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轮系及其分类

轮系及其分类

H
k
此时,中心轮1 此时,中心轮1转过 1 由于
1 1 ω = = 1 = i1H H 2π / k ω H

1 =
2π i1H k
如果这时在位置Ⅰ又能装入第二个行星轮,则中心轮1 如果这时在位置Ⅰ又能装入第二个行星轮,则中心轮1 1 在位置Ⅰ 在位置Ⅰ的轮齿相位应与它回转 之前在该位置时的 γ 1 轮齿相位完全相同,即 必须刚好是 个轮齿(即 γ 个周节)所对应的中心角。
④实现多分路传动 机械式钟表机构就是一例 ⑤实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利用差动轮系的双自由度特点, 可把两个运动合成为一个运动。 图示的差动轮系就常被用来进 行运动的合成。
差动轮系不仅能将两个独立地运动合成为一个运动,而且还可将 一个基本构件的主动转动,按所需比例分解成另两个基本构件的 不同运动。汽车后桥的差速器就利用了差动轮系的这一特性。
第六章 轮系
§6-1 轮系及其分类
轮系是由一系列齿轮所组成的传动装置。 定义:这种由一系列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称为 定义:这种由一系列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称为 轮系。 它通常介于原动机和执行机构之间,把原动机 的运动和动力传给执行机构。 工程实际中常用其实现变速、换向和大功率传 动等,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轮系的类型 定轴轮系 周转轮系 混合轮系
例6: 电动卷扬机减速器 Z1=24,Z2=48,Z2'=30, Z3=90,Z3'=20,Z4=30, Z5=80,求i1H
(H,5为一整体) H
3 2 1 2' 5 4 3' H为 输 出 件
(一)1,2-2',3,H——周转轮系 3',4,5——定轴轮系 (二)
ZZ ω1 ωH ′ 2 3 i = = (1) Z1Z2′ ω3 ωH
1 = γ (
2π ) z1
解得
γ=
z1 z +z i1H = 1 2 k k
4、邻接条件
2(r1 + r2 ) sin
π
k
* > 2(r2 + ha m)
z2 <
z1 sin
π
k
* 2ha
1 sin
π
k
为了设计时便于选择各轮齿数,常把前三个条件合并 为一个总的配齿公式。
z1 (i1H 2) z1 z1 : z 2 : z3 : γ = z1 : : z1 (i1H 1) : i1H 2 k
H
iH1 =
1 i1H
1 = = 10000 101×99 1 100×100
1
3
若Z1=99
iH1 = 100
周转轮系传动比正负是计算出来的,而不是判断出来的。
例2: 下图所示的轮系中,已知各轮的齿数为: 试求传动比i 试求传动比i1H 解:这是一个双排2K解:这是一个双排2K-H型行星轮系。 其转化机构的传动比为
已知值代入上式
结果为正,表明系杆H的转向与 齿轮1相同,与齿轮3相反。
§6-4 复合轮系传动比
在计算混合轮系传动比时,既不能将整个轮系作为定轴 在计算混合轮系传动比时, 轮系来处理,也不能对整个机构采用转化机构的办法。 轮系来处理,也不能对整个机构采用转化机构的办法。
计算混合轮系传动比的正确方法是:
(c) (3)联系条件 代入(a 代入(a)式得
从而可求得
负号表明Ⅰ 负号表明Ⅰ、Ⅱ两轴转向相反
例5:已知各轮齿数, 求传动比i1H 1、分析轮系的组成 1,2,2',3——定轴轮系 1',4,3',H——周转轮系 2、分别写出各轮系的传动比 定轴轮系 : i13 =
ZZ ω1 = (1)2 2 3 Z1Z2′ ω3
4、所有齿轮的几何轴线不都平行,但首、尾两轮的轴 线互相平行 仍可在传动比的计算结果中加上"+"、 仍可在传动比的计算结果中加上"+"、"-"号来表示主、 从动轮的转向关系。
§6-3 周转轮系传动比
反转法
假想给整个轮系加上一 个公共的角速度(-ωH), 据相对运动原理,各构 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 并不改变,但此时系杆 的角速度就变成了ω 的角速度就变成了ωH-ωH=0,即系杆可视为静止不动。于 =0,即系杆可视为静止不动。于 是,周转轮系就转化成了一个假想的定轴轮系,通常称这 个假想的定轴轮系为周转轮系的转化机构。 个假想的定轴轮系为周转轮系的转化机构。 以单排2K以单排2K-H型周转轮系为例
表明两中心轮齿数应同时为偶数或同为奇数
3、图:设k——均布的行星轮数
2π k
——相邻中心轮的夹角 ——相邻中心轮的夹角
将第一个行星轮在位置Ⅰ 将第一个行星轮在位置Ⅰ装入,并 固定中心轮3 固定中心轮3,再沿逆时针将行星架 2π 转过 到达位置Ⅱ 到达位置Ⅱ。 =
轮1与轮3 与轮3 轴线重合
2—行星轮 周转轮系组成: 1、3—中心轮 H—系杆或行星架
周转轮系的分类 1. 根据周转轮系所具有的自由度数目不同 (1)行星轮系 (1)行星轮系 周转轮系中,若将中心轮3(或1)固定,则整 周转轮系中,若将中心轮3 固定, 个轮系的自由度为1 这种自由度为1 个轮系的自由度为1。这种自由度为1的周转轮 系称为行星轮系。为了确定该轮系的运动, 系称为行星轮系。为了确定该轮系的运动,只需 要给定轮系中一个构件以独立的运动规律即可。 要给定轮系中一个构件以独立的运动规律即可。 (2)差动轮系 (2)差动轮系 周转轮系中,若中心轮1 均不固定, 周转轮系中,若中心轮1和3均不固定,则整个 轮系的自由度为2 这种自由度为2 轮系的自由度为2。这种自由度为2的周转轮系 称为差动轮系。为了使其具有确定的运动, 称为差动轮系。为了使其具有确定的运动,需要 两个原动件。 两个原动件。
例4:在图所示的轮系中,设已知各轮的齿数为:
试求轴Ⅰ、轴Ⅱ 试求轴Ⅰ、轴Ⅱ之间的传动比。 解:这是一个混合轮系。 (1)首先区分各个基本轮系: 1-2-3-H 周转轮系 4-4‘-5-1’-3‘ 定轴轮系 (2)分别列出各基本轮系传动 比的计算式: 在1-2-3-H 中 即 (a)
在4-4‘-5-1’-3‘ 中 (b)
2. 根据周转轮系中基本构件的不同 (1)2K(1)2K- H型周转轮系
(2)3K型周转轮系 (2)3K型周转轮系
单排式
双排式
具有三个中心轮 的周转轮系
一个周转轮系由行星轮 系杆和 一个周转轮系由行星轮、系杆和中 行星轮、 心轮等几部分组成 其中, 等几部分组成, 心轮等几部分组成,其中,中心轮 和系杆的运转轴线重合。 和系杆的运转轴线重合。
由于ω =0,故得 由于ω3=0,故得 计算结果i 为正值,说明系杆与中心轮1 计算结果i1H为正值,说明系杆与中心轮1转向相同。
例3: 如下图所示的轮系中,已知各轮的齿数为: , 又n1=250r/min 转向如图所示。试求系杆的转速n 转向如图所示。试求系杆的转速nH的大小和方向。
解:这是一个由锥齿轮所组成的 周转轮系。先计算其转化机构的 传动比。
§6-5 行星轮系各轮齿数和行星 轮数的选择
1、传动比条件
H i1H = 1 i13 = 1 +
Z3 Z1
Z 3 = (i1H 1) Z1
2、同心条件
r1 + r2 = r3 r2

m( z1 + z 2 ) m( z3 z 2 ) = 2 2
行星轮系
z2 = z3 z1 z1 (i1H 2) = 2 2
H 13
ω3′ Z5 i3′5 = = ω5 Z3′
(四)联立 i1H = 31
n1 = 1450r / m in
nH = n1 1450 = ≈ 46.77r / m in i1H 31
(三) ω3 = ω3′ ωH = ω5
二、轮系的应用 ①实现大传动比传动
i= 所 从 轮 数 有 动 齿 的乘 积 ω1 = (1)m ω5 所 主 轮 数 有 动 齿 的乘 积
②实现变速、换向传动 ③实现结构紧凑的大功率传动 在周转轮系中,多采用多个 行星轮的结构形式,各行星 轮均匀地分布在中心轮四周, 如图所示。 这样,载荷由多对齿轮承受,可大大提高承载能力;又因多个 行星轮均匀分布,可大大改善受力状况此外,采用内啮合又有 效地利用了空间,加之其输入轴与输出轴共线,可减小径向尺 寸。因此可在结构紧凑的条件下,实现大功率传动。
●主、从动轮转向关系的确 定
1、首末两轴平行,用“+”、“-”表示。 +” -” 4——惰轮 不改变传动比的大小, 但改变轮系的转向 2、首末两轴不平行 用箭头表示
3、所有轴线都平行
ω1 有 动 齿 的 积 m所 从 轮 数 乘 i= = (1) ω5 所 主 轮 数 乘 有 动 齿 的 积
m——外啮合的次数
输入
3' 2 1 3 2' 4 H 1' 输出
4、联立求解:
Z3′ Z1′ + ω Z1′ i1H = 1 = ωH 1+ Z1Z2′Z3′ Z2Z3
ω ωH Z H i3′1′ = 3′ = (1) 1′ 周转轮系 : ω1′ ωH Z3′
3、找出轮系之间的运动关系
ω1 = ω1′ ω3 = ω3′
1、定轴轮系
定义: 定义:组成轮系的所有齿 轮几何轴线的位置在运转 过程中均固定不变的轮系, 过程中均固定不变的轮系, 称为定轴轮系, 称为定轴轮系,又称为普 通轮系。 通轮系。
定轴轮系的动画
2、周转轮系 定义:组成轮系的齿轮中至少有一个齿轮几 定义:组成轮系的齿轮中至少有一个齿轮几 何轴线的位置不固定,而是绕着其它定轴 齿轮轴线回转的轮系,称为周转轮系。
(1) 首先将各个基本轮系正确地区分开来。 (2) 分别列出计算各基本轮系传动比的方程式。 (3) 找出各基本轮系之间的联系。 (4) 将各基本轮系传动比方程式联立求解,即可求得 混合轮系的传动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