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第一章绪言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XX受镇XX 村XX2.1地理位置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安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

XX县XX 镇XX村XX组滑坡位于XX镇东部XX村XX组的下侧,大沟左岸,距XX镇约1km。

镇和村组之间有水泥路,交通便利。

2.2乡镇概况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XX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温2.356人/均耕地XX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3.1气象、水文(1)气象XX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北热带和南亚热相交的结合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干、湿两季。

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境内地形起伏,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

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脚和河谷坝区气候炎热多雨,终年无霜;海拔800m以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多雾,时有霜降。

据蒸发量据降雨量,(2“V”于滑坡下方约100m与忙枕大河交汇。

沟内中下游侧蚀较强烈,局部已发生小规模的坍塌、垮塌现象。

3.2地形地貌调查区地处滇西横断山系南段,属滇西南中山宽谷亚区,西邻缅甸掸邦高原,总体属XX盆地地貌区,区内地势总体由北西向南逐渐降低,调查区处于大沟左岸,地势由河道向北西XX村XX组方向斜坡逐渐增高,地形坡度15°~20°,地面标高1260~1340m,相对高差80m。

3.3地层岩性XX县XX镇XX村XX组民房、道路区分布第四系人工活动层(Q ml)填土,斜坡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沟谷地段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卵砾石、砾砂、砂土、粉土夹砂质粘土,下伏地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按地层单位由新至老描述如下:一、第四系人工活动层人工填土(Q ml):由碎石、碎块等组成,为XX镇XX村XX组民房、公路建设填土,分布范围较广,厚度约0.2~1.0m,局部高填方地带厚度较大。

耕植土(Q pd):褐灰、褐色,由粘土、粉质粘土组成,结构松软,含植物根系,厚度0.5~0.7m,分布在地表。

二、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厚度约30~557.5~F1北西盘主要为下古生界澜沧群变质岩;南东盘为印支期花岗岩。

断层物质为构造角砾岩、糜棱岩,破碎带宽数10~200m,为压扭性断裂。

F2热水塘断裂:北东走向,延伸长46km,倾向北西,倾角45~55°,断裂坡碎带宽100~300m,属压扭性断裂。

F3大寨断裂:走向30~40°,倾向300~310°,倾角60~70°,区域上长度约23.0m,为一逆断层,断层破碎带宽度60~140m,岩体破碎,断层裂隙及角砾岩发育,大部分地段形成断层谷。

F4南天门断裂:北东走向,延伸长80km,倾向北西,倾角40~70°,断层破碎带宽度10~20m,具角砾岩、糜棱岩等,属压扭性断裂。

F5带宽度F635°,F7F8盆地30°。

F9中段和南段为压扭性断裂。

F10勐永~大翁弄断裂:全长大于85km,本区出露10余km,为压扭性断裂,岩石强烈挤压破碎、褶皱,发育糜棱岩、超基性岩、灰岩等构造透镜体,破碎带宽100~1000m。

XX镇XX村XX组滑坡所在地及危害区域无褶皱构造分布,调查区内未发现次级断裂、褶皱构造。

3.5工程地质条件XX 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表分布残坡积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为松散土体,结构特征呈粒状、土状,降雨或切坡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下部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局部可见少量炭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岩体结构松散,欠固结,具弱膨胀性,受水浸泡易软化及膨胀变形(见照片2—5),岩层倾向与滑坡所在斜坡坡向基本相同,为顺层坡,易产生滑塌,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3.6水文地质条件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带处于大沟左岸的斜坡地带,属地下水补给~排泄区,残坡积粉质粘土混碎石含孔隙水,以上层滞水形式赋存于残坡积层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季节变化明显,动态变化大,受地形地貌制约,地下水运移途径短,由高处向低洼处及河谷排泄,滑坡体上多处有地下水溢出(见照片6、7),同时在径流过程中对下覆基岩地下水进行补给。

地下水水位一般0.5m~2.5m,该类孔隙水富水性弱。

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岩体结构松散,欠固结,具弱膨胀性,受水浸泡易软化及膨胀变形,含裂隙水,受地表降雨、生活用水补给,沿裂隙、斜坡坡面迳流,地下水多呈散流状、片状(见照片8),呈股状者少,多呈渗溢流形式向沟谷及低洼地带排泄。

区芈3.7域地壳稳定性调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差,属地壳次不稳定区,主要表现为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和地震活动较频繁,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调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修订版),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0.30g,抗震为第二组。

综合上述,调查区处于区域地壳次不稳定区。

第四章滑坡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分布情况县XX,主175°,15m,,~1325m,相对高差30~50m。

地表分布残坡积层粉质粘土混碎石,厚约5~15m,下部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岩体结构松散,欠固结,具弱膨胀性,岩层倾向与滑坡所在斜坡坡向基本相同,为顺层坡。

滑坡体由残坡积层粉质粘土混碎石组成,滑坡堆积体约72万m3,为一浅~中层中型土质滑坡。

滑坡滑动后,前缘堵塞大沟,地表水和地下水无排泄通道,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此汇集形成堰塞湖,湖长280m,宽5~20m,深2~7m,积水近15000立方米(见照片9、10),对下游农田及滑坡的进一步发展有严重影响。

4.2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分析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经现场调查,诱发该区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如下:(1)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条件①地形地貌条件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处于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大沟左岸斜坡地带,地形坡度一般15~25°,局部达35°,前缘标高1270~1298m,后缘标高1300~1325m,相对高差30~50m,地形坡度较陡,前缘形成高陡临空面,易发生斜坡失稳变形,引发地质灾害。

②岩土体类型、性质该地段表层分布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粉质粘土混碎石,厚度一般5~15m,结构松散,内聚力极低。

下部为下部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岩体结构松散,欠固结,具弱膨胀性,受水浸泡易软化及膨胀变形,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为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2)地质灾害形成的动力因素—7次。

1988地表水:滑坡区后缘为XX镇XX村XX组,村组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见照片11、12),在地表水长期下渗作用下,部分下渗至松散土体及土岩界面内,使其重度增大,内聚力降低,在沟脚大沟的冲刷、淘蚀斜坡坡脚地带,使斜坡土体及半成岩体前缘逐渐失稳,成为滑坡活动内在因素。

地下水:调查区地下水较发育,滑坡后缘及滑坡体上多处均有地下水呈散流状、片状溢出,地下水在坡体中渗流时沿松散土体及土岩界面径流,由于水力梯度作用对斜坡产生动水压力,松散的岩土体及岩土岩在水的润软作用下,顺坡而动,从而诱发了该滑坡的产生。

③人为工程活动XX镇XX村XX组滑坡所在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种植甘蔗的人数较多、量大,运输甘蔗的车辆(8吨以下)从滑坡后缘通过,运输车辆荷载较大,长时间的运输破坏了其原有的应力平衡,从而从而产生蠕动变形。

(2)XX组滑坡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分析经现场调查分析,滑坡形成原因初步分析如下:滑坡体所在斜坡原地形坡度约15~25°,地表分布残坡积层粉质粘土混碎石,厚约5~15m,具结构松散,具较强亲水性,遇水易软化,容重增大,土体增重,抗剪强度降低等特征,下部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具弱膨胀性,受水浸泡易软化及膨胀变形,坡体结构为顺向坡。

斜坡上部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无序排放下渗,同时该区地下水比较丰富,地下水在坡体中渗流时沿松散土体及土岩界面径流。

受地表水及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上部松散土体重度增大,强度降低,下伏第三系半成岩受水浸泡产生软化及膨胀变形,内聚力降低;加之斜坡底部为大沟,沟水冲刷、淘蚀斜坡坡脚地带,形成高陡临空面,使斜坡稳定性降低,不能承载上方土体重量顺坡产生滑移。

组22160余15000立方米的堰塞湖,造成次生灾害,威胁下游2500亩农田,XX县人民政府、县水利局及时在大沟右岸山脚开凿一条近东西走向,长约200m、上宽下窄的倒“梯形”泄水道,将积水疏通。

5.2、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危险性分析经对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分析,该滑坡地质灾害处于冲沟左岸斜坡地带,滑坡体现状下尚未稳定,滑坡后缘村子的生活用水排放也得到临时处理,滑坡前缘堰塞湖已经开挖泄水道泄水,雨季、暴雨期间(尤其是遇近几十年最大降雨量及日降雨量(单点暴雨)情况下),滑坡体可能再次失稳,滑坡范围向后缘继续扩大活动,主要威胁距后缘较近的XX镇XX村XX组66户住户的民房、下八自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发生以来,XX市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高度重视,XX县人民政府及时进行地质灾害汇报,XX县国土资源局及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XX市国土资源局、XX县国土资源局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并协助地质灾害调查组到现场踏勘排险,采取的主要应急措1、各级政府、国土资源局高度重视,积极介入地质灾害事件的处理,稳定区内村民情绪,避免事态扩大,措施有力。

2、滑坡发生后,2010年2月24日,县政府、县国土资源局、水务局、民政局3、4月24成立了置了4为有序地做好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对XX镇XX村XX组造成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XX镇XX村XX 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初步提出该地带地质灾害应急(简易)预案。

二、依据本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XX县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XX县2010年度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为基础,对调查区XX村XX组可能遭受滑坡地质灾害提出初步应急预案遵循“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工作原则。

三、地质灾害险情地质灾害应急分为临灾应急和灾害应急两类。

临灾应急:地质灾害隐患体出现临灾状态后,即进入临灾应急期;灾害应急:地质灾害发生后,进入灾害应急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