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网络世界 第九课 做网络的主人《明辨是非,拒绝盲从》训练习题

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网络世界 第九课 做网络的主人《明辨是非,拒绝盲从》训练习题

《明辨是非,拒绝盲从》训练训练习题
一、基础题
1、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对于未经证实或难以证实的信息,我们()
①要保持理性,不轻信盲从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③不随意传播④全部是假的,一概不相信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2、从众的主要表现是()
①心理从众②思想从众③行为从众④方法从众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3、在网络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我们很难辨别是非,容易盲从。

是因为()
①我们年龄尚小②见识不多③媒介素养还不高④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通常情况下,从众不一定有错。

但盲目从众()
A不问是非地随大流,不做独立思考,是一种消极的从众
B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可以盲目从众
C也不一定有错
D是避免不了的
二、综合题
5、小红在QQ上新结识了一个网友“大哥”,“大哥”多次要求小红将她家的详细地址、电话号码等告诉他。

小红的正确做法是()
①加强自我防范,学会自我保护②明辨是非,谨慎交友
③远离网络,躲避干扰④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自我保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如图漫画《网友见面》说明()
网友见面
A.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隐蔽性
B.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C.沉迷网络会使身心受到摧残
D.上网没有好处
7、作文现“网语”,表达“键盘化”。

“今天蓝瘦香菇!”一位老师感慨:最近批改学生作文,看了半天才看懂,原来“蓝瘦香菇”是“难受想哭”的谐音,是时下流行的网络语。

还有,“猴赛雷”即为“好犀利”,“童鞋”表示“同学”,……如果不知道这样的词汇,人家会送你一个词:“OUT” (落伍)!针对上述网络语言冲击规范汉语的现象,我们的正确认识有()
①网络语将逐渐取代规范汉语②网络语现实应用需严加筛选
③网络语最好只在网络里使用④规范社会语言环境势在必行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在网上同陌生人聊天时,要做到()
①不轻易信任对方②不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③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④能及时、准确地识别对方的虚假信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据统计,中国现有网上论坛上百万个,博客2亿多个,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博客,网民每天新发布的博文超过400万篇,各类论坛每天新增的帖文更是难以计数。

“网友”更成为年轻人朋友圈中的一部分。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网络交友将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交友
B.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可以为所欲为
C.网上交友,要学会辨别,加强自我保护
D.网络是人们言论自由的唯一平台
10、下列做法属于健康上网的是()
A.周末通宵上网
B.浏览低俗、不健康信息
C.带着明确目的上网,有选择地浏览自己需要的信息
D.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用网络来缓解焦虑和压力
三、提高题
11、阅读如图漫画《网络时代的猫咪》,回答问题。

2
假如你也遇上了这样的邀请,你会赴约吗?为什么?
12、14岁的张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父母夸他有出息,老师为他高兴,同学们都羡慕他。

但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就渐渐变了。

他见那些朋友都吸烟、喝酒,自己不吸烟、不喝酒,怕他们瞧不起自己,于是也跟着一块儿吸烟、喝酒,去营业性舞厅和网吧。

由于花钱越来越多,家里给他的零花钱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于是开始偷窃。

一次在偷窃他人财物时被公安人员抓获,受到治安处罚。

但张某仍不悔改;后来伙同他人持刀抢劫路人,触犯刑法,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

(1)张某从众的表现是什么?
(2)这一表现的危害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2.A
3.A
4.A
5. D【解析】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必须学会自我保护,网络交往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因此小红的正确做法应该是①②④;③远离网络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6. D【解析】本题考查对网络交往的认识。

漫画中网友见面,可以看出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所以ABC观点正确;D观点没有认识到网络交往的好处,是错误的,此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所以正确答案选D。

7. B【解析】本题考查对网络语言的认识。

题文中国的网络语言,我们要辩证的对待,注意
语言环境的运用,其中①③观点绝对,是错误的,正确答案选B。

8.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网络交往中自我保护的认识。

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

因此③错误,①②④正确。

9. C【解析】本题考查对网络交往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辨别运用,题文中的观点表明,我们在网络交往中,要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辨别能力和为保护能力。

慎重交友,其中A、B、D观点绝对,是错误的,正确答案选C。

10. C【解析】本题考查要警惕网络中的陷阱。

网络上的大量冗余信息会干扰我们的信息选择,耗费我们的时间。

带着明确目的上网,有选择地浏览自己需要的信息是正确的,故选C。

A、B、D的做法是错误的。

11. 不能赴约。

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它会使人们的阴暗心理借助电脑屏幕得以无所顾忌地宣泄,使交往环境被污染;我们可能成为这种被污染环境的受害者;有些网友在网上可能表现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他或许出于真心,也可能故意伪装起来以骗取我们的信任。

如果我们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赴约,很可能遇到坏人,受到伤害,后悔一生。

12. (1)行为从众。

(2)①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②阻碍个人发展,影响集体事业;③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