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核心部分,既是对人类历史之迷的最好解答,也为科学地认识人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不是作抽象的、固定的、片面的理解,而是作具体的、开放的、全面的理解,即从实践原则出发把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人的本质的能动展开和实现过程。

这一思想成果凸现了唯物史观的内在精神,对于我们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和人的自我创造的手段,但他所说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马克思指出,人之所以能成其为人,人的本质存在的根据是生产劳动。

把社会实践作为整个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完成哲学上伟大变革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在考察人的本质时,也十分强调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的决定性意义。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和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认为爱、理性等是人的本质。

对此,马克思也并不赞同,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的另一个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把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不是把人看作感性的存在,而是看作感性活动的存在。

正是基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扬弃,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人的社会关系,用人的社会存在来代替人类的存在,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本质。

这就是说, 对人的本质的确定不能以某种抽象的原则,而应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进行。

所以是社会关系构成了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现实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孤立、分
割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合作的总体,这就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正式在社会关系基础上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 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并且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同时,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理构造和自然本能,人的社会属性是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两者的关系是人的社会属性制约和主导着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总是深深地打上了“社会化”的印记。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之现实意义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于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的本质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同时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实现人的本质更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在对世界的改变和历史的发展中来确证人的本质力量。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发展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大众主体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这就明确了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源泉问题,坚持了马克思的“群众史观”和“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主体本质观。

因而要始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另一方面,“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确证和实现人的本质,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在于创新主体,在于人的创新
本质得到历史性的展开和体现。

其次, 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马克思的思想,人的本质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来规定和体现的,由人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是人存在的环境,是人存在的“第二自然”。

完善人的本质的直接指向就是使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即是在人的价值和意义上,促进“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

就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而言,人们承担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伦理责任,在主体本质的意义上寻求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就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而言,要求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切实保障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司法和教育等方面的公平权益;就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和谐而言,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的制度体系、工作方式和监督机制,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使社会主义的本质得到切实推进,也使人的本质赖以存在的社会关系得以提升。

最后,它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不仅从实然性上而且从应然性上来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社会的终极价值追求。

作为自觉的能动的社会主体,人在本质上是追求自由的,人类实践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类的解放和自由。

今天倡导“以人为本”在目的性上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人的本质。

正如胡锦涛系统论述科学发展观时指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为此,在个体的维度上,要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使人的个性不断丰富和完善,使人的理想本质转化为现实本质;在社会的维度上,要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可能性空间,通过改善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也是社会向人的生成过程。

人的本
质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历史形态的演进是同一的进程,自觉地使外部世界逐步同化于人,并转化为人的发展的因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是人的实然本质向应然本质的不断跃迁。

总之,按照真理和价值的尺度在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发展正是使人的本质走向理想境界的可靠保证和现实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