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汉唐时期地域文化总结

西安汉唐时期地域文化总结

西安汉唐时期地域文化总结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
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
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
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
此建立沣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
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
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
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宫殿
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周乐秦声、汉风唐韵等文化艺术,
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呈现过的尊贵和豪华、开放与风流。随着「唐
皇城复兴计划」大唐芙蓉园、大明宫、曲江池、不夜城等地标式
建筑,可以梦回大唐、穿越历史。换个场景,现代文明的高楼林
立、立交环绕、道路纵横、西安,在古老中洋溢朝气、厚重中展
示等大气。
话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
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
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
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八百里秦川文武胜地,五千年文明光耀全球。
尤其像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
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
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
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谈西安,不能不谈文化取历史。身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曾确
为外国古代文化的焦点,而今所见西安之一山一水、一砖一瓦,
皆可视为古时文化积淀所成。再比如看到秦岭,让人不由想起韩
昌黎之千古绝唱:一封朝奏九沉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
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正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近来当成心,好收吾骨瘴江边。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
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
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
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
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
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
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
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
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
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
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
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
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
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梓
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
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
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
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
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
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
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早期
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以及民族文化的奠基地。文化是历史的积
淀,它存留于建筑中,融会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
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因此,无论是大
众文化生活方式还是社会文化价值观,是无形的文化精神还是
有形的文化载体,是主流文化还是市井文化,是传统文化还是地
域文化,西安总是给人以浓郁的 人文感受,从而表现出他独特
文化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