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2、ATP稳态:在氧气浓度较低或利用相对不足的条件下,细胞的ATP来源首先在磷酸激酶催化下迅速将CP的高能磷酸键转移至ADP,依赖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及其他物质参加的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合成大量ATP。
CP + ADP→C(肌酸)+ATP3、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4、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吸收部位:食物在口腔及食道内一般不被吸收,胃仅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小肠是重要的吸收部位,小肠具有食物停留时间长、内容物多为已消化的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物质、食物吸收面积达大、管壁血液、淋巴循环丰富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5、机体能量的利用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6、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7、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P26-27)8、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28)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是指它的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2、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3、兴奋性:是指一切生命所具有的生理特性。
4、产生兴奋三个基本条件:一定刺激强度、持续一定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5、阈值: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6、兴奋的本质: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7、静息电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
9、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习惯称为神经冲动,它具有以下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
10、三联管:由每一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
11、肌肉收缩的步骤:12、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版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具体情况如下:(1)、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冲动沿运动神经纤维传至周图末梢,并刺激接点前膜。
接点前膜去极化使膜上的钙通道开放,使得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进入接点前膜,触发轴浆中的囊泡向接点前膜的内侧靠近。
(2)囊泡与接点前膜融合,其中所含的乙酰胆碱被释放进入接点间隙,随后立即与接点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接点后膜的钠离子和钾离子等离子的通透性,接点后膜除极化,形成终板点位。
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3)由于接点间隙中和终板膜上有大量胆碱酯酶,在它的作用下每次冲动从轴突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能在很短时间(约2ms)被全部水解而失活从而维持神经——肌肉接头下次正常的传递功能。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如下特点:1)化学传递。
2)兴奋传递节律是1对1的,即每一次神经纤维的兴奋都可以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3)单向传递。
4)时间延搁。
5)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13、肌肉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细胞深处;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浆网中钙离子释放入胞浆以及钙离子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14、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1)当肌细胞兴奋动作电位引起肌浆钙离子的浓度升高时,钙离子与细肌丝上肌钙蛋白钙结合,引起肌钙蛋白分子构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传递给原肌丝球蛋白分子,使后者构型亦发生变化。
(2)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
(3)当刺激中止后,终池膜对钙离子通透性降低,钙离子释放也中止。
16、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肌肉的收缩的形式: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
17、肌肉的收缩速度取决于ATP水解速度,收缩力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
18、人类肌纤维的类型:慢肌(红肌)、快肌(白肌)快肌:收缩快、力量大、耐力差、易疲劳。
慢肌:收缩慢、力量小、耐力好、不易疲劳。
19、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训练引起肌纤维组成的改变;训练对肌纤维形态和代谢的影响。
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1、神经: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细胞:2、神经元的类型: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3、神经纤维传导有以下特征:1)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
5、神经冲动的传导有两种:局部电流方式传导、跳跃式传导。
6、突触分为三类:信息传递媒介物是神经递质的突触称为化学性突触;信息传递为局部电流的突触为电突触;在一个接点同时存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则为混合性突触。
7、突触传递:化学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
8、受体:是指那些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识别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9、受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
10、感受器: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
11、适宜刺激:一般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2、位觉: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
13、位觉产生机制:重力及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的感受器是囊斑;旋转加速度的感受器是半规管壶腹嵴。
14、前庭反应和前庭稳定性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15、本体感觉:肌梭和腱器官是存在骨骼肌内的感受器。
16、脊髓反射:牵张反射、屈肌反射。
17、姿势反射: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
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
18、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小脑对调节肌紧张、维持姿态、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均起重要作用。
第四章运动与内分泌1、激素的生理作用可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1)调节三大营养物质及水盐代谢,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2)促进细胞分裂、分化,调控机体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过程;3)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和活动,调节学习、记忆及行为活动;4)促进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影响生殖过程;5)调节机体造血过程;6)与神经系统密切配合,增强机体对伤害性刺激和环境激变的耐受力和适应力,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
2、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下:对糖的作用、对脂肪代谢的作用、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
第五章血液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
2、我国正常男性Hb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3、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和比重、黏滞性、渗透压、血浆pH4、血液的运输作用氧的运输血液对气体的运输有两种:物理溶解、化学结合(主要)。
5、氧解离曲线的含义(P104):6、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P105):第六章呼吸1、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呼吸。
2、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意义:1)使得肺处于扩张状态,便于气体交换。
2)促进静脉回流。
胸内压=肺内压—肺的弹性回缩力3、肺活量: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4、肺通气功能的评定:1)肺总容量2)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3)每分最大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4)肺泡通气量5、呼吸运动的调节1)呼吸的反射调节2)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3)运动时呼吸变化的调节。
第七章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个方向流动。
2心率:单位时间内收缩和舒张的频率。
3、最佳心率范围:只有当心率在120~180次/min时,心输出量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这一心率范围,称最佳心率范围。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心率。
5、运动生理学将每搏出量达到峰值时的心率水平称为心博峰。
6、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1)心肌收缩力量2)体位改变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4)呼吸运动7、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回心血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这种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
8、心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9、第四节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所有内容,p140~142)第八章运动与免疫1、“J”型曲线模式(p148~149)2、“开窗户期”的理论(p149)第九章酸碱平衡1、肾小球过滤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2、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与肾小囊内层之间的组织结构,由内侧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中间的基底膜和外侧的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构成3、酸性物质的来源1)ATP水解2)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3)乳酸的生成4)不完全氧化和完全氧化。
第十章肌肉力量1.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的统称.2.肌肉力量:肌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可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3.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1)肌源性因素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②肌纤维类型;③肌肉初长度;④关节运动角度;(2)神经源性因素;①中枢神经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②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3)其他因素;①年龄;②性别;③激素;4. 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1)超负荷原则;(2)专门化原则;(3)安排练习原则;5.抗负荷练习是决定力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能重复的最高次数(以RM表示)是负荷逐渐增加的适宜标准。
RM为1,代表此时的负荷重量只能被完成1次。
1-5RM肌纤维增粗力量增大,适合举重和投掷运动。
6-10RM肌纤维增粗力量速度提高,适合100M跑、跳跃等项目;10-15RM肌纤维增粗不明显,力量速度均增加,适合400-800米跑。
30RM是肌肉毛细血管增多,耐力显著提高,适合长距离运动。
第十一章有氧工作能力1.需氧量:是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