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摘要]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工人异化劳动的现实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实践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发展,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

人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问题。

可以说,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把握,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完善过程,其思想发展轨迹较为明显地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

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早期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热衷于从投篮出发去理解事物、解释事物的本质。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把理性看成是世界的本质,而把世界看成是理性的表现。

从《莱茵报》时期直到《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基本上还是坚持这种观点。

在马克思看来,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合乎理性,而非理性的东西只是形式上的存在,没有现实性,因而也就没有存在的根据。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理性,而人的理性是先验预设的。

然而,资本主义现实的窘境使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在《手稿》中,马克思开始抛弃黑格尔的先验本质,从人类的根本存在形式——劳动(实践)出发,去提示人的本质。

尽管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使用费尔巴哈的“类”、“类本质”、“类生活”等概念,但马克思《手稿》中使用的类本质概念和费尔巴哈使用的类本质概念在内涵上具有很大的区别。

费尔巴哈认为真正人的生活以友谊和爱为前提,这是人的类,人
的本质;而马克思则认为真正人的生活以实践、劳动为前提,这是人的类,人的本质。

这种区别说明马克思不仅克服了黑格尔的不足,而且开始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转变。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提示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时,其切入点是工人所处的现实经济善。

在通过提示工人与劳动产品,工人与劳动活动本身以及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所隐藏的异化的根本原因而导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尤其在论述人与人的异化阶段,马克思详细地阐明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认识到黑格尔的劳动理论是唯心的,他指出,黑格尔唯一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因而黑格尔所承认的人的本质也就是这种抽象了的纯粹的精神劳动。

但是真正的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一种生命活动,人的类特性就是这样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而异化劳动却导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它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虽然马克思用于批判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人的类本质”是出自费尔巴哈,但实际上马克思已在止于对宗教本质的揭露上实现了超越。

马克思认为的人的类特性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使得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而对这种有意义有目的的自由自觉活动的说明,正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的超载。

其次,马克思《手稿》关于劳动理论的论述,已涉及并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因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而自然界又是人存在的基础,“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同自然界相
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第,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人对自然所施与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这些影响随着人的目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变化。

可见,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能对自然界施展能动的作用和影响,打造为人自身服务的人化自然,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类特性之一。

最后,异化劳动理论成功地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秘密。

而解释这一秘密的理论着眼点就在于人的社会性,或是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工人的异化劳动的最终控制力量不是其他什么神秘的存在物,而是掌握着资本的“人”,是私有财产的拥有者。

而这种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工人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个与他不同的人发生关系上……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


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思想发的一个重要标志,表明马克思已经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并离他越来越远。

但由于在经济史知识方面的欠缺以及着眼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当时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循着哲学人本主义的思维方法前进,只能在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框架内推进自己的批判。

马克思当时所建立的异化劳动理论尚未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他在论述异化劳动理论以及人的本质时,仍保留了许多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哲学用词及其思维方法。

无论是对人或是对人的本质的看法,《手稿》时期的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都仍然带有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性质。

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揭示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早在《手稿》中,马克思在使用费尔巴哈的人的类、类本质等概念来描述人的本质之时,一方面认可了费尔巴哈自然与人的、人与人的感性直观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论述中加入了费尔巴哈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并完全将其排除在外的历史的、社会的以及实践的因素。

正如《手稿》里写道:“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显然,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费尔巴哈纯粹的固有抽象的“人的类本质”概念已经无法说明在实践中出现的异化现象了,因而马克思虽然仍旧使用“类”概念,却将它的本质引向了劳动。

在写作《提纲》时,马克思明确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这就注定了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只是“感性对象”而非“感性活动”,即是说他“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

而马克思此时已明确地理出实践的人的存在方式。

由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也即马克思先前在《手稿》中提到的“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人在实践活动中所串连起来的关系并非单纯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它不是抽象地脱离人的历史和人的社会的形而上的关系。

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宗教的本质,那只是另一个抽象的人的图腾,也“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至此,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在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一个有生命力的人的本质概念。

这种在现实关系中的人,“与费尔巴哈那种来自自然物质的感性受动性不同,这是一种历史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受动性和制约性”。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合”,而这个总合正是规定每一个历史时代中个人的“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

因此,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历史的存在。

在点明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之后,马克思以此观点为基础,继续对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哲学进行了简要而犀利的批判。

《提纲》第六条提到,正是由于没有对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费尔巴哈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因此,费尔巴哈所说的人的本质就“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马克思进而揭示了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精神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都统一于实践活动中。

在不断的劳动与实践中完成了人之为人的过程,人的秘密就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

脱离了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人自身在实践活动中所编织的社会关系网来谈论人,得到的将永远是一个失真的无生命的人的概念。

因而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发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从而抓住了“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真正发现了人的完整本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