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的制造业在全球化中渐渐失去了市场,非高科技产品处于价格劣势,市场不断被挤压。
由于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提升,而币值又要保持稳定,不能以高科技产品占领市场的国家就无法享受贬值带来的益处。
欧债危机起因过度举债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日渐深入,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看齐,支出水平超出国内产出的部分越来越大。
由于工资及各种社会福利在上涨之后难以向下调整,即存在所谓的“粘性”,导致政府与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节节攀升。
政府失职与制度缺陷欧元区的制度缺陷在本次危机中也有所显现。
首先,根据欧元区的制度设计,各成员国没有货币发行权,也不具备独立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负责整个区域的货币发行与货币政策实施。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统一的货币使区域内的国家享受到了很多好处,在经济景气阶段,这种安排促进了区域内外的贸易发展,降低了宏观交易成本。
然而,在风暴来临时,陷入危机的国家无法因地制宜地执行货币政策,进而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这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冰岛总统近日指出,冰岛之所以能够从破产的深渊中快速反弹,就是因为政府和央行能够以自己的货币贬值,来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这是任何欧元区国家无法享受的“政策福利”。
而英国政府也多次重申不会加入欧元区。
欧债危机对其他主要国家的影响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欧元区外的发达国家,在实体经济层面受危机影响较小。
欧洲虽然是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但由于出口仅占美国GDP 的7%,整个欧洲出口对美国GDP的贡献仅有1%,因此美国经济对欧洲需求的依存度很低。
但英美等国的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的危机国家债券,偿付前景尚不明朗,一旦止付将可能引发新一轮连锁反映。
以日本、中国为代表的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国家可能会受累于欧盟经济景气下滑,进而影响本国经济。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需求,如果危机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必将在实体层面向中国传导。
欧债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信用评级机构是在金融市场中处于相对独立地位,但又在某种程度上高度参与市场的特殊群体。
在本次欧债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试图摆脱在美国次贷危机时遭受的指责,希望通过事前预测各国危机程度的做法,挽回声誉。
但评级公司在本次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与次贷危机时依然相似,区别在于大幅下调评级的对象由证券化资产变成了主权国家。
这些机构往往在经济形势大好时,不断地上调评级;经济形势转差时,过分悲观地估计评级对象的信用状况。
没有证据表明评级公司比市场其他参与者占有更多信息,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们的模型能够用于预测。
可以预计,本次危机过后,这些评级机构将再度面临公众的指责。
但目前为止,这些机构对媒体和公众的影响力仍然很大,依然是市场中的重要参与力量。
发展态势与救助模式展望危机国家已经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解决自身的痼疾,周边国家、机构的援助方案与援助力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危机的进程。
从长期来看,危机的救助不仅取决于外部援助,更取决于危机国家自身的努力方向与努力程度。
此前,这些危机国家过度透支的消费与投资模式导致了危机的上演,而政府不但没能在政策制度上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在错误的方向上“推波助澜”。
如果这些国家不能够“量入为出”,依然维持超出自身产出能力范围的消费支出,则即使暂时度过了这次危机,未来必定还会出现“入不敷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经过危机的洗礼,欧元区必定在制度建设、规则制定、政策实施等方面更加谨慎、严格与完善。
此前,欧洲央行由于无法针对区域内特定国家的情况制定政策,在针对遏制通胀与保证经济增长等目标制定政策时,显得僵化而滞后。
在欧债危机之前,欧洲央行不合时宜的政策被认为是危机爆发的催化剂。
在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2008年7月,欧洲央行不顾欧元区经济的脆弱性,将基准利率由4%提高到4.25%,使一些国家原本就不堪重负的财政和房地产行业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而房地产业的大面积坏账又势必波及金融业。
另外,欧洲央行大量持有各成员国国债。
对陷入危机的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三个小型经济体,欧洲央行持有的国债金额分别为470亿欧元、190亿欧元和210亿欧元。
因此,成员国的偿债能力与央行自身亦息息相关。
相信在本次危机过后,以欧洲央行为代表的核心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会进行较为深刻的自省,这将有利于整个欧元区的长远健康发展。
欧债危机对中国影响:出口减少热钱流出现苗头影响一:对欧盟出口大受打击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占到总出口量的20%,其地位比美国市场还大。
自2009年12月以来,人民币对欧元的实际汇率已升值了15%以上。
中国出口商的利润在10%左右,就意味很多出口商如果不能成功涨价的话,其利润已经没了,如果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涨价,可以想象中国商品在欧盟会遇到怎样的困境。
省经贸厅一位负责人表示,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最快在下个月的数据中就会有体现。
出口的影响会传导回国内至实体经济及金融市场。
影响二:一些资金或加速流出中国彭程认为,欧债危机导致全球避险情绪加重,资金纷纷回流美元。
此外,欧洲原本在全球各地的资金有回流欧洲救急的需要。
双重因素下,一些资金会加速流出中国。
上次美国债务危机发生时,2008年底到2009年初的半年里,热钱流出中国2000亿美元。
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眼下的中国。
不过预计量不会比上次大。
今年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79亿美元,而一季度贸易顺差为144.9亿美元,一季度我国直接投资为234.4亿美元。
一季度的外汇储备-贸易顺差-直接投资=99.7亿美元。
也即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热钱在一季度仍是流入中国达99.7亿美元之多,但少于去年12月流出中国的121亿美元热钱。
此外,仅仅是2009年第二季度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就达千亿美元。
中资银行业的影响则是不大的,因为中国银行对欧洲的借贷规模很小。
中国应该从容应对欧洲的债务危机在分析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对策之前,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得失与教训。
笔者以为,2008年底我们在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时有些失策。
从事后的表现看,中国的4万亿投资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确使全球经济摆脱了困境,但中国除了获得廉价的喝彩之外,一无所获,我们需要花更昂贵的价格采购我们需要的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中铝与澳洲矿产集团已经签好的并购协议也因为全球资源价格的上涨而泡汤。
假如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刺激措施力度缓和些:财政政策上象征性地出台一些刺激计划,但规模控制在数千亿人民币,信贷控制在5万亿以内。
那么,2009年的全球石油等各种资源产品的价格不仅不会大幅度上涨,而且会持续下跌。
因为只要资源价格下跌,则依靠资源的国家(如俄罗斯、澳大利亚及中东产油国)的经济运行将受到重大打击,到期债务将无法偿还,必将以更低的价格卖资源产品,导致这些矿产价格不断走低。
此时,中国的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真正派上用场。
中国不仅可以获得当前需要的各种廉价的资源,而可以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全球各地大量的矿山、企业,为中国未来的数十年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欧洲债务危机为中国提供了第二次历史性的机遇,我们不能再次错过这次机会。
笔者建议如下:对外政策方面:我们可以适度参与救援欧洲诸国的债务危机,更多地应该表现在道义上,而不是行动上,只有到十分危急的关口,才能真正出手。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有利的谈判条件。
切不可过早地出手,犯2008年和2009年的错误。
需要关注的是,欧洲很多国家都是反对全球化的,在遇到危机之后,反对全球化的浪潮会更加强烈。
因此,中国在外交上必须积极参与对欧洲危机的救援,以增强感情上的联系。
对内政策方面:我们应该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保持高压态势,防止自己陷入泡沫化的危机。
从出口看,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洲出现危机必然会导致中国的出口下降。
欧洲的危机已经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一是欧洲的需求将少,二是人民币相对于欧元和英镑大幅度升值,降低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如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加速企业的破产。
但笔者认为,我们不要过于关注出口的减少。
对于中国来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不会导致西方那样的社会稳定问题,出口企业的工人大多数是农民工,从年龄上看,大多属于80后和90后,这些农民工还没有自立门户,在决策和行为上还受其父母约束,他们失业后可以到农村的家庭,不会产生重大的社会问题。
再过几年时间,当这些80后和90后自立门户之后,如果出现大面积的失业,社会风险将比现在大大增加。
我们可以把握好这个时间窗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升级。
当欧洲危机之后,中国的工业实力必然有很大的进步,而欧洲的相对实力不可避免地进一步衰落下去。
内外紧缩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
不仅有利于国内的资产泡沫的消退,而且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很快消失。
更重要的是,此举可以有效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还可以在全球资源价格大幅度下跌的过程中,让我们的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未来十几年乃至更久时期的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如果因为欧洲的债务危机,我们立即降低房地产调控的力度,则我们不仅损失中央的决策权威,而且将又一次失去重大战略机遇!08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步骤效果成效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积极应对。
我国政府于2008年11月9日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而落实这些措施的投资额到2010年底约需4万亿元人民币。
总额4万亿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并为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财政货币政策的转向凸显了中国政府保增长的决心。
为刺激经济保增长,我国政府与2008年就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已付诸实施,从货币政策方面看,自2008年9月15日至12月25日,仅仅3个多月就5次下调基准利率,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从财政政策方面看,自2008年7月以来,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已4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一系列新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获得批准等等。
影响货币政策主要是解决信用总量问题。
财政政策主要解决的是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的“双重目标”包括了货币币值的稳定和经济增长,目前主要是侧重于保证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