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届汉语言文学李庆河【内容提要】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由于他的忧伤和痛苦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取得深刻的联系,因此在他的诗中,真实地反映着唐代封建社会由极盛走向大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而被称为“诗史”。

【关键词】杜甫诗歌反映现实思想内容一.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杜甫的伟大之处,首先是表现在他所具有的那种一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他不仅是看到、而且和人民一同经受着战乱、饥饿、寒冷,因此他能够以中国古代诗人从来没有达到的深度,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

特别可贵的是,诗人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在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中,他这样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指人民)杼柚茅茨空。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又写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诗人又更进一步地把阶级对立这一本质现象,用鲜明而凝炼的诗歌语言凸现在人们的面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又成为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

他的笔锋,一直伸向最高统治者。

在《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进前丞相嗔”,他以非常出色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骄宠下,杨氏姊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枯棕》中,“伤时苦军阀,一物官尽取”,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来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

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的抨击。

在《洗兵马》中,“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他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在《释闷》等诗中,他更对唐代宗的昏庸怯懦和宦官程元振的专权祸国作了谴责和讽刺。

……再看诗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恰好与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总是怀着满腔热情去歌颂人民、赞美人民。

在《负薪行》中,他歌颂了夔州妇女的勤劳和峡中舟子的勇敢,并且反问那些鄙视他们的人道:“若道巫山女粗丑,使得此有昭君村?”在这样反问的同时,诗人更在诗中表现出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

诗人不仅歌颂人民,而且还对人民表现着无微不至的关怀。

当他离开壤西草堂时,已经把居住的草堂让给吴姓亲戚,但心里还惦念着一个住在草堂邻近的贫苦妇人,于是便写诗给吴:“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认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在杜甫的作品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占有很大的数量。

这又是和诗人关怀人民的痛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天宝年间,唐代专制当局屡次用兵吐蕃,造成人民沉重的军役负担,因此诗人从较早的作品开始,就为人民控诉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又说:“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统治者向外征伐,曾在天宝十载(751)征南诏的战役中遭到大败,杨国忠一面掩瞒事实,一面征兵再战,便派御史分道捕人,押送军所,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的凄惨景象,诗人把这一切曾集中地表现在《兵车行》一诗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道上干云宵。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巳。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在唐代,给人民带来苦难最深的,还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所引起的各种内乱外患。

历次战乱,造成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惨状。

这种情形在杜甫的诗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诗人曾经从多方面为我们描画出那个充满了人民的血和泪的时代,这就是:“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 ----------《征夫》“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 ----------《垂老别》特别可贵的是:诗人不单单是反映了战乱给社会所带来的残破景象,而且更表现出阶级矛盾因此变得更加尖锐。

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壮丁尤少,于是统治阶级便用残暴的手段,把结婚才一天的丈夫,还没有成年的“中男”,以至年老妇人都一齐强征入伍或服役。

这一切都反映在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中,尤其在《石壕吏》这首诗中,表现得最是集中、最是深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者,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勇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除安史之乱外,唐代地方军阀的叛乱,吐蕃、回纥的入侵,这许多战乱给人民所带来的灾害,也无不在诗人的作品里得到反映。

更重要的是,他还在诗中揭露出“官军”原是和敌军一样地残害人民:“殿前兵马虽骁雄,从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三绝句》之三由于杜甫看到人民在战乱中所受到的灾难太深太重了,所以他热切盼望战乱平息,好让人民能够过太平的劳动生活。

他在诗中,不断地喊出了这个代表着当时人民愿望的呼声:“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直到诗人老年,也一直没有停歇过这样的呼喊。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不是一味反对战争。

当安禄山率领胡兵,践踏着祖国的土地,在这个大敌当前的时候,诗人一方面看到人民在官吏的横暴下被强征入伍,情形十分悲惨;但另一方面他又怀着沉痛的矛盾心情,在《新婚别》等诗中,劝人民去从军,平息这一给国家民族带来极大祸害的叛乱。

正是因为诗人对人民怀着这样深厚的感情,因此,当他听到有人建议唐代宗迁都洛阳,取其地势险固,他却表示反对,认为只要减少对人民的剥削,实行良好的政治,天下就能安宁;所谓“盗贼”,其实是逼得无路可走的人民。

这就是他在《有感五首》中所表现出来的光辉思想:“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二.反映时事的诗,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杜甫还有另一类诗就是反映时事的诗,在诗人的作品中,一贯地表现着对政治的深切关怀,还在安史之乱前夕,当诗人看到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阶级日益走向腐化时,就为国家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了:“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像这样一类感时忧国的诗篇,在诗人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数量,这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显得非常突出的。

因此,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

关心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大计,在诗人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

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的手段。

如在《塞芦子》中,他为芦子关的疏于防守深感焦虑,指出它在军事上的利害得失;在《悲青坂》中,他殷切地希望唐军不要仓卒出战,要等时机举行反攻;由于诗人一直没有机会在政治上实践自己的抱负,在左拾遗任上,他的直言肯谏,反遭到皇帝的疏远;因此,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胸怀,只好常常寄托在朋友的身上。

当他送严武入朝时,在诗中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有时,沉重的生活把诗人压得喘不过气来,或者是生活上稍微得一些安逸,诗人也曾经出现过一些消极遁世的念头,甚至还冒出过一点道家或佛家思想,如“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愿闻第一义,迴向天地初”等等,但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瞬,从诗人的琴弦上经常弹出来的总是忧国忧时的深沉音调。

正是由于诗人对祖国爱得深,所以当国家残破时也就痛得深,写出来的诗也就特别感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春望》当破碎的祖国一旦出现了山河复整的气象,于是,悲歌了一生的诗人又写出了以欢乐而感人的诗,被称为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一气贯注,奔流直下,不仅是从它的每一个形象里奔跳出喜悦的感情,而且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像春天的旋舞曲似的飞转着轻快的旋律。

把艺术和政治高度结合在一起的杜甫,他那渗透于一切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不仅经常被国家大事所吸引、所激发,而且自然界的花飞雨落也无不挑动诗人的爱国感情。

例如他的《对雨》诗:“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

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

雪岭防秋急,绳桥战胜迟。

西戎甥舅礼,未敢背恩私。

”在《登楼》一诗中,远大而壮阔的山河景色,更是无限地激起了诗人的忧国情怀:“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在这首短短的诗中,诗人把国事多艰的感伤,为国尽忠的宏愿,以及对敌人的仇恨,都一齐交织在一起。

杜甫就是这样为国家、为人民忧虑了一生,歌唱了一生。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病倒在湘江船上,也没有一刻忘记过多难的祖国。

他在最后的一首诗中仍是这样地慨叹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其它方面的诗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非常广阔的诗人。

他除写了很多表现重大社会主题的诗之外,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诗。

在这些诗中,或感怀、或赠送、或咏物、或题画、或登临、或怀古,都写得非常好,并且闪动诗人自己所独具的风采,同时又能变态万千,不拘一格。

如他的怀念李白的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 --------《不见》杜甫写过好几首怀念李白的诗,都写得非常出色,这是最后一首。

在这首诗中,流溢着他对李白的深挚友情;同时也表现了只有像他这样伟大的诗人,才能对另一个伟大天才具有那样深刻的了解和爱惜。

善于描写大自然,这也是杜甫诗歌的突出成就。

他有许多山水诗、田园诗或通过写景来抒情的诗,都写得非常精绝,并且自成家数。

如:“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