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实施策略例谈山东省微山县实验小学高祥虎语感是一种语言现象能够迅速做出判断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一种敏感而深刻的直觉感受,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接近作者旨趣和文本内涵的能力储备。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叶圣陶语)再读叶老的这句话,细品之余,确有拨开浮云之感。
语感,首先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是语言文字训练中最为重要、不可或缺的训练。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为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停留在口头的空泛的标签,语感训练应立足课堂教学,训练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准确性、逻辑性,体味语言文字的形象和情味。
下面仅从课堂教学的层面,谈一谈自己培养学生语感的一般实施策略。
一、提高朗读质量,训练学生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最传统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中国古代文论有“因声求气”之说,即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略文本的情味,揣摩行文的方法。
朗读的一般要求是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第一,放声朗读,读得正确,做到一字不能差。
教材选编的文章,语言比较规范,经得起推敲。
坚持不懈地抓好正确朗读的环节,为学生语言的“内化”贮存了规范、正确的语言材料,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语言的准确领悟感觉,使学生不仅能在听、读语言材料时,迅速地捕捉所需的语言信息,准确地判断语言、领悟语言、乃至鉴赏语言。
学生在自主使用语言时,也能较迅速地,甚至直觉地找到能够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语言材料。
第二、反复诵读,以达纯熟乃至释卷能诵,即读得流利。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和听读。
“听读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
” (叶圣陶语)让学生根据语意恰当地断句,做到正确、流利、连贯,培养学生听、读语言的节奏感、舒适流畅感。
这种语言感觉的形成,学生不仅会在听、读语言材料时对其语言表达是否流畅通顺,迅速地做出判断;还能在运用语言时能游刃有余,妙笔生花,文通字顺,词到意达。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
” (叶圣陶语)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流畅,有感情,就必须指导学生揣摩词句,领悟意境,唤醒记忆中类似或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文本蕴涵的情味。
这样,学生的语感就在这大量的朗读、揣摩体味中受到训练,得到发展。
二、激活“内在视像”,训练学生语感“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言出于象,故寻言以观象;象出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文字的背后,去感受、还原那隐于文字层面背后鲜明的形象,进而触摸作者及文本的灵魂和内在意韵。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文本所塑造的形象和描绘的生活画面,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的补充,加以联想和想象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生活画面,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进入审美欣赏活动。
此举旨在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字鲜明的“内在视像”,准确地把握文本所承载的事物特征、情态、意韵、旨趣等。
例如;我指导学生读《少年闰土》一文中描写闰土看瓜刺猹的精彩片段时,先利用课文插图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画面,然后通过音乐烘衬,富有情趣的听读渲染,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试着让画面动起来。
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听读中那深蕴在文字中的语言色彩、情境气势,激活了学生的“内在视像”,少年闰土那勇敢可爱、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极富生活气息的鲜明画面跃然心中。
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感受不再是单薄、被动、毫无情趣的。
之后的学生感情朗读和当堂背诵环节,充分证明“ 寻言观象”“意以象尽”的道理。
如果能经常训练学生“寻言观象”的习惯,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中迅速建立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图景的联系,使学生把理解语言和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
这种语感能力形成后,学生无论是品味语言抑或运用语言,都将大有裨益。
三、体会言外之意,训练学生语感“语言文字是作者旨趣最贴切的符号。
” (叶圣陶语)即语言文字是文、道、情的统一,它包含着情的起伏,美的律动。
读文章时“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 叶老的提醒如醍醐灌顶,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言外之意,进而体会语言文字是如何表达言外之意的。
而这种体会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良好语感的过程。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第八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有两句话是“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和“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
这两个句子中的“才”字蕴涵丰富的意味和情感信息,如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以揣摩、玩味,就会失去一次训练学生语感的契机。
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直觉将无从培养。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两个句子时,让学生驱谴想象,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反复诵读,使抽象的语言具体生动起来,在这具体生动的语言表象中,去捕捉作者心灵震颤的霎间。
学生终能体会到两个“才”字背后的丰盈的情味,最终“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应该说,语感的训练方式、手段很多,以上仅从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指导朗读、驱谴想象、揣摩文字情味三方面,谈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将不难达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儿童文学园地一奇葩——简评《童话寓言》创作特色陈继达蜘蛛、小白兔、乌龟、山羊、老鼠等这些生活常见的东西,一经他那支彩笔的勾勒、点染,就神奇地在纸上活现出来,演绎出一系列生动的并含有深刻哲理的故事。
这是著名寓言作家徐强华先生的艺术才华。
通读他最近出版的《童活寓言》(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我为他广博的知识、全新的艺术构思和深邃的哲理所震撼。
它是一本不同于传统寓言,也不同于传说童话,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书,是儿童文学园的中的奇葩。
首先这本系列童话寓言集的题材丰富而新鲜。
凡是花木虫鸟、游鱼珍禽奇兽、太空探秘、生活哲理、人世万象,应有尽有,包罗其中,富有幻想,就像万花筒。
如《敢于吃人的树》,写非洲一种名叫“奠柏”会吃人的奇树,但它通人性懂爱情,它对待要砍它的大力士和给它吃鱼的铁匠是两种截止不同的态度。
《会钓鱼的鱼》、《树上提鱼》讲了生物界一些新奇珍闻。
看了标题就会引起人们浓厚的阅读兴趣。
还有《登月酿造桂花酒》,充满着科学幻想,意在揭示人类进入2 1世纪后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幻想的事也将成为现实的可能。
这对少年儿童很有启迪作用。
还有《时光老人》中的时光呼唤懒猴,同机器人和月亮对话,意在说明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和时间就是力量这个真谛,充满着浪漫主义幻想和激情,可读性很强。
这类题材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内容和哲理的光辉,是儿童阅读的佳品。
又如《富翁买画》,用“它是唐寅的亲笔画” 、“石涛泼墨真是绝了”和“朱耷的画哪会如此廉价”三个小标题,写出唐寅、石涛和朱耷三位大师的画真伪如何鉴别。
作品的新鲜还表现在对一些传统故事或典故反其意而用之,如把青蛙、乌龟之类美好事物的象征,写成反面的东西。
在《池塘小总管》中,把青蛙描写成小霸道予以讽刺,通过青蛙在选花、评鱼、弃赛等三个典型事例展开情节,完成对它的形象塑造。
乌龟呢,在他的笔下是个顽固派的典型。
这种奇特的构思写法出乎人们想象,给人耳目一新。
题材的新鲜,还体现作者科学性、文学性、哲理性熔为一炉。
翻开这本《童话寓言》,这样的作品不算少。
《母猴教子》即是其中一篇。
它用“一匙难开二锁”、“不学自然无术”、“凝聚才有力量”、“动脑驱逐死神”“为自由拒厚禄”、“筑路利已益人”等六个篇章,生动地描述母猴的慈爱、聪慧,谆谆善诱儿子,而小猴幼稚、天真、可爱,形象鲜明,跃然纸上。
母猴的每句话都含有科学性与哲理性,又很有情趣。
末篇《柿树的故事》分十二章,可当作生动的短篇小说来读。
语言生动活脱,富有生活气息。
从“奇特的理想”、“可笑的自卑”到“狂妄的自大”……柿树的性格被刻画得入情入理。
由于狂妄自大不思进取,结的果实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了。
病因何在?枝叶争吵,百灵鸟的插话,指出病根在于“树根就躺在功劳的沙发床上睡大觉”、“不再伸展了,泥土的营养停止吸收了”,所以结的果又小又少。
这样阐述,很符合科学。
根子终于作了自我检讨,树干枝条和叶子也表示愿意配合,朝积极方向发展。
这时,作者笔锋一转,却写一个瘦子前来砍伐它。
柿树如梦初醒,得到了深刻教训,振作精神,经过奋战,有了起色。
可又遇到一场特大风暴,风暴后它只剩下光秃秃的身躯了,默默地愧对主人。
这就写出了它在成长道路上艰难曲折,有主观原因,也受制于客观条件,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让我们读来觉得很有趣味。
其次,作品形式的创新。
所谓童话,是用想象、幻想、夸张和拟人的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乐为儿童接受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寓言呢,则是一种带劝喻或讽刺的故事,结构简短,寓意深刻,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中,古典的伊索寓言,先秦诸子百家的寓言,都是十分短小,寓意集中,一针见血,深刻尖锐,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或典故。
而徐强华的这本《童话寓言》,也可以视为《寓言童话》,则是他在系列寓言创作外,另辟一个儿童文学园地一块新园圃或介乎“童话”和“寓言”的新品类,它不是“童话”和“寓言”两种文体合集,“童话”也不是“寓言”的附加语或修饰的偏正关系,而是跨越或介手“童话”和“寓言”的一种新文体,也就是说它吸收“童话”的因子——夸张拟人化,曲折生动的情节描写和形象刻画,又隐含深刻的寓意,是寓言和童话的混血儿。
有人称它是系列寓言,是古典寓言在现代的发展,并举韩非子曾写过一组系列寓言以证明之,说明这种体裁发端于子春秋战国。
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我认为《童话寓言》中每个系列作品仅仅吸收了古典寓言“寓意”这个内核,而摒弃了“故事单一、篇幅短小和寓言集成”这些特点,它吸收了童话那种用想象、幻想夸张和小说的某些技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如《高大的苦楝树》主要是刻画苦楝树自我牺牲、谦虚谨慎、甘当傻子的高尚品格,用“我愿做这样的傻子”、“供观赏,我不如柳树”和“别怕,我会保护你的”等三个片段,曲折的故事来表现。
虽然每个片段含有一定寓意,但它同先秦的寓言那种简短一针见血的写法大相径庭。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徐强华这本著作称为系列寓言集,还是用“系列童话寓言集”称呼为妥,它是既有别于古典寓言,又异于传统童话的一种体裁,是兼寓言与童话的特点两者有之的复合型体裁。
徐强华从事儿童文学特别是寓言创作将近半个世纪了,他创作发表了四五百篇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他五七年因创作寓言《鲤鱼跳龙门》,香花被当作毒草,在政治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