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上医治未病”,源自春秋战国的一个故事,有个名医叫扁鹊,一天扁鹊拜见魏文王,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仨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道:“长兄最好,仲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道:“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上医治未病),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
我仲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中医治欲病)。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
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下医治已病),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的有道理。
”这就是“上医治未病”的典故由来。
“上医治未病”体现在安全管理工作上,就是要牢固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就是要牢牢把握安全预防的主动权,将各种安全隐患察之于未形,防患于未然。
一、“上医治未病”是一种安全理念有人说,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这说明要长治久安,保持长期的安全稳定,就要在人们头脑中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形成安全文化,并上升为一种安全理念。
(一)“上医治未病”体现了超前谋划预防为先的思想。
《淮南子•说山》中有“一叶而天下知秋”的说法,“以小明大,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意思是说一个人见了树叶落,就能够预见到秋天即将来临,说的就是一种超前意识,这和道家庄子所说的“飓风起于萍末”是一个思想。
“上医治未病”也集中反映了预防工作的重要性,预防工作,“预”是基础,“防”是关键,“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才能“防患未然”。
2005年10月2日,受第19号台风“龙王”影响,某部新学员训练大队遭特大山洪袭击,一栋新学员租住的楼房被山洪冲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客观上是受台风影响、百年不遇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带来的,但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驻训选点不当,租住楼房质量差,埋下了发生灾害的重大隐患。
该部队将营地选择在陡峭山崖、江边河滩和行洪走廊上,直接造成山洪泥石流冲击。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超前谋划,预防为先,加强预测预想的重要性。
做好安全工作,最重要的是争取主动,在发生“质变”之前把握“量变”的规律和走势,特别是要在着眼长远、力求在本质上提前解决问题,如有针对性地抓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安全常识和安全规定的学习理解,加强教育和及时引导,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是一种超前谋划;建立思想骨干队伍,健全安全工作网络,坚持经常性的安全制度落实,进行群众性的安全隐患排查和预测预想活动同样是一种防范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常教育分析、勤预测排查,才有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在前,工作做在前,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从而牢牢地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
(二)“上医治未病”蕴含了注重效益讲求质量的思想。
正确理解“上医治未病”安全理念的其中内涵,也包含了这样一个道理,就是避免无畏的牺牲和消耗,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危害。
避免伤筋动骨危及全局,力求内化矛盾和自我修复,最大程度地降低矛盾激化事态恶化的可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物力和资源,争取最大化的安全管理效益。
发生一个案件或事故,往往给个人和单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影响个人的成长进步,迟滞单位的全面发展。
同样是扁鹊看病的例子。
有一天,扁鹊见到蔡桓公,说:“大王,您有病了,只在皮肤里,赶快医治吧。
”蔡桓公说:“不用治,我没有病!”十天之后,扁鹊来见桓公,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再不治就会加重!”桓公听了很不高兴。
过了十多天,扁鹊见到蔡桓公,又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再不治就危险了!”桓公仍然不理,而且愈加生气。
又过了十多天,扁鹊来见桓公,看了几眼,转身就跑。
桓公觉得奇怪,派人追问。
扁鹊回答:“一个人生了病,病在皮肤、肌肉、肠胃的时候,都有办法医治好,但是病到骨髓就没有办法了。
现在,大王的病,已经发展到了骨髓,我没有办法医治了。
”五天后,蔡桓公遍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扁鹊知道他的病已经无法医治,早就跑到秦国躲起来了,蔡桓公最后病死了。
蔡桓公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治疗时机,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上医治未病”倡导的是及时有效、经常实效、创新高效地抓预防,而非上级强调什么抓什么的盲目跟风式的抓,想起什么抓什么的就事论事式地抓,疏于平时防范严于问题处理“灭火”式地抓,用老经验解决新问题的“刻舟求剑”地抓防范。
“上医治未病”还要善于借鉴反省,学会从别人的泪水中感悟到生命的自由的珍贵,从别人的告诫中汲取到滋养人生的甘露,从别人的忏悔中树立起遵纪守法的观念,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教训,用事前的主动防范去替代事后的被动治理,就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安全管理成本,增强预防工作效益。
(三)“上医治未病”诠释了细节管理重在经常的思想。
《后汉书•丁鸿传》有个我们都熟知的成语叫“防微杜渐”,“防微杜渐”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是防止对微小的忽略,其二是杜绝在“渐”中演变。
“微”字本身的含义是细小,就像蝼蚁洞穴很小,一般不引人注意。
但是小蚁穴的危害却极大,因为“千里之堤”就“溃于蚁穴”。
“渐”本身的意思是慢慢地,是一种从量变至质变过程,这种过程慢得不易使自己感知,也不易使人察觉。
“防微杜渐”就很好地表达了细节管理和重在经常两方面的要求,“上医治未病”强调的是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将问题发现于青萍之末,防范于未然之间,同样也需要及时有效的经常管理和明察秋毫的细节发现,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坚持就是胜利。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作者汪中求在回答细节真正的核心是什么这一问题时说,细节的核心就是两句话,一是细节是科学的精神,二是细节是认真的态度。
100-1≠99,100-1=0,安全管理工作不允许丝毫的松懈麻痹和微小的失误差错,1%的错误可能导致100%的失败。
同时,经常性管理控制是实现长治久安、安全稳定的重要保证,就象人要实现健康长寿,重在经常保健;装备要处于良好技术标准,重在精心保养;物资器材要经久耐用,重在妥善保管。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有的人有时往往因为看了一本小说、受到一次批评、接了一个电话、发生一次口角等,就有可能诱发违法或违纪的意念,但这种意念又是不稳定的,往往是若即若离,徘徊不定,有时一句入情入理的话,一件关心体贴的事,就有可能打消其违法违纪的想法,从而消除不确定的隐患。
这必须要有大家的积极配合和有效参与,更要有各级各类组织的制度保证和作用发挥,通过积极有效的常态控制和细节管理,帮助大家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做到在各种荣辱得失考验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认真履行职责,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军人。
二、“上医治未病”是一种能力素质“上医治未病”事关大局,切乎生死,更是一种能力素质上的要求,因为“治未病”是至关重要的,而达成“治未病”这一目标,首先是要成为“上医”,而要成为“上医”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在平时点滴积累,加强锻炼,自觉养成,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必须保持忠于职守的敬业之心如果说在战斗中,忠实履行职责是赢得胜利的关键,那么在和平时期,忠实履行职责同样是安全发展的保证。
“上医治未病”所体现的是一种拥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既不是立足于“治欲病”满足心理,也不是迫于“治已病”的观望心态,而是建立在主动作为的敬业精神,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可贵素质。
2007年武警水电指挥部为一名入伍刚刚满一年的战士荣记一等功。
这名战士名叫王建斌,他所在的部队担负贵州省北盘江董箐水电站的施工任务,2007年3月15日晚19点30分,担任安全员的王建斌在巡查时,听到有石块滑落的声音,他马上警惕的打开手电巡查,发现作业面上有一条横向裂缝正在迅速扩大,显现山体滑坡的征兆。
王建斌立即向现场值班干部报告,并大声呼喊施工人员沿预设通道火速撤离。
2分钟后,一块长80多米、高30多米的巨大山体整体坍塌,累计土石方13500多立方米。
由于安全员王建斌报警及时,16名施工人员得以全部安全撤离,340万元的施工设备免受损失。
从王建斌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所发挥的作用和力量,也是“上医治未病”首要具备的素质,相反则是令人不耻的,在汶川地震中弃学生于不顾一跑成名的“范跑跑”和面对两名学生在课堂打架致死而置之不理“杨不管”,两个绰号已成为没有责任操守的代名词。
试想如果对明显隐患视而不见,见怪不怪,对身边同志反常表现漠不关心,甚至幸灾乐祸,“上医治未病”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必须锻炼务实急需的学习之功2004年12月,在著名的泰国,当几十米高的海啸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聪明女孩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威力强大的海啸将吞没整个海滩,她立即让父母提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普吉岛成为唯一未发现遇难者的海滩,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
这个英雄小姑娘名叫蒂莉•史密斯,聪明伶俐的蒂莉对世界地理有着特殊的爱好,圣诞节的两个星期前还在学校里专门研究了“巨浪”,堪称一个小专家。
当时,穿着泳装的蒂莉发现在大海的远处突然涌现出了一波白色的巨浪,将蓝天和大海明显地隔成了两半。
观察力敏锐的蒂莉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掌握的地理知识,意识到这就是可怕的海啸。
于是,焦急万分的蒂莉就让她的爸爸妈妈动员沙滩上的游客们赶快撤离这个危险的地方。
当疯狂逃命的游客们刚刚抵达安全的地方时,海啸的白色巨浪已经排山倒海般奔涌而至,转眼间就把原先热闹非凡的海滩吞没,让站在高地观看的人们吓出了一身冷汗。
小蒂莉之所以能挽救那么多人的生命,与她爱学习善于学习是分不开的,要形成学习的能力,要靠不断的学习积累,要靠丰富的工作经验,要靠反复的思考领会,要靠经常的实践验证。
“上医”要能“治未病”,要求我们也要具备这种学习力,因为做好安全工作对于大家掌握和运用安全法规、科学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
必备的科学知识是预防和处置各类安全重大问题的基础,科学知识可以减少行动的盲目性,提高群众自我防范和消除事故灾害的能力。
我们要善于学习,勤于积累,把握规律,从谈好一次心,上好一堂课,开好一次会做起,时时处处事事都当成学习的机会,做安全管理的有心人。
(三)必须具备见微知著的洞察之力德国有个飞行员海恩通过对多起航空事故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认为每一起重大事故背后,必然有30次左右的事故征兆,每一次事故征兆后面,还有300次左右的事故苗头,以及上千个事故隐患,要消除一次严重事故,首先必须敏锐而及时地发现这些事故征兆和隐患,人们把海恩的发现称为“海恩法则”,并广泛运用于安全管理领域。
如果我们不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就有可能难以避免祸患,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