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眼科解剖生理

02.眼科解剖生理

以外的眼外肌 滑车神经--上斜肌 三叉神经--眼部感觉 外展神经--外直肌 面神经--眼轮匝肌
睫状神经节和鼻睫状神经
睫状神经节:位于视神经外侧、总腱环前10mm, 眼内手术施行球后麻醉,即阻断此神经节。
鼻睫状神经:司眼部感觉
第二节 眼的生理生化及代谢
泪膜 角膜 虹膜睫状体 房水 脉络膜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
视觉纤维在视路各段排列不同,在神经系统某部 位病变或损害时对视觉纤维的损害各异,表现为 特定的视野异常
检出视野缺损的特征性改变,对中枢神经系统病 变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眼的血管和神经
(一)血管 视网膜中央动脉(主要供应视网膜内层)

颈 内 动 脉
动 脉 ( 入 眶




泪腺动脉(主要供应泪腺和外直肌) 睑外侧动脉(参与睑动脉弓)
四叠体上丘臂 中脑顶盖前核 交换神经元 E-W核;
传出路:E-W核 睫状神经节 交换神经元瞳孔括约

睫状体的主要功能:生成房水;睫状肌舒缩、通 过晶状体起调节作用;睫状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 接,构成血-房水屏障重要部分
感觉神经:通过睫状后长和后短神经发出分支, 炎症时引起疼痛
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瞳孔缩小,与调节、集合 作用同时发生
泪腺窝--眶外上角;滑车窝--眶内上角;泪 囊窝--内侧壁前下方
泪前嵴,是泪囊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眼眶内容纳眼球、眼外肌
泪腺、血管、神经和筋膜 等组织,无淋巴管和淋巴结
(二)眼睑(eye lids)
上、下睑、睑缘、睑裂、内眦、外眦、泪阜、泪点 平视时睑裂高度约8mm,上睑遮盖角膜上部1~2mm
(3) 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细胞, 借玻璃膜(Bruch’s膜)与视网膜色素上 皮相邻
3. 内层,视网膜(retina)
视盘(视乳头)、视杯、 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黄斑
黄斑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中心 凹处可见反光点,为中心凹反射
视盘位于黄斑鼻侧约3mm,大小约1.5mm×1.75mm, 是视网膜上视觉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 觉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位
视网膜是由色素上皮层和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组成, 两层间有一潜在间隙,在病理情况下可分开,称 为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组织学结构(从外向内)
• 视锥、视杆层 • 外界膜 • 外核层 • 外丛状层 • 内核层 • 内丛状层 • 神经节细胞层 • 神经纤维层 • 内界膜
黄斑区纤维以水平缝为界,呈上下弧形排列到达 视盘颞侧,此纤维束称视盘黄斑纤维束(简称盘 斑束)
组织学分为5层: ①上皮细胞层:厚约35um,由5~6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 ②前弹力层:厚约12um,一层无细胞成分的均质透明膜 ③基质层:厚500um,约占角膜厚度的90%,由胶原纤维组成 ④后弹力层:厚约10~12um 坚韧的均质透明膜 ⑤内皮细胞层:厚5um,由一层 六角形扁平细胞构成
(2) 巩膜 (sclera)
从外向内眼睑分五层:皮肤层;皮下组织层;肌 层(眼轮匝肌和提上睑肌);睑板层;结膜层
睑板内有若干与睑缘呈垂直方向排列的睑板腺 (Meibomian腺),开口于睑缘, 分泌类脂质,参与泪膜的构成, 对眼表起润滑作用
眼睑血供
• 颈外动脉的面动脉分支--浅部动脉丛 • 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分支--深部动脉丛 • 浅部静脉回流到颈内、颈外静脉,深部静脉回流
管,巩膜突,睫状带和虹膜根部 前房角是房水排出的主要通道
2. 中层,葡萄膜(uvea)
又称色素膜、血管膜,自前向后 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1) 虹膜:将眼球前部腔隙隔成前、后房;中央为瞳
孔,直径2.5~4mm;由基质层(含瞳孔括约肌)和 色素上皮层(含瞳孔开大肌)构成
(2) 睫状体:组织学主要由睫状肌、睫状上皮 细胞组成。包括睫状冠,睫状突,睫状体 扁平部,锯齿缘等结构
生理作用:润滑眼球表面,防止角膜结膜干燥,保持角 膜光学特性,供给角膜氧气,以及冲洗、抵御眼球表面 异物和微生物
成分改变、眼球表面不规则以及眼睑与眼球间运动不协 调均可导致泪膜质或量的异常,造成泪膜功能障碍
泪膜 1-空气面 2-脂质层 3-水样层
4-粘蛋白层 5-角膜上皮
角膜
屈光作用、透明性及自我保护、修复特性 代谢:角膜无血管,营养代谢主要来自房水、泪
脉络膜
脉络膜血管丰富,血容量大,约占眼球血液总量 的65%
由睫状后短动脉供血,涡静脉回流 脉络膜作用:供应视网膜外层营养;眼部温度调
节作用;眼球遮光和暗房的作用
房水
功能:维持眼内组织(晶状体、玻璃体、角膜、小梁网 等)的代谢;调节眼压;屈光介质组成部分
生成:睫状体通过主动转运、超滤过和弥散等形式产生 成分:乳酸、VC、葡萄糖、肌醇、谷胱甘肽、尿素以及
钠、钾、氯等,微量蛋白质,及生长调节因子等
循环
睫状体 后房 瞳孔 前房 前房角 小梁网 Schlemm管 集液 管、房水静脉 睫状前静脉 血循环
睫状后短动脉(主要供应脉络膜和视网膜外层)
睫状后长动脉(主要供应虹膜、睫状体、前部脉络膜)
虹膜睫状体
肌动脉支(供应眼外肌) 睫状前动脉
角膜缘血管网(供应 角膜缘)
眶上动脉(主要供应上睑及眉部皮肤)
结膜前动脉(供应 前部球结膜)
鼻梁动脉(主要供应泪囊) 睑内侧动脉 睑动脉弓(供应眼 睑) 结膜后动脉(供应睑结膜及后部球结膜)
泪膜
覆盖于眼球前表面的一层液体,为眼表结构的重 要组成部分
分为眼球前泪膜(结膜表面)和角膜前泪膜(角 膜表面)
结构分三层:表面脂质层(由睑板腺分泌);中 间水液层(由泪腺和副泪腺分泌);底部粘蛋白 层(眼表上皮细胞及结膜杯状细胞分泌)
厚约7um,总量约7.4ul,PH值6.5~7.6,渗透压 296~308mOsm/L,含有IgA、溶菌酶、乳铁蛋白、 电解质等成分
眼眶骨壁主要结构包括视神经孔和视神经管;眶上裂;眶 下裂;眶上切迹;眶下孔
视神经管——视神经、眼动脉及交感神经
眶上裂——第Ⅲ、Ⅳ、Ⅵ颅神经和第Ⅴ颅神经第一 支,眼上静脉和部分交感神经,受损出现眶上裂综 合征
眶下裂——第Ⅴ颅神经第二支、眶下神经及眶下静 脉等
眶上切迹——眶上神经、第Ⅴ颅神经第一支及血管 眶下孔——第Ⅴ颅神经第二支、眶下神经
眼球后5/6外层为巩膜,质地坚韧、不透明呈乳白色,厚 度约为0.3~1.0mm
向前连接角膜;后部与视神经交接处分为内外两层,外 2/3移行于视神经鞘膜,内1/3呈网眼状,称巩膜筛板,视 神经纤维束由此穿出眼球
组织学分为三层: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棕黑板层 表面被眼球筋膜包裹,前面被球结膜覆盖,四周有眼外肌
外旋 上斜肌—眼球内旋、下转、外转;下斜肌—眼球外旋、上转、
外转
神经支配 • 外直肌—外展神经 • 上斜肌—滑车神经 • 上、下、内直肌、下斜肌—动眼神经
三、视 路
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 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径路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 --视放射--视皮质
无再生功能,受损后依靠邻近细胞扩张和移行来 填补缺损区。若失去代偿能力,将造成角膜水肿 和大泡性角膜病变
虹膜睫状体
虹膜的主要功能
• 调节瞳孔,以调节进入眼内光线,保证视网膜成 像清晰
• 血管丰
• 直接光反射、间接光反射
• 光反射路径:传入路:光反射纤维
视交叉
眼科学基础
许迅
第一节 眼的组织解剖
一、眼 球 二、眼眶及眼附属器 三、视 路 四、眼的血管和神经
一、眼 球
正常眼球前后径出生时平均约16mm,三岁时达23mm,成年时 为24mm
眼球向前平视时,一般突出外侧眶缘12~14mm,两眼间相差 通常不超过2mm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组成,临床上分为眼前段和眼后段, 以眼球晶状体(含)平面为界
(四)泪器(lacrimal apparatus)
包括泪腺和泪道两部分 泪道是泪液的排出通道,包括
上、下睑泪点、泪小管、泪囊 和鼻泪管
(五)眼外肌 (extraocular muscles)
四条直肌(上、下、 内、外)和两条斜肌(上、下) 内直肌—眼球内转;外直肌—眼球外转 上直肌—眼球上转、内转、内旋;下直肌—眼球下转、内转、
肌腱附着
(3) 角膜缘(limbus):角膜和巩膜的移行区 前房角和房水引流系统所在部位;许多内眼手术切口的标志部位;
组织学上角膜干细胞所在之处 角膜缘前界位于连接角膜前弹力层止端与后弹力层止端的平面,后界定
位于经过房角内的巩膜突或虹膜根部并垂直于眼表平面,宽约1.5~2.5mm 角膜缘部可见各约1mm宽的前部半透明区,即从前弹力层止端到后弹力层
止端,以及后部的白色巩膜区,即后弹力层止端到巩膜突或虹膜根部,包 含小梁网及Schlemm管等结构
(4)前房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
位于周边角膜和虹膜根部的连接处 前外侧壁为角膜缘;后内侧壁为睫状体前端和虹膜根部 前房角内包括如下结构:Schwalbe 线,小梁网和Schlemm
颞侧周边部纤维分成上下两部分,分别在盘斑束 之上、下进入视盘
视网膜鼻侧上、下部 纤维直接向视盘汇集
(二) 眼球内容 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和角膜一起
构成眼的屈光介质
1. 房水(aqueous humor)
• 透明液体,充满前、后房,约占眼内容积的4%,处于动态 循环中
• 前房指角膜后面、与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之间的眼球 内腔,容积约0.2ml,中央深度2.5mm~3mm,周边部渐浅
(一)眼球壁 分为三层,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1. 外层,纤维膜 (fibrous tunic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