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精选附答案(1)一、初中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学校举行“悦读文化周”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刘姥姥二进贾府,受到款待,家席上,“凤姐手里本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二镶银箸,按席摆下”,“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
同学们发现“筷子”的称呼有变化,于是做了一番探究,以下是同学们的两个发现:一是称呼的变迁。
“筷子”最早称为“箸”,因“笔”与“住”、“蛀”同音,江浙皖一带的船民担心船被停住、被蛀,于是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二是筷子的形状、构成、长度很有文化内涵。
筷子一头圆,象征天,一头方,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古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古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中国人遊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认为万事万物都由两个对立面组成,阴阳结合成对出现,意味着完美的结果。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寓意为①________________这是古人对生活的朴素理解,也是生活的智慧。
(1)在横线处填上你的理解。
(2)“箸”和“筷”都属于哪种造字法?()A. 会意B. 象形C. 指事D. 形声(3)对“箸”到“筷”的称呼变化,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答案】(1)示例一:人有七情六欲。
示例二:做事要有分寸。
(2)D(3)“箸”到“筷”的演变,寄托着人们祈求平安顺利、吉样的心愿。
【解析】【分析】(1)根据筷子文化的意蕴和对筷子文化的了解来分析作答。
“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也时刻提醒人们吃饭时要节制不当的欲望。
(2)“箸”和“筷”都是上形下声,属于“形声字”,选D。
(3)结合对材料的理解来分析,“筷子”称呼的变迁是因为江浙皖一带的船民的心理需求,寄托着人们祈求平安、顺利、吉样的心愿。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人有七情六欲。
示例二:做事要有分寸。
⑵D ⑶ “箸”到“筷”的演变,寄托着人们祈求平安顺利、吉样的心愿。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了,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读懂文化意蕴,结合相关的文化进行分析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基本的语法知识要掌握,并且能够运用。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考生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2.班级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设计活动】围绕“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主题,活动策划小组设计了以下活动,请你再设计一个,以丰富活动内容。
活动一:举办“君子自强不息”手抄报比赛活动二:举办“君子自强不息”演讲比赛活动三:________(2)【整理材料】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材料,这些材料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两项是________(只填序号)。
①孙康映雪②曲高和寡③车胤囊萤④岳母刺字⑤宋濂抄书⑥诸葛亮出山(3)【学习榜样】长沙理工大学90后研究生邹勇松,每天透析4次却捧出6项发明,荣登2018年6月中国好人榜。
校园小记者想邀请他到学校和同学们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假设安排你给他打电话联系活动事宜,你应该怎么说?【答案】(1)举办“君子自强不息”征文比赛(2)②⑥(3)邹哥哥,你好!我是××学校的小记者。
你自强不息,荣登中国好人榜,让我们很受鼓舞!我们想邀请你到学校和同学们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请问你什么时候方便呢?【解析】【分析】(1)设计活动项目,一要围绕活动主题“君子自强不息”,二要切实可行。
题目已经给出了“手抄报比赛”和“演讲比赛”的活动,再设计一个类似的活动即可。
如征文比赛、故事会等皆可。
(2)“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难得,“诸葛亮出山”体现的是士为知己者死,这两项不符合“自强不息”的主题。
(3)首先写出称呼、问候语、接着要进行自我介绍,然后评价对方事迹、提出请求。
注意语气要委婉,语言要得体。
故答案为:⑴举办“君子自强不息”征文比赛⑵ ②⑥⑶邹哥哥,你好!我是××学校的小记者。
你自强不息,荣登中国好人榜,让我们很受鼓舞!我们想邀请你到学校和同学们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请问你什么时候方便呢?【点评】⑴本题考查设计活动方案与内容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栏目和设计意图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符合要求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的内容,然后再根据活动注意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
由于说话的对象不同,说话的内容也不同。
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根据情境,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件的主要内容,语言得体,言之有理,表述清晰即可。
3.陈爷爷家住温岭市体育场路附近(7路公交车有停靠站),准备去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但并不清楚市一院搬迁事宜,请你根据公告中的相关信息告知,使其顺利前往体检。
要求表述清楚、语言得体,120字左右。
【答案】示例:陈爷爷,市一院已搬迁到城西街道川安南路。
您可以在体育场路乘坐7路公交直达。
医院上班时间上午是7:30到11:30,下午是14:00到17:00,您可以在星期一到星期五去健康管理中心体检;如有不明之处可拨打咨询电话(0576)86206059。
预祝爷爷身体健康!【解析】【分析】此题首先明确表达的中心,即告诉陈爷爷市一院已经搬迁了,要将搬迁的新地址陈述清楚。
搬迁公告中的核心内容是“市一院已搬迁到城西街道川安南路”,这一点需要开篇点明,其他诸如交通方式、上班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也需要分别概述。
答题注意语言通顺即可,开头要有称呼语。
故答案为:示例:陈爷爷,市一院已搬迁到城西街道川安南路。
您可以在体育场路乘坐7路公交直达。
医院上班时间上午是7:30到11:30,下午是14:00到17:00,您可以在星期一到星期五去健康管理中心体检;如有不明之处可拨打咨询电话(0576)86206059。
预祝爷爷身体健康!【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由于说话的对象不同,说话的内容也不同。
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根据情境,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件的主要内容,语言得体,言之有理,表述清晰即可。
4.读了下面的小故事后,请你写一句话表达故事给人们的启示。
铁罐遇见瓦罐,建议一起出去旅行。
瓦罐说:“出门在外多难啊,还是守着家里的炉火好。
我撞到再小的东西都会粉身碎骨。
你就没事啦,皮比我硬,我看没有什么能拦得住你。
”铁罐回答道:“我可以保护你。
如果有什么硬的东西出现,我会马上跑到你们中间,这样你就安然无恙了。
”瓦罐被这个承诺说服了,和铁罐结伴同行。
两个家伙都是三条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只要有一丁点磕绊,就会撞到一块儿。
瓦罐真是活受罪,还没走上百步,就被铁罐撞成了碎片,甚至来不及开口抱怨。
【答案】交朋友得讲究地位平等。
【解析】【分析】在理解这个故事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从陶罐和瓦罐的特点这个角度进行分析,陶罐的特点是容易破碎,而铁罐的特点是非常结实。
他们两个差别较大。
在一块旅行还不到百步,陶罐就成了碎片。
这启示我们,交朋友得讲究地位平等,地位不平等,出于弱势的那个人往往要吃大亏。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陶罐明知道自己容易破碎,但在铁罐的承若下下,就和铁罐一起去旅行,结果被铁罐撞成了碎片,假如当初陶罐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轻信承诺,也不会落得那样的下场,这就启示我们:做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轻信被人的承诺,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等。
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交朋友得讲究地位平等。
【点评】此题考查探究能力。
探究故事给人的启示,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作答。
本题解答时可从一个侧面探究故事的启示。
5.请仔细欣赏下面这幅山水画,然后根据画中的意境,从学过的古诗词中找一两句或自己拟写一副对联,表达你的赞叹。
(提示:句中应含有“山”和“水”)【答案】上联:远看山有色下联:近听水无声【解析】【分析】首先仔细观察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有山有水,山远一点,而水离我们近一些,由此我们想到王维《画》中的两句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认真观察图片内容,然后把图片内容和我们学过的实词建立联系,从而选择出合适的答案。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2018年10月25日,一对老人把自己儿子儿她告上法庭,要求其支付“带孙费”。
2016年7月~2017年6月,孙女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儿子儿媳未恰当履行抚养义务,最终,法院判决被告支付原告垫付的抚养费2600元。
其实,所谓“带孙费”也并非照看孙女的劳务费,而是此前两位老人为孙女垫付的抚养费(如日常开支,幼儿园花费等)。
【材料二】【材料三】“现在老年人因为隔代带养带出情绪问题的,还真不在少数。
每天接诊的三四十个睡不着的老人中有三成都跟带孩子有关。
”一家睡眼治疗中心的医生表示。
数据显示在我国2岁半以下的儿童中,主要由祖辈照顾的比例达到60%~70%,3岁以上占40%,老人成为带孩子“主力军”。
只是出于慈爱之情的照看,未必能换来含馅弄孙的天伦之乐,恐怕也有许多劳苦和辛酸。
这一现状折射出当下一些年轻人在经济和家务上双重“喷老”的问题。
【材料四】在一次随机的街头采访中,30位老人里有17位老人表示自己是主动要求帮儿女带孩子,另外,有9位老人说是“被要求”帮忙带孩子。
石家庄一位带孩子的姥姥在采访中表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小两口工作忙,很不容易。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新闻内容。
(2)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材料二】的画面内容。
(3)针对以上材料,你们班举办了一场辩论会,辩题是“老人该不该要‘带孙费””。
反方认为“老人不该要‘带孙费’。
因为老人帮子女带孩子,一是出于对孙辈的喜爱,二是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三是更能体谅到年轻人打拼不易。
”作为正方的发言代表之一,你将如何反驳反方呢?【答案】(1)一对老人状告儿子儿媳,要求其支付“带孙费”,获得法院支持。
(2)画面中,右边一位中年妇女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左边一位老人和小孩指责:“没有照顾好孩子!”,小孩惊恐地看着中年妇女,左边老人双手摸着小孩的头,紧张得满头大汗。
(3)我方认为“老人应该要‘带孙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