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言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XX县人民政府、XX县国土资源局、XX县水务局、XX镇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亲临现场查看,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预案,对地质灾害危害区居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受XX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调查,于2010年1月20日至1月22日会同XX市国土资源局领导、XX县人民政府领导及相关人员和XX 镇主要领导对灾害现场进行了实地踏勘和调查。
第二章地理位置及乡镇概况2.1地理位置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安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
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位于XX镇东部XX村XX组的下侧,大沟左岸,距XX镇约1km。
镇和村组之间有水泥路,交通便利。
2.2乡镇概况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XX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镇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2平方公里,是XX县第三大坝子。
镇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坝区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
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96%;居住着傣、佤、拉祜、回等14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936 人,占总人口的33.12%。
人口自然增长率 4.74‰,人口密度 56 人/平方千米。
有耕地面积8.16万亩,其中,水田2.03万亩,旱地6.13万亩,人均耕地2.85亩。
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亿元,增长13%;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增长31%;农民人均有粮292公斤。
XX县XX镇XX村XX组共有村民168户740余人,建筑物以1~2层为主,基础为浅基,墙体采用实心或空心砖砌成,局部为土墙。
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3.1气象、水文(1)气象XX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北热带和南亚热相交的结合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干、湿两季。
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境内地形起伏,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
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脚和河谷坝区气候炎热多雨,终年无霜;海拔800m以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多雾,时有霜降。
据XX县气象站统计资料,全县年平均气温18.8℃,年平均日照时数2162小时,年平均总积温6883.3℃,年平均无霜期318天,年平均降雨量1331.84mm,年平均蒸发量1640.1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
据XX气象局资料:县域内年降雨量最大为1757.10mm,出现于2001年,最大日降雨量152.10mm,出现于2006年10月7日;XX镇近10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mm ,最大日降雨量149mm ,出现于1983年8月1日。
(2)水文滑坡区处于忙枕大河的大沟支流,大沟发源于XX 镇镇政府驻地下方,沟谷呈“V ”字型,全长14.8km ,汇水面积3.91km 2,多年平均洪峰流量7L/S ,10年一遇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2.1L/S ,调查期间流量0.04~0.06L/s (见照片1),向北西方向迳流,于滑坡下方约100m 与忙枕大河交汇。
沟内中下游侧蚀较强烈,局部已发生小规模的坍塌、垮塌现象。
3.2地形地貌调查区地处滇西横断山系南段,属滇西南中山宽谷亚区,西邻缅甸掸邦高原,总体属XX盆地地貌区,区内地势总体由北西向南逐渐降低,照片1 堰塞湖上游的大沟调查区处于大沟左岸,地势由河道向北西XX村XX组方向斜坡逐渐增高,地形坡度15°~20°,地面标高1260~1340m,相对高差80m。
3.3地层岩性XX县XX镇XX村XX组民房、道路区分布第四系人工活动层(Q ml)填土,斜坡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沟谷地段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卵砾石、砾砂、砂土、粉土夹砂质粘土,下伏地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按地层单位由新至老描述如下:一、第四系人工活动层人工填土(Q ml):由碎石、碎块等组成,为XX镇XX村XX组民房、公路建设填土,分布范围较广,厚度约0.2~1.0m,局部高填方地带厚度较大。
耕植土(Q pd):褐灰、褐色,由粘土、粉质粘土组成,结构松软,含植物根系,厚度0.5~0.7m,分布在地表。
二、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碎石粒径0.5~2.0cm,成分碎石及砂岩,角砾及碎石状,含量5~10%,分布比较均匀,结构疏松,土质松软,较为潮湿。
于山坡表层分布,厚度约1~15m。
三、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卵砾石、砾砂、砂土、粉土夹砂质粘土:为褐灰色、灰色,卵砾石含量30~55%,砂土充填,结构松散。
主要分布于大沟河床地带,厚度0.5~4m。
四、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灰、浅灰色,夹少量炭质粘土岩、煤线,半成岩,半胶结状,厚度150~1624m。
调查区地层岩性一览表表13.4地质构造调查区在区域构造上处于滇西经向构造带(即三江经向构造带),区内构造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形迹走向为北东向,次级为近南西向、北西向,处在南汀河东支断裂带上,构造面貌比较复杂,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行迹十分发育。
区内北东向断裂为控制性断裂,在拟建场地基本上平行北东向断裂构造展布,北东向断裂均为压性逆断层,走向北东,断层面总体倾向45~70°。
区内延长7.5~23.0km 不等,断层破碎带宽度50~120m不等,裂隙发育,岩层产状紊乱,局部见断层角砾岩,断层陡壁,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形成勐永、XX、XX 断陷盆地,区内断裂特征描述如下:F1南河断裂:由盆地东侧边缘分出后通过山间断陷凹地,经分水岭、头道水后向南西延伸出图,断裂走向20~40°,延伸长60km,倾向北西,倾角40~60°。
陡倾,北西盘主要为下古生界澜沧群变质岩;南东盘为印支期花岗岩。
断层物质为构造角砾岩、糜棱岩,破碎带宽数10~200m,为压扭性断裂。
F2热水塘断裂:北东走向,延伸长46km,倾向北西,倾角45~55°,断裂坡碎带宽100~300m,属压扭性断裂。
F3大寨断裂:走向30~40°,倾向300~310°,倾角60~70°,区域上长度约23.0m,为一逆断层,断层破碎带宽度60~140m,岩体破碎,断层裂隙及角砾岩发育,大部分地段形成断层谷。
F4南天门断裂:北东走向,延伸长80km,倾向北西,倾角40~70°,断层破碎带宽度10~20m,具角砾岩、糜棱岩等,属压扭性断裂。
F5三尖山断裂:北东走向,延伸长约65km,倾向北西,倾角40~60°,断层破碎带宽度30~50m,岩体破碎,发育角砾岩、构造透镜体、糜棱岩等,属压扭性断裂。
F6芒茂断裂:由北西方向向南东方向延伸,区域上延伸长12km,倾向北东,倾角35°,属压性断裂。
F7农场断裂:北西走向,延伸长15km,倾向南西,倾角30°,属张性断裂。
F8XX~曼岗山断裂:总长大于90km,在本区出露25km左右,是影响XX盆地的主要构造,控制盆地东边的发展,呈NE~NNE向延伸,倾向290°,倾角30°。
为左行的压扭性断裂,挤压破碎带宽300m,旁侧有“×”扭裂及派生旋卷构造等。
沿断裂洼地、漏斗、落水洞呈串珠状分布。
F9弄告断裂:长58km,本区出露20余km,呈NE~SE向延伸,北段为扭性,中段和南段为压扭性断裂。
F10勐永~大翁弄断裂:全长大于85km,本区出露10余km,为压扭性断裂,岩石强烈挤压破碎、褶皱,发育糜棱岩、超基性岩、灰岩等构造透镜体,破碎带宽100~1000m。
XX镇XX村XX组滑坡所在地及危害区域无褶皱构造分布,调查区内未发现次级断裂、褶皱构造。
3.5工程地质条件XX 县XX 镇XX 村XX 组滑坡地表分布残坡积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为松散土体,结构特征呈粒状、土状,降雨或切坡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下部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 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局部可见少量炭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岩体结构松散,欠固结,具弱膨胀性,受水浸泡易软化及膨胀变形(见照片2—5),岩层倾向与滑坡所在斜坡坡向基本相同,为顺层坡,易产生滑塌,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3.6水文地质条件照片2 滑坡后缘出露的粘土岩 照片3 滑坡前缘出露的粘土岩照片4 长期浸泡后的粘土岩 照片5 风干后的粘土岩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带处于大沟左岸的斜坡地带,属地下水补给~排泄区,残坡积粉质粘土混碎石含孔隙水,以上层滞水形式赋存于残坡积层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季节变化明显,动态变化大,受地形地貌制约,地下水运移途径短,由高处向低洼处及河谷排泄,滑坡体上多处有地下水溢出(见照片6、7),同时在径流过程中对下覆基岩地下水进行补给。
地下水水位一般0.5m~2.5m,该类孔隙水富水性弱。
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岩体结构松散,欠固结,具弱膨胀性,受水浸泡易软化及膨胀变形,含裂隙水,受地表降雨、生活用水补给,沿裂隙、斜坡坡面迳流,地下水多呈散流状、片状(见照片8),呈股状者少,多呈渗溢流形式向沟谷及低洼地带排泄。
照片6 地下水溢出地表照片7 地下水溢出地表3.7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差,属地壳次不稳定区,主要表现为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和地震活动较频繁,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调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修订版),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0.30g,抗震为第二组。
综合上述,调查区处于区域地壳次不稳定区。
第四章滑坡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分布情况4.1滑坡规模、特征经现场调查、走访,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分布于XX 县XX镇东侧约1.0km的XX村XX组下方,处于大沟左岸。
滑坡呈“围椅状”,滑坡纵向长约100m,横向宽约900m,滑坡体厚5~15m,主滑方向约160~170°;滑坡后缘滑坡壁高5~20m(见照片12),滑坡壁主方向175°,地形坡度60~70°,滑坡壁组成物质为为第四系残坡积层松散层,可见厚度5~15m,局部滑坡壁下部可见兰灰色的岩土岩,可见厚度1~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