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物流管理宁波港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当今世界产业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企业已不仅仅只是一个个体,而是站在集群的高度,获得整体集群效应。
从最初的把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制造业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考把其应用于港口产业的发展中,以获得港口乃至整个港口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以及“宁波制造”行销全球,宁波越来越在世界经济舞台中扮演重要角色。
宁波港作为现代化港口的后起之秀,2009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84亿吨,集装箱量自2008年再次突破1000万大关,发展态势良好。
宁波这个现代港口城市,其港口产业集群竞争基础及优势已日趋明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宁波港口产业集群现状,探索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和对策,以谋求宁波港口产业的整体发展,成为宁波港口产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1、材料来源简介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种途径获得有用的论文资料和相关信息的。
一是通过查阅图书馆有关图书、文献,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相关期刊网,电子报纸等媒介获得论文所需的相关理论。
二是查阅相关的外文资料丰富港口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三是查阅国内相关港口城市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用以借鉴它们的成功之处并反省它们存在的问题宁波的货运代理企业是否也同样存在。
在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并结合自身的观点,提出宁波港口产业集群的思路及对策。
2、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评述港口城市本身具有的集群效应,使得将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港口的研究成为必然。
许多学者对这一研究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1 港口产业集群基本理论国际上第一个提出港口产业集群并将集群理论引入港口产业分析的专家,是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HaezendonckE教授。
她(2001)将港口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系列从事于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独立的企业,聚集在同一港口区域,并且采用几乎相同的竞争战略,以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联合的竞争优势。
[1]但相关专家指出她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缺少对港口集群竞争力的分析;简单地将港口通过能力作为港口绩效的指标;没有涉及行业组织、教育培训机构等。
刘志强(2005)论述了港口产业集群的基本性质,包括其结构、行业分析以及分布层次,他把港口产业集群分布层次概括为下表[2]:在刘志强的产业集群划分基础上,邵灵芝(2009)把港口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归纳如下:港口产业集群的发展首先始于港口作业区的建设,随着港口的货物集散能力的不断提升,形成集群的核心区域。
港口产业集群核心区的不断壮大和完善带动港口相关产业在港口集群核心区的周围积聚,形成港口集群的次核心区。
其后,由港口产业集群的辐射作用,会带动港口产业集群以外相关产业的发展和集聚,进而形成港口产业集群的延伸区。
[3]而韦学勤(2007)细化了港口产业集群形成的模式,他认为在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下,港口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以港口直接产业为核心“波浪”式扩张。
第一层次是港口的发展,港口产业集群核心的建立。
第二层次临港产业集聚。
第三层次港口产业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发展。
第四层次港口产业集群形成。
[4]很多学者都对港口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刘志强(2005)对港口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硬件层面上,他认为港口基础设施是港口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大中城市是港口产业集群发展的依托;区位是港口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
[2]韦学勤(2007)在研究时除考虑硬件条件外,还融入了对产业关联性以及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的分析,他把把港口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现代港口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聚集数量与规模是港口产业集群形成必要条件;产业或企业间的关联性;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
[4]而顾亚竹(2006)认为港口外部经济规模,港口业务的专门化,港口的地区禀赋的作用,集聚经济及政府的政策导向等非市场因素等构成的竞争优势在港口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在研究港口产业集群时,必然涉及到对其竞争优势或效益的分析。
陶贤峰 (2007)较为笼统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优势,包括有利于促进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产业集群产生“知识溢出效应”,有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进而使产业集群扩张;有利于企业高效地获取专业性雇员、中间投入专业化及其它外部服务。
显然,集群的这些优势具有一般性,普遍使用语各个产业集群,包括港口产业集群在内。
[6]相对的,刘志强(2005)对港口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则更具针对性和细致度,他从对提高生产率、区域创新以及竞争的影响分析了港口产业集群经济效益,并把港口产业集群竞争力概括为三点:产业集聚效益;产品或服务低成本;市场适应能力。
[2]2.2 宁波港口产业集群分析在港口产业集群分析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产业——航运服务业和临港产业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而在对临港产业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关注的是临港工业集群。
2.2.1 航运服务业集群分析:在对航运服务业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王营济(2007)这样定义航运服务集群,是指一系列相互独立且相互关联的从事于航运相关服务的行业、企业、协会、研究机构、大学和教育培训机构等,聚集在同一港口城市,通过竞争合作,以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竞争优势,提供整体的航运相关服务的产业群体。
[7]郭赟芳(2008)认为航运服务业集群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有六个:集群企业、辅助机构、市场、资源、设施和政府。
[8]郭赟芳(2008)把我国港航企业未能形成柔性集聚体的原因归纳为: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信息,以准确、及时地寻找上、下游服务商;缺乏高效的企业化运作机制;从政策导向上看,政府没有起到很好地引导相关产业形成柔性集聚体的作用;港航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还不是很到位;企业间缺乏合作信任的基础和纽带,所谓社会资本薄弱;缺乏在当地结网的观念。
国内很多学者对航运服务集群的研究都集中于上海。
宋炳良(2007)把上海航运产业集群的制约因素概括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开放落后;我国司法改革和海事相关立法尚未到位;人才培养体制和人才认定标准存在缺陷。
[9]任艳明(2005)[10]以及邹莉(2006)[11]都从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两方面分析了上海航运服务集群的现状,并给出建议。
梁慎刚(2009)从集群环境角度,概括了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集群环境发展的基本内容:“引导和协调现有经济物质要素的有效合理配置,强化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包括政府管理和服务、政策导向和法律规制、经济物质要素条件和集群文化氛围等”并给出建设重点。
[12]此外,郭赟芳(2008)对新加坡、香港、上海、青岛、大连实证分析,重点在政府的作用以及发挥港航企业的核心作用两方面对航运服务集群发展提供建议。
[8]王列辉(2009)以伦敦模式为例,分析了伦敦金融服务集群,认为金融与航运、贸易的耦合与相互促进, 共同造就了伦敦航运集群的繁荣。
[13]虽然学者对宁波航运产业集群的分析不够多,但以上相关文献的很多内容同样适用于宁波航运产业集群分析,富有借鉴意义。
2.2.2 临港产业集群分析:姜冠男(2008)把世界上著名的港口城市临港产业集聚的发展特点概括为:1.重工业的集聚态势。
2.政策扶持和驱动。
3.产业门槛。
4.空间布局的差异性。
[14]刘大禹(2008)从经济和社会两个角度概括了临港产业集群的效应。
[15]肖辉(2008)认为临港产业集群主要特征表现为五个方面:大、高、聚、外、联。
并在比较国内外港口及其临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经验。
[16]相对于港口服务业集群来说,基于宁波来分析的临港产业集群资料相对丰富。
杨琳琳, 许继琴(2005)基于北仑区和镇海区,从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临港重化产业集群和加工工业产业集群三个角度分析了宁波临港产业集群现状,把宁波临港产业集群的特征概括为嵌入式特征明显;以基础设施共享为主动力,产业关联不很明显;政策、制度的作用突出;产业链比较短,临港大工业与地域内制造业联系少。
[17]乔观民(2003)分析了宁波临港工业产业群特点:临港工业具有很强的港口指向性和规模指向性;在临港工业建设过程中,具有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产业布局有机联系少;产业链比较粗,港口工业与地域内制造业联系少;产业技术主要依赖于外部;区城植根性强。
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延长产业链,充分利用物流建设等建议。
[18]吴向鹏, 甘旭峰(2009)[19]及孙建红,孙丹昱,郭卉笑(2010)[20]都具体地从石化、钢铁、船舶、能源、造纸产业及临港服务业等方面分析了宁波临港产业现状,并给出建议。
陶贤峰(2007)分析了临港产业集群一般优势(资源获取优势、创新创业优势、市场效率优势、扩张优势)和特殊优势(临港优势),并从港口物流、临港重化工业和加工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分析了宁波临港产业集群现状。
[6]王铭(2007)认为宁波临港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劣势:规划导向作用不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重化工业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较短;资源供给总量不够充裕,在此基础上结合宁波市实际,提出宁波市临港产业的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认为宁波市应根据自身的产业特点,依托深水大港,重点发展石化、能源、造纸、钢铁、修造船和汽车等6大临港产业,对临港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建设环保型临港产业,选择合适的临港产业模式,加速临港产业发展。
[21]此外,关于发展临港产业集群的经验及建议方面:鹿特丹伊拉兹马斯大学的Peter W.de Langen博士深入分析了港口产业集群的治理问题,对港口管理局在集群中的角色作以界定。
[22]李南,刘嘉娜(2007)对鹿特丹临港产业集群进行分析,认为客户和供应商是临港产业最大的集聚力量,集聚经济因素比土地价格、拥挤等不经济因素更为重要,而知识和信息在促进临港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中不很重要。
[23]王华伟(2006)通过研究比较日本东京港、荷兰鹿特丹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厦门港的临港产业发展现状,得出相关经验。
[24]关涛(2010)以比利时为例,为我国港口的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的建设提出建议。
[25赵芳(2009)在借鉴鹿特丹临港产业集群、德国临港产业集群、新加坡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曹妃甸临港产业集群建设建议。
[26]高冬华(2009)以太仓港为例,提出构建港口产业集群的基本策略。
[27]这些学者在提出发展建议时,基本上都趋向于把政府的角色及相关支持对策融入其中,重视对产业链的延长和提升。
3、笔者观点与今后的发展趋势评述3.1 笔者观点相对于国外大型港口城市,如新加坡、伦敦等来说,我国港口的产业集群仍处于初级阶段,一定程度上只是港口相关产业在港口一定区域内集聚,拥有基本的产业结构,但缺乏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企业之间的联系较为缺乏,集群内的交易成本也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政府机构在相关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