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河北省衡水一中新课标高三名校诊断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河北省衡水一中新课标高三名校诊断测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河北省衡水一中新课标高三名校诊断测试历史(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周厉王为了扩建宫殿,赊买了鬲从一块地。

鬲从怕周厉王不给钱,周厉王就托人捎话说:假如说我最后没有给鬲从购地款的话,就让老天爷罚我被流放好了。

这说明当时A. 已出现土地交易B. 王室权力衰败C. 宗法分封制瓦解D. 货币地租盛行2.春秋时期,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等,无不凭借其宗族势力,令王室吃尽苦头,致使公室有了“去大族不逼”的感叹。

这说明A. 分封制崩溃之源B. 宗法制瓦解之困C. 世官制兴盛之始D. 大一统形成之势3.朱熹强调:“如树,初间且先斫倒在这里,逐旋去皮,方始出细……以事之详略言,理会一件又一件;以理之浅深言,理会一重又一重。

”这体现了A. 格物致知B. 先理后气C. 存天理,灭人欲D. 理气同源4.明朝中叶以后,文艺家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有一个异常鲜明的走向,就是对以市井社会为中心的“世情”的揭示较以往有较大的开拓,主要是满足世俗社会的文化渴求。

这表明 A. 市民阶层有新的政治追求 B. 市民阶层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 C. 世俗文化满足各阶层需要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 5.1894年中日战争前后,当国事危急之时,裘廷梁就认为“救国之要图,莫要于文字革命”,认为“白话为维新之本”,乃提倡白话事业,组建白话学会、白话书局;拟译中西有用之书,筹办白话报章。

1898年创办了无锡第一报——《无锡白话报》。

该报刊的创办 A. 开启了无锡的白话教育 B. 实现了文化救国的愿望 C. 适应了维新思想的宣传 D. 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开展 6.有学者在谈及近代中国某次革命事件的实际代价时,列举事项如下。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 损失巨大,收效有限B. 行动失败,然精神可嘉C. 蚍蜉撼树,不自量力D. 革命即成,可伤亡惨烈 7.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时,不仅相继建立了钢铁、机器制造、酒精和化工等工业,而且在地理分布上也将工业开始向内地转移。

这反映了当时 A. 国家致力开发内地资源 B. 为迁都重庆预先做准备 C. 工业建设注重了国防性 D. 国家经济重心转向内地 8.1985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建立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

这一决策 A. 旨在扩大对外出口贸易范围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B. 扩大了对外引进技术的力度C. 有利于带动工农业经济发展D. 保证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9.伯里克利时期,除将军的职务必须由有军事才能的人担任以外,五百人会议的议员和大部分的政府官员,都不再以选举的方式产生,而改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

这意味着A. 下层民众亦可参与政治B. 雅典民主发展遭受挫折C. 公民权益将得不到保证D. 公民内部政治权的普及10.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应“依靠“自己’的收入维持国家政府日常运作”的思想逐渐消失了,议会”承担起了支付政府日常经费的责任”。

这一变化有助于A. 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B. 确保王室巨额消费支出C. 强化国王对议会的依赖D. 加强议会对政府的控制11.粮食问题是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

可以说,当时解决粮食问题和解决苏维埃政权的生存问题,不是和解决苏维埃俄国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有效地巩固了新苏维埃政权B. 完全忽视了广大农民的利益C. 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D. 并非是一项发展经济的政策12.有人指出,美元实际上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广泛发挥作用之前已全面介入了西欧的经济,并由此起步演变成为世界的霸权货币。

这实际上肯定了A. 战后西欧复苏对美国经济的依赖B. 马歇尔计划在美国战略中的价值C. 美国霸权确立对世界经济的影响D. 西欧一体化与马歇尔计划的关系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3.“西方”“东洋”这些名称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名称的演变材料二“东洋”名称来源宋代,是古代中国人原创的地理名词。

“东洋”原指中国沿海,外延是东海以远、朝鲜半岛和日本乃至太平洋岛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概念,“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

但近代以后,“东洋”词义却发生了急剧变化。

日本历史学家重新诠释了“东洋史”,“东洋史”中的主角不仅由中国变成日本,甚至就连“东洋”之名,亦被日本独享。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洋易主”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当希腊人因繁衍太快而受到原有边境线的限制时,他们沿着地中海、尤克森海(又称黑海),建立起了殖民地。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地中海的北部和南部海岸,都是白人后代的竞逐之地。

但是在1492年及之后,哥伦布和瓦斯科·达伽马的航行刺激了人们勇敢地面对海洋,大西洋沿岸国家崛起,并最终在大半个世界范围内确立了霸权的地位。

飞机的发展将会再一次改变文明的格局。

沿着河流和海洋的贸易路线将会越来越少,人员和物资将会越来越多地直接涌向目的地。

当制海权最终在商贸和战争领域中让位给航空权的时候,我们将会看到历史上的又一次根本性变革。

——摘编自《历史的教训》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12年1月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令内务部“赶于阴历十二月前编印成书,以便颁发各省施行。

新历书采用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阳历,本来“旧历自在应删之列,由于习俗相沿未可以朝夕废,故旧历月日仍附注于阳历月日之下,以从民便”,如《临时大总统命令》——委任张锡銮署理直隶都督等,所署日期便是:“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五日即壬子年正月二十七日”。

“以授时为主旨,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吉凶、宜忌等项悉数删去,而以天文图说代之”。

南京临时政府于2月17日发布公告,强调遵行阳历。

值得注意的是,“军、政俱用阳历,民众、农、商,凡年节一切仍用阴历。

”中国自古以来,历法是皇权的象征之一,而由私人推算的历书,在民间也一直十分流行,这些自编的历书大多依据旧法推算,但推算方法和数据却是各不相同,各行其是,混乱在所难免。

旧历在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涉上必然会出现诸多不便。

——据左玉河《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历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历法改革的意义。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战期间,英国曾对美国展开战争宣传,说:“德国士兵曾砍断了比利时儿童的手指,把战俘钉在十字架上。

”这大大地激发了美国人民的仇恨,一种原始的疯狂与冲动控制着人们的心灵。

在新英格兰举行的一次群众集会上,有人提出,抓住德皇以后,要把他下滚油锅。

这时,“整个观众席都站了起来,歇斯底里地尖叫,表示赞同”。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也利用战争造成的危机,在工人、士兵中宣传革命思想,主张变对外战争为国内战争,趁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这在俄国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熊伟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战争宣传目的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俄两国宣传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一战的影响。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唐寅,字伯虎,明中叶杰出的画家、文学家。

唐寅曾遭科考案牵连,痛感社会黑暗。

为了排遣胸中烦闷,他远游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领略湖山之胜。

唐寅的绘画,初学“院派”画家周臣,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笔墨精细,形象真实。

后师法宋元以来诸名家,以诗画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寄托逸花吐云般的英气。

唐寅的诗歌,初学唐人,“多凄怨之词”,“不计工拙,兴寄烂漫”,风采斐然,消极自放,却饱含着辛酸的人生感受。

他还出入秦楼楚馆,放浪形骸,以尽量享受短暂的人生,在“半醉半醒”的生活中,冷眼世事,孤傲不羁,“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晚年,唐寅还归心佛教,从色空观与人生梦幻说中寻求寄托。

唐寅的一生,怀才不遇,但却以诗画为明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后人把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共推为画家“吴门派”的四杰,视为重振和发展文人画的大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寅诗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寅诗画风格形成的背景。

2018届河北省衡水一中新课标高三名校诊断测试历史(一)答案1.A【解析】“赊买了鬲从一块地”“没有给鬲从购地款的话”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土地私下里的交易,A 正确;王室衰微是春秋战国时期,B错误;宗法制分封制瓦解是春秋战国时期,C错误;此时没有货币地租出现,D错误。

2.B【解析】材料说明春秋时期诸侯国利用家族对抗王室,体现出春秋时期宗法制趋向瓦解,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崩溃,A错误;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C错误;D是秦朝时期。

3.A【解析】格物致知是朱熹求理的途径,是通过研究事物来寻求事物的根源,从而达到理最高境界,A正确;B和D属于理学来源;C属于伦理道德。

4.B【解析】材料涉及的是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并非政治需求,A错误。

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特别是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多,从材料中的“文艺家们”……“满足世俗社会的文化渴求”,可知B正确。

世俗文化无法满足各阶层的需要,C 错误。

D选项材料未涉及,错误。

点睛:本题抓住关键词“满足世俗社会的文化渴求”,再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5.C【解析】甲午战后,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维新派开始勤求新的救过策略,材料中白话文的倡导主要是为维新变法提供舆论支持,C正确;A中开启说法错误;B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D属于新文化运的时期文学革命论。

6.A【解析】“死难烈士多为留学生和同盟会中坚”说明是辛亥革命时期黄花岗起义,材料中费用可见较大,但从结果看收效甚微,A正确;精神不是表格体现主旨,B错误;CD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排除。

7.C【解析】“建立了钢铁、机器制造、酒精和化工等工业,而且在地理分布上也将工业开始向内地转移”说明此时期国民政府为了抗日做准备,C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此时国民政府没有迁都准备,B错误;D中经济重心转移不符合事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