是在培育市场。

而且智能硬件的生态系统还未完全建立。

不过,相对于巨头集中在手环、手表、路由器等项目上,创业者的开发空间更大,项目选择更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