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生物体的生命现象至少有五方面的基本活动表现,即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细肌丝主要由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和肌动蛋白构成。

3,运动训练可使肌纤维出现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和酶活性改变两种变化。

4,骨骼肌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三种物理特性5,生理调节有四种方式,分别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6,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种: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红细胞粘度和红细胞的弹性。

7,正常人全血的比重约为1.050到1.060之间,全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8,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不同的抵抗力,表示红细胞具有不同的脆性,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小,则表示脆性_大,反之,则表示脆性_小。

9,肾小体包括_肾小球和包在它外面的_肾小囊,主要分布于_肾皮质。

肾小球是_入球小动脉所分出的一团毛细血管网,另一端汇集成_出球小动脉。

10,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为_1到2升,一般约为_1.5升。

11,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包括_窦房结、_结间束、_房室结、_房室束、和与普通心肌细胞相连的_浦肯野氏纤维。

12,正常人血压的正常范围收缩压为_100到120mmHg,舒张压为_60到80,脉压为_30到40。

13,在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中,以_房室处的传导速度最慢,这样可以使心室在收缩前有充分的_血液充溜时间。

14,眼的折光系统由四个主要的折光界面所组成,它们由外向内依次为_角膜、_房水、_晶状体、_玻璃体。

15,牵张反射又分为_腱反射和_肌紧张。

16,中等强度运动中,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靠_呼吸深度的增加。

而在进行剧烈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则主要是靠_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的。

17,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主要在_脑桥和_延髓。

18,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约为_0.84,运动强度过大,其值变_大,这种变化可使气体交换率_变小。

19,消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_化学消化,另一种是_物理消化。

20,_糖、_脂肪、_蛋白质被称为三大能源物质。

1,运动生理学: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学科。

2,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4,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电化引导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5,运动单位动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6,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健康成人红细胞比容,男子为40%-50%,女子为37%-48% 。

7,碱贮备:每100ml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

8,运动员血液: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的性状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粘度下降等。

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

具有这种特征的血液称为运动员血液。

9,肾糖阈:把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正常肾糖阈约为160mg%-180mg%10,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11,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2,心指数:以每1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13,心电图: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为心电图。

14,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统。

15,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称姿势反射。

16,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氧的容积之比。

17,食物热价:1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出的热量。

18,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19,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毛细血管通气量之间的比值。

20,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

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类型和收缩速度。

同一块肌肉,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张力。

关于肌肉离心收缩为何能产生较大的张力,一般认为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的引起收缩。

在离心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的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其次是离心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

而向心收缩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有一部分是用来克服弹性阻力的,这就使实际表现出来的张力小于实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2,用“离子学说”解释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静息电位产生原理可以用离子学说来解释,离子学说认为(1)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细胞内的K+高于细胞外,而Na+、Cl-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

(2)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对Na+通透性小,所以就形成K+向细胞外流动。

离子的流动必然伴随着电荷的转移,结果使细胞内因丧失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下降,同时使细胞外因增加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上升,这就必然造成细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

所以,K+的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

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量就会等于零。

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

3,试述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1)兴奋-收缩耦联当运动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肌细胞膜产生兴奋,之后,肌质网向肌浆中释放Ca2+,肌浆中的Ca2+浓度瞬时升高。

肌钙蛋白亚单位C与Ca2+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原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2)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行原肌球蛋白滑入肌动蛋白的深部,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

一旦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粗肌丝上的横桥即与之结合。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后会产生两种作用:A,激活了横桥上的A TP酶,使ATP迅速分解产生能量,供横桥摆动使用;B,激发横桥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移动。

然后,横桥自动与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分离,并与新的活性位点结合,横桥再次摆动,拖动细肌丝又向A带中央前进一步。

如此,横桥头部前后往复的运动,一步一步的在细肌丝上“行走”,拖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滑行。

由于每个肌节中的横桥运动,最终使肌肉收缩。

(3)收缩的肌肉舒张当肌浆中的Ca2+浓度升高时,肌浆网膜上的钙泵被激活。

在钙泵的作用下,肌质网把Ca2+泵入肌质网内,使肌浆中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恢复原先的构型,原肌球蛋白再次掩盖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阻止横桥与肌纤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肌丝回至肌肉收缩前的位置,肌肉舒张。

4,试述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一次性运动后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并且进行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得更明显。

在同样时间的运动中,运动量越大,红细胞增加越多。

不过这种增多,很大程度上是与血浆的相对和绝对减少有关。

所以不能以单位容积血中红细胞的绝对数值作为评定红细胞数量变化的依据。

运动后即刻观察到的红细胞数增多,主要是由于血液重新分布的变化所引起。

(2)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由于一次性运动后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因此红细胞压积应该是增加的。

但是,运动中红细胞数量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与训练水平有关。

一般来说,从事耐力性运动的运动员,优秀运动员运动前后红细胞压积没有明显变化。

而训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红细胞压积在运动后即刻明显增加。

(3)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红细胞流变性依运动强度不同,运动持续时间不同和训练水平不同而有差别。

一次性极限强度运动也会使红细胞滤过率下降、悬浮粘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并且这种变化可持续1小时以上。

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可使血液流变性降低,并影响组织供养和使心脏负荷加重,使运动成绩下降,对运动后恢复也有不良影响。

5,如何应用血红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血红蛋白中的亚铁在氧分压高时,易与氧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在氧分压低时,与氧很易分离,把氧释放出来,供细胞代谢之需要。

血红蛋白也能与CO2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组织内与CO2结合,到肺内放出CO2。

血红蛋白如此不断的运输O2和CO2,进行吐故纳新。

由于血红蛋白指标相对稳定,又能较敏感的反映身体机能状态,所以运动训练中经常利用这一指标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训练水平、预测运动能力。

血红蛋白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低于正常值,即出现贫血,氧和营养物质供给不足,必然导致工作能力下降。

血红蛋白值过高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压积也必然增多。

这样,血液的粘滞性增大,造成血流阻力增加和心脏负担加重,使血液动力学改变,也会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应和紊乱。

因此,保持血红蛋白值在最适程度范围,可使运动员达到最佳机能状态,这也是科学地进行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

由于运动员血红蛋白值存在个体差异,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正常值标准来评定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

应针对每一个体情况进行测试和分析。

通过观察和分析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动,掌握运动员机能状态情况,有的放矢地调整运动员身体机能达最佳状态。

还可通过测定运动员血红蛋白值预测运动成绩。

6,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是: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有效滤过压、肾血浆流量(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滤过膜上有许多裂隙,形成大小不等的小孔,所以滤过膜的通透性,是以物质分子量大小是否能允许通过小孔来决定的。

血浆中小分子的葡萄糖、尿素、尿酸、肌酐和各种离子等物质都可以滤过。

因此,滤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都与血浆内的浓度近似。

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极少滤过。

分子量超过7万的物质如球蛋白、纤维蛋白等则不滤过。

在一般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是比较稳定的。

滤过面积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总面积。

正常人200多万个肾单位都经常处于活动状态,因此滤过面积较恒定,总有效滤过面积达1.5m2以上。

这样大的滤过面积有利于尿的生成。

(2)有效滤过压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它主要是三部分力量即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的代数之和,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计算方法如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3)肾血流量肾脏在血压变动于80-180mmHg范围内时,依靠其自身调节可使血流量保持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