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评论考试主要内容

新闻评论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闻评论概述
1 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丁法章在《新闻评论教程》中的定义)
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和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发表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

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赵振宇在《现代新闻评论》中的定义)
2 新闻报道与评论的区别:反映内容方面:新闻评论反映意见性信息(主观),求异不求同,新闻报道反映事实性信息(客观),求同不求异。

写作目的方面:新闻评论宣传主张、观点,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

表达方式方面:新闻评论议论为主,讲究判断、推理的逻辑性,新闻报道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

3.评论的特点:(一)论题的新闻性。

第一层含义,先有新闻再有评论,评论以新闻为依托,新闻要具有时效性和新闻价值。

第二层含义,针对现实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个迫切问题、某一类思想倾向而写的。

(二)论理的思想性。

包含三
层意思:新闻评论贵在说“理”、说什么样的“理” 、怎样说“理” 。

(三)论说的公众性。

新闻评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论题到论理,从语言到文风都要面向最大多数的公众,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公益性。

首先,论题来自公众,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

其次,评论的立论客观、公允、为民代言,真正成为受众利益的代表者,正群舆论的传播者和引导者。

第三,评论的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上也应当以符合广大民众的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第四,评论的公众性还表现为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选择题)
徐铸成《漫谈新闻和新闻评论》
⏹新闻这一行,如果也要从历史上找开山祖师爷,那么“司马迁和司马光应是我们的祖师爷,而王船山则是新闻评论家
杰出的代表。

⏹司马迁著《史记》,在每篇“本纪”、“世家”、“列传”的后面,写一段“太史公曰”,对此人此事作简要概括的评议,“这
也可说是为后代的史论、新闻评论开创了先例,树立了典范”。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紧要处写上一段“臣光曰”,发挥了史论——旧闻评论的传统。

⏹王船山写《谈通鉴论》,就《资治通鉴》所载的重要史事,逐条加以评论,篇篇都有新见解,内容精辟,文字简洁,
为史论增一异彩。

新闻评论源起:
⏹在我国,唐朝就出现了被称为《邸报》的报纸,但由于封建专制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其算不上现代意义上的报纸,
更谈不上新闻评论的体裁。

⏹进入19世纪后,1815年出现了最早的以我国文字刊行的《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登载论说,可以看作我
国报刊言论的发端。

⏹新闻评论在报纸上地位的真正确立,是在19世纪70年代我国民间报纸勃兴以后。

以政论为主的报纸评论时期(1874—1894)主要代表人物:
王韬(1828~1897):我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份政论型报纸。

他撰写的100多篇政论,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力主变法的政治观点。

办报立言。

早期时评及其特色: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现。

1904年创刊的《时报》,专门设置《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

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是新闻评论演进为独立新闻体裁的重要标志。

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

张季鸾(1888~1942),中国新闻家,政论家。

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主笔)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

1941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邹韬奋:邹韬奋从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到1944年逝世。

《生活周刊》从第2卷第47期起,开辟了“小言论”专栏,每期一篇或几篇,大部分由邹韬奋亲自执笔。

邹韬奋小言论的特点是善于抓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说群众想说的话,往往从一件具体事出发,采取谈家常的方式,评它三五百字,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简单干脆,明白晓畅,既生动活泼又有战斗性,很适合群众阅
读,被广大读者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60年代前期的“杂文”专栏:
《燕山夜话》:《北京晚报》,邓拓执笔
《三家村札记》:《前线》,邓拓、吴晗、廖沫沙轮流执笔。

《长短录》:《人民日报》,主要作者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
第三章: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意(客观题)
选题的含义: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

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

选题的类型1、事件性选题(选事件、时效性)2、社会性选题(选问题、深刻性)3、常规性(周期性)选题(创新性)新闻评论的立意的含义:所谓立意,是作者对所评论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现象及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
自己的意见,确定评论的主要思想,它是评论的灵魂。

一篇评论文章的高低优劣,除了评论的选题外,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它评论的角度和深度。

这个角度和深度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立意。

新闻评论的立意的要求:1.立意务必正确。

评论表达的是一种意见、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方法,它传达给受
众的一定是一种正确的信息,否则就是误导受众。

立意的正确性表现在:国家政治形象等方面的大是大非问题;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要把握好。

2.立意力求全面。

所谓立意力求全面,讲的是在一篇评论文章的论述中,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讲清各方面的道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要将辩证统一的思想融入整篇文章之中。

3.立意追求深刻。

所谓深刻,就是要揭示事物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揭示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使读者能从评论中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

立意的深刻:有新闻敏感、认识有理论深度。

4.立意需要新颖。

求新、创新是新闻工作的普遍原则。

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它要求观念新、角度新、概念新和论述新。

只有立意新颖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吸引人,只有这样才可能说服人。

第七章:社论和评论员文章
社论的概念:社论(在广播、电视中称为“本台评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立场的旗帜。

评论员文章的类型:1.本报评论员文章 2.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3、观察家评论
第八章(上):短评
短评的含义:短评是一种短小精悍、运用灵活的评论形式,它往往抓住新闻的某一侧面或工作、生活、思想上的某种倾向,简明扼要地进行分析评论。

短评的种类一是针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言论,独立成篇。

二是为新闻报道配发的短小评论。

配发式短评的运用较为经常。

短评的特点(1)篇幅短小(2)视角新颖
短评的写作要求:1.论题具体,主题集中。

2结构精炼,点到为止。

3就实论虚,叙事出理。

短小精悍:它一般配合新闻报道发表,对报道有一定的依附性。

短评怎样才能短小精悍:一、立论以报道为依托,在深化上下功夫二、论题具体些,角度小一些、新一些三、开门见山,不落俗套四、长话短说,评在实处
第八章(下):按语
编者按语的含义: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文体,而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
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专用的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也是新闻媒介的编者最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编后语的特点:一是发表形式有所不同。

编后可以(也最好)有标题,也可以署名。

二是写作要求有所不同。

编后的写法
接近随感或短评,不仅需要必要的分析议论,而且可以抒情、联想和借题发挥。

三是功能的侧重点略有差异。

编后置于报道或文稿末尾,其引申、生发的作用较为普遍。

第十章:广播电视评论
电视评论:
电视评论是电视评论者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所发表的意见和态度。

被称做“形象化的政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