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1.1 汽车产业集群生态创新文献追踪汽车产业的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
Oscar F.Contreras,Jorge Carrillo(2011)通过对墨西哥汽车集群全球价值链方面的研究发现知识密集的小本地汽车公司出现了新的趋势,提供更高的价值服务,并在供应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1]E.Bhaskaran(2013)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已经采用了集群发展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研发技术效率,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2] William,Tobias(2013)通过对中国三个不同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研究其创新水平,并运用钻石模型解释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汽车的产业集群应该采取相适应的方法来激励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3]有学者从产业集群层级网络理论方面研究,Kim等(2009)[4]系统地构建了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知识扩散过程模型,研究了知识扩散绩效与网络结构的关系; Wang(2013)[5]利用智能体仿真方法构建了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的知识转移扩散过程模型,分析了个体动机对知识转移扩散绩效的影响。
李宇,王俊倩(2015)发现组织间学习和网络能力在产业集群有效技术溢出的正向利用过程中各自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克服技术模仿等造成创新集群动力缺失的关键在于形成核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态势,因而提倡基于集群企业的组织间关系构建了集群网络的持续创新模型。
[6]陈伟,周文(2014)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的整体知识水平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演化规律,并指出知识扩散约束条件是知识创新与扩散过程的关键。
[7]他们(2015)通过对东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研究发现内生性风险的破坏性大于外生性风险;在网络风险的冲击下,集聚结构和中介性通过网络的自组织行为分别从破坏速度和破坏烈度两方面对网络结构和功能的抗风险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8]针对汽车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和协调机制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深入研究。
李琳,熊雪梅(2012)通过对我国六大汽车产业的研究,发现:地理邻近对集群演化初期和成长期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成长期的影响效应大于初期,同一演化阶段的不同集群地理邻近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9]谢荣见等(2012)发现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下隐性知识扩散效果因素、集群创新体制因素、集群创新主体因素等影响因素隐性知识扩散效果因素(知识员工数量、创新项目数量、创新团队数量、隐性知识扩散通道)、集群创新体制因素(政策保障措施、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与集群文化氛围)、集群创新主体因素(创新主体间信任程度、创新主体间协作程度、创新主体间沟通技巧、创新主体的知识期望)等影响因素对促进集群创新环境下隐性知识的扩散至关重要。
[10]孟庆阔,(2014)通过对吉林、上海、湖北、重庆等四个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龙头企业在汽车产业集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合作、协同技术创新以及建立集群声誉四大作用。
[11]刘秋生,王秀之(2013)构建汽车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三个一级指标: 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产出能力和自主创新环境支撑能力。
自主创新投入能力通过集群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人均研发费用、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研发人员素质来衡量。
自主创新产出能力通过集群的每万人拥有专利数量、新产品上市数量、新产品的优势、自主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利润率来衡量。
自主创新环境支撑能力通过集群的政府支持力度、知识产权制度的健全程度、市场需求、产学研结合情况、集群区位优势和企业间竞合作用来体现。
[12]1.2 区域汽车工业发展文献追踪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针对中国不同区域对其汽车产业的集群创新进行研究,赵朝,张冀男(2014)指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培育产业集群网络,并充分重视知识学习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13]余呈先,杨国才(2015)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和知识交流伙伴企业数量对创新活动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创新绩效和网络成倒U型非线性关系;长期合作建立的伙伴信任,有利于创新活动涌现;企业家所受到的教育显著正向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企业存续时间对企业创新活动有显著负向作用。
[14]彭建刚(2011)文章在分析合芜蚌试验区汽车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基础上,建立基于主配研协作机制的合芜蚌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结合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积极作用。
[15] 对于区域汽车的创新发展战略,不同学者结合区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张汉香(2015)针对促进十堰商用车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建议:面向产业需求,立足目标导向,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完善支撑体系建设,搭建好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创业投资体系建设,加快创业投资发展步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6]许祥鹏(2014)长株潭汽车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与其他成熟的汽车产业集群相比,在发展战略、竞争力、人才培养和生产制造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提出应立足长株潭,统一规划汽车发展战略,鼓励自主研发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构建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17]李琳,扬田(2011)发现地理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绩效产生正效应;纵向组织邻近对集群创新绩效产生负效应,而横向组织邻近为正效应;地理邻近与纵向组织邻近对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呈替代关系,与横向组织邻近呈互补关系;直接创新投入和集群发展水平都促进集群创新绩效提升。
[18]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盛志君,王宛岩(2014)指出政府的作用:借鉴产业集群发达地区的政府经验,提高政府的管理创新意识;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集群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公共产品投入,改善公共服务环境;支持行业协会等相关服务机构发展,不断完善行业标准和法规;注重结合地方特色,加大对特色产业集群升级的维护;发挥政府在区域协作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跨域支撑体系。
[19]蔡睿(2012)指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基础在于城市的机械制造业基础、汽车消费群、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优质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和政府扶持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的能力。
[20]潘平(2011)建议政府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巩固产业集群优势;抢抓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历史机遇;努力避免资源瓶颈约束和创新能力不足的劣势。
[21]刘春芝(2015)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提出建议,具体包括以奖代补、进行税收结构调整以及采取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等方式引导企业融资,鼓励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升级。
[22]郝玉凯(2012)认为区域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有8个:①创新能力因素;②组织管理因素;③资源因素;④沟通因素;⑤市场因素;⑥技术因素;⑦群外技术因素;⑧政府制度政策。
[23]1.3 工业发展转型升级文献追踪梅宇(2015)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成都县域工业发展现状,从规模总量、经济效益等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成都县域工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4]借鉴发达国家的工业转型,沈坤荣,赵倩(2015)认为应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拓展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25]王永颜(2015)认为应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理念为指导,广泛宣传,转变政府职能,更新理念,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目前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发展的有效方法。
[26]刘建丽(2015)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已日显重要和紧迫,建议加大力度做好电动汽车、车联网等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细化政策措施鼓励发展混合动力车,坚持开放创新战略,鼓励中外合资进行关键零部件研发和制造,支持汽车企业对外投资以扩大市场、带动零部件出口,促进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27]从工业结构的视角分析,洪业应(2015)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与重工业、轻工业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提出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28]从互联网经济角度,赵立昌(2015)认为应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改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状;深化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强自主创新力度,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
[29]汪寿阳(2015)在工业和制造业领域,把“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制造业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转型并形成自身竞争力。
[30]。
参考文献:[1]Oscar F. Contreras,Jorge Carrillo. Local Entrepreneurship within Global Value Chains:A Case Study in the Mexican Automotive Industry[J]. World Development,2012,405[2]E.Bhaskara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Indian Automotive Com-ponent Clusters[J]. Journal of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India): Series C,2013,941 [3]Shigemi Kagawa,Sangwon Suh,Yasushi Kondo,Keisuke Nansai. Identifying environmentally important supply chain clusters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2013,253[4] Kim H,Park Y. Structural effects of R&D collaboration network on knowledge diffusion performance[J]. Expert 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09,36(5) :8986-8992.[5] Wang X.Forming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s of a knowledge transfer network: theoretical and simulation research[J].Journal of KnowledgeManagement,2013,17(2):278-289[6]李宇,王俊倩.产业集群技术溢出的正向利用机制与创薪绩效—兼论如何减小技术模仿等负效应[J].经济管理,2015(531):23-32[7]陈伟,周文.基于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的知识创新与扩散过程建模及仿真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4(23):257-265[8]陈伟,周文.集聚结构、中介性与集群创新网络抗风险能力研究—以东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管理评论2015(27):204-217[9]李琳,熊雪梅.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地理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动态影响—基于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实证[J].地理研究,2012(31)11:2017-2030 [10]谢荣见,孙剑平,周小虎.集群创新环境下组织隐性知识扩散模型研究—以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管理,2012,10:157-165[11]孟庆阔,窦汝鹏. 龙头企业在汽车产业集群中的作用分析[J]. 汽车工业研究,2014,04:18-21[12]刘秋生,王之秀. 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16:159-162[13]赵朝,张冀男.产业集群网络与吉林省汽车企业创新竞争力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09:24-27[14]余呈先,杨国才.产业网络形成与创新—以芜湖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05:7-14[15]彭建刚,孙保群,夏光,姜洪.合芜蚌试验区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1,11:24-26[16]张汉香.促进十堰商用车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5,09:4-8[17]许祥鹏.促进长株潭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4,09:51-54[18]李琳,杨田.地理邻近和组织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影响效应—基于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09:133-143[19]盛志君,王宛岩.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升级中政府作用分析—以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77-80[20]蔡睿. 国内外汽车产业集群城市发展对十堰汽车工业的启示[J]. 中国市场,2012,49:89-91[21]潘平,马淑琴. 杭州萧山汽配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J]. 企业经济,2011,05:10-13[22]刘春芝,孙莉莉.辽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升级的财政政策分析[J].理论界,2015,06:11-17[23]郝玉凯,秦远建.中国区域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3:43-47[24]梅宇,高芸,姜陈升.成都市县域工业差异化转型升级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60-66[25]沈坤荣,赵倩.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学习与探索,2015,11:77-81[26]王永颜. 第三次工业革命视域下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J]. 西部学刊,2015,10:64-67[27]刘建丽.工业4.0与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J]. 经济体制改革,2015,06:95-101[28]洪业应.工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J].河南科学,2015,10:1873-1876[29]赵立昌.互联网经济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J]. 当代经济管理,2015,12:54-59[30]汪寿阳. 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因素[J]. 中国国情国力,2015,12: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