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设计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
如何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学校在实践中归纳出三条途径:课堂教学、活动训练、环境陶冶。
课堂教学途径主要是设置心理教育课及各科教学的渗透;活动训练包括心理活动训练、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等;环境陶冶主要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使学生心理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
心理教育课必须改变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心理学知识和概念。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有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绪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绝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能奏效的。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科课程,目标不是单纯掌握心理学知识,而是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理解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理解、自我调节的水平,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课堂上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情景体验、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方式,使不良情绪得到控制,不良心理得到纠正。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心理咨询室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
从改善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改善师生、亲子与同学关系、改变对待特殊学生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与过去课堂和课下偶发事件的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理方式等角度人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素质,促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追求与挫折"教学设计方案
题注:"挫折教育"包括树立准确的挫折观和培养耐挫折水平两部分,拟用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所讲内容是整个专题的第一部分一一"追求与挫折"。
通过看课件和录像、讲故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掌握挫折的概念并能够理解到"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经历挫折、成功必然经受挫折、挫折对人们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增强自我抗挫的愿望"。
培养学生耐挫水平部分一一"给心灵加钙"将在第二课时实行。
(一)课题:追求与挫折
(二)教案设计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
1.追求与挫折的辩证关系。
2.联系实际、联系自我,建立起准确的"挫折观"。
(五)教学难点:
1.挫折影响的"双重性"
2.建立准确的"挫折观"
(六)教学对象分析
1.智能、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2-13岁之间,正在跨入青春期。
其生理上的突变,引起心理上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迅速增强。
他们对"挫折的理解"和"应对挫折的水平"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也希望得到成人给予的有效指导。
一方面: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个体批判思维水平开始发展;但是因为缺乏充足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比较片面、偏激。
他们不愿意接受成人的结论式的教诲,总是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现实,由自己得出结论。
所以他们在接受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无意识地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因为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情绪极易起伏波动,容易受同龄人的暗示,表现在平时的言行中热情而易冲动。
2.学生学习的一般风格
因为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是以学科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
而学生的成绩又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所以学生在参与此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动机不强且思维方式往往停留在"追求标准答案"的水平上,思维不够活跃,缺乏创造求新的欲望。
3.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水平
学生对"挫折"的知识经验水平仅仅停留在小范围的、浅层次的、个体的、表面的感性理解上。
在遇到挫折时,他们常希望能回避它,不愿或不敢面对挫折;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