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分析7篇第一篇1适时、适度的开展合作式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合作学习不能是“走过场”,应该注重实效,合作学习的“时”和“度”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否则会适得其反。
合作学习适时三个关键点。
1.1争论中寻找合作在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争执时,他们往往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总有千条理由说服对方,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产生的结果也是意想不到。
恰在此时引入合作学习,学生在争论中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1.2共识中寻求合作小学为音乐课,很多内容不仅是要演唱还需要表演,这也是音乐课不同于其他课程之处。
为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往往需要几个学生进行演唱和表演,这同样需要他们之间的通力合作。
有时由教师点名,让几个学生表演,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共识,同心合力完成,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快融入新的合作小组的能力。
有时则是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自己选择小组成员,这样往往效率较高。
在表演中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良好。
如:在教完歌曲《小红帽》后,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对“小红帽”的故事的了解,以小组的形式创编出一个小小音乐剧。
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红帽、阴险狡猾的大灰狼在小组中诞生了,分别以唱歌、舞蹈、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动作协调,表情到位,收到了预期效果。
1.3合作中得出结论在高段教学中,在没有得出规律性结论前,引入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增强对知识的认识,提高教学效率。
2抓住了合作学习的时机,只是一个开始,还要注重每次合作学习中的细节问题,也就是“适度”,才能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2.1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要合理课堂学习的组织方式主要是全班教学、小组学习和个人独立学习,三种教学形式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小组合作学习是音乐教学应用较为广泛的课堂组织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体验,每个组员之间都相互激励,竞争和合作共存。
音乐的演唱形式有合唱、独唱,他们是不同的概念和表现形式,音乐合作学习中依然要求同存异。
2.2合作学习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每个成员各方面的差异,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既要善待自己也要懂得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团队最大的能力。
正是因为每个组内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2.3合作学习的内容难易应当适中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其局限性,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程度也不尽相同。
如果学习内容太易,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能找出答案,合作就成为形式。
相反,学习内容太难,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的兴趣,就会感觉学习成为负担,甚至迷失自己,产生沮丧、悲观的心理,最后事与愿违。
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合作学习要与班集体教学、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做到取长补短,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3结语总之,鼓励合作学习,不仅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而且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
只是该如何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更好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待于我们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共同探究和摸索。
另外,要科学的评价学生,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评价同样重要,评价是为了关注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如果高质量的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没有高质量的评价,势必影响合作学习的高效性。
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确定汇报学习成果的方式。
作者:郭新红工作单位:河北省乐亭县庞各庄乡任田各庄小学第二篇一、丰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注重的是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过度依赖于练习发声、歌谱以及节奏训练等。
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逐渐失去了自行发展的空间,长此以往就使得教学过程缺乏自主性。
因此现在的音乐教育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设计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在新型的音乐教育中要多次聆听,让学生根据歌曲的音调和旋律来掌握乐曲的特点。
二、合理使用音乐范唱发声教育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范唱这一教学手段,通过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
传统的范唱形式主要包括:录音范唱与教师范唱。
教师范唱是指在唱歌时,教师将乐曲的风格、音准、节奏进行全面展现,在表演时,学生对老师表演的方式、风格进行观察,在学习范唱中产生共鸣。
通过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进行新歌的教学,让学生对于新的学习内容有一个较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学生在正式学习歌曲之前就能够体验音乐的风格,这就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了解听觉艺术的过程,学生在通过录音范唱学习音乐时,在范唱中体会歌曲的各方面特点,从而对歌曲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在进行音乐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学生受到表扬后会对学习产生更加积极的态度,从而更加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内容,善于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同时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现自我的学生,要在音乐的集体教育方式上加强对这种学生的锻炼,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自信心。
在新课程教育中,学生逐渐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关注学生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本文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探讨了小学音乐的有效教学方式,相信会对未来的音乐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启示。
作者:王丹工作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王牌小学第三篇一、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1.充分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小学音乐教学时候,在听觉上,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歌碟,为学生播放曲目,或者教师可以亲自为学生范唱歌曲,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音乐的美。
在视觉层次上,教师可以呈现音乐形象,让学生对音乐进行体验。
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音乐的魅力。
2.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新歌对于新歌曲的学习,教师应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充分地让学生相互交流,并组织他们将自己的所学在班级上进行汇报。
教师且能够及时地掌握到哪些学生会唱,多数学生对哪几句不会唱。
然后教师组织会唱的学生为全班同学教唱。
在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读完歌词的时候,教师激发学生说“:同学们都是很聪明的,你们读得很好,老师相信你们也会唱得不错的,你们能不能跟随着音乐也来几段?”在教师的激发下,学生跟着音乐录音进行演唱,教师并及时对难点处给予指导。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里,促进学生自我进行发现,发现自己的学习难点,并寻求到解决了问题的办法。
有利于培养他们获取音乐知识的能力。
二、积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音乐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所有闪光点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充分地对学生进行肯定。
比如在学习《难忘今宵》的时候,就问:“谁会唱这首歌?”有学生说会唱这首歌,这个时候,教师就让这个学生演唱,并对他唱得好的地方给予表扬。
在这种鼓励肯定下,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强化,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音乐,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感受音乐的魅力;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新歌;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的有效策略。
作者:比比努尔·赛依甫拉工作单位:伊宁市第二小学第四篇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特征小学生音乐教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要简单易学。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艺术赏析能力发展的初期,在其音乐教学过程中,最忌比较有难度的曲子,而是要教授一些比较简单易学、曲谱简单的入门曲,主要以激发乐趣为主,学到乐理知识为辅。
二是要引人入胜。
由于小学生心理尚不成熟,又有活泼好动的特征,因此可能很难“坐得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内容要新颖,最好可以做到引人入胜。
三是要培养节奏。
节奏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学生节奏感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作为音乐教学的基础培养。
二、课堂肢体语言的特征(一)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的表现。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主要表现在老师的“动”上,这种“动”不单纯指老师的弹唱,而是指老师根据音乐的节奏,用手脚打拍子,甚至手舞足蹈,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使学生产生一种节奏感。
(二)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的分类。
从操作对象分,有老师的肢体语言和学生的肢体语言,老师的肢体语言主要是上述提到的各种随着音乐而起舞的姿态,学生的肢体语言主要是跟着老师打拍子,或者其他按照他们的喜爱而开展的诸如跺脚、拍手等动作。
从内容上来分类,主要有面部语、眉目语、手势语、身姿语等等。
从功能上来分类,主要有表现节奏的,比如用手脚打拍子,也有表现情感的,比如手舞足蹈或者眉飞色舞。
(三)音乐教学与肢体语言的联系。
在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对学生更好的理解、赏析音乐有着很大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音乐教学与肢体语言是一种相互辅助的关系,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学生的肢体语言,也能更好地使老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二是互动反馈的关系。
音乐教学对肢体语言有一种互动和反馈,学生的肢体语言的各种表现,对老师老师来说,也不失为一种较为直接的反馈。
三是调剂调节的关系。
老师通过各种富有意思的肢体语言,可以使枯燥的课堂显得更有乐趣,调节学生们的上课疲劳感。
三、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一)对音乐课堂效率的提升作用。
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
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
无论是那种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都显得尤为重要。
而肢体语言,则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着极大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歌曲《粉刷匠》时,由于这种歌比较欢快,可以由学生们扮演小小粉刷匠,在老师的肢体语言的带领下,模仿粉刷匠的各种动作,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使他们对歌曲有了更深的理解。
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领悟力。
这个领悟力主要是对音乐的赏析方面,因为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因素的存在,学生对其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可能没有那么深,但是如果配合肢体语言,那么这种抽象的因素就比较的具象了。
(二)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还是主要是激发对音乐的兴趣为主,掌握乐理知识为辅。
因此在教学中的肢体语言,就好像是一种音乐的具象化发展,本来只是一段音频,加上了手势,就好比变成了电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