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第一,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第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第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2、人际关系学:人际关系学研究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一)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二)人际关系的效能(一)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无不受其心理的、社会的制约。
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人际关系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活动规律。
人际关系学还要研究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和人的行为的系统科学。
在特定的环境中,行为科学对人的行为特征和规律,行为发生的原因、影响和效率的种种社会心理因素,人的积极性调动,人际交往的调节等,都应当予以研究、分析和说明。
因此,人际关系学也应当从行为科学中汲取营养,以充实和完备自己的学科体系。
(二)人际关系的效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人际关系,就必须加大发挥人际关系的力度。
1.树立群体人际关系形象2.确立内部良好人际关系3.建立群体良好人际关系3、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一般指以血缘为纽带而结成的关系。
我们这里所用的血缘关系一词,涵义要广泛一些,是血缘加姻缘关系。
(一)人际首要关系(二)血缘关系特点(三)夫妻关系(四)代际关系4、地缘关系:地缘关系是以共同的居住地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就是以地缘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
(二)老乡关系从地缘人脉来看,因居住地域形成的人脉关系,最典型的就是“两眼泪汪汪”的老乡关系。
老乡关系因所处地域的大小而不同,出了乡同乡的是老乡,出了县同县的是老乡,出了省同省的是老乡,出了国全中国的人都是老乡。
5、业缘关系:业缘关系内涵业缘关系就是指以工作和行业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业缘关系是以共同的事业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业缘关系发展趋势从总的发展趋势看,血缘、地缘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逐步降低的;业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则是逐渐增加的6、人际交往理论:交往理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利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彼此之间进行复杂的、多方面的交往的理论。
通过交往,传播社会思想,吸收有关信息,促使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交往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交往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7、网络人际关系:以网络和数字符号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人-机-人”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
简答题:一、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总体上的特点6个:1、社会性人们是在賴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2、历史性:原始“平等”、封建“等级”、现代“民主”;交往方式有口语-文字-电子3、客观性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人际关系确立的3个必备:人际关系主体---人;人际需要;人际接触或互动4、情感性结合性情感:积极接近、吸引、接纳、沟通、理解分离性情感:消极疏远、脱离、回避、紧张、不协调5、复杂性:层次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如张三与李四交往6、变动性:21世纪初中国夫妇离婚率为什么那么高?(地位、经济、文化、身体等变化)二、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人际关系(除与生俱来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外)是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质表现,是人的本性要求。
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关系、精神关系同属于利益关系。
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驱使(二)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除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外,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利益。
1.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2.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3.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法律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法律关系的实质也是利益关系。
法律认识利益,选择利益,近而去协调利益,而这种利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利益。
人与人之间有利益是法律能够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
4.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1) 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利益是道德的直接基础。
人类道德的发展总是顺应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它不仅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而且还随着利益(即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内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外在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空间距离因素、习俗礼仪因素、道德规范因素、价值观念因素、法律法规因素、社会制度因素、社会群体因素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是校园,交往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同学,这就决定了其人际关系具有如下特点:(一)平等性:(二)理想性(三)简单性(四)认知性(五)虚拟性五、如何处理好同学关系1.同学关系内涵同学关系指在同一学校学习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
同学关系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同班同学;二是指同校同学,包括同年级和不同年级,同系和不同系的同学。
同学关系主要指前一种含义。
2.搞好同学关系方法宿舍、班级、学校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个小集体中学会处里好同学关系,将来走上社会才能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影响社会。
(1)从我做起(2)真诚、坦率。
(3)变被动为主动(4)有爱心(5)善待他人(6)学会尊重。
六、人际关系的功能是什么1.信息沟通功能(交流信息、行为调节、协调作用)2.心理保健功能(心理保健作用、情感交换)3.相互激励功能(群体压力因素、人际比较因素、竞争因素、情感激励因素)七、人际关系的形成的具体条件?(1)相互接触(2)相互近似(3)互相补充(4)相互悦纳八、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左边上升,右边下降)社会性自然性自主性依赖性平等性等级性开放性封闭性合作性分散性复杂性单一性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
(一)自然性的表现按血缘、地缘远近区分亲疏的人际关系,是自然性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
(二)社会性的表现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逐步缩小,人们的家族观念、家乡观念也随之淡薄。
取而代之的是工作单位、就读学校、所学的专业、从事的职业。
例如,过去办事主要靠亲友和邻居;现在更多地是靠单位和组织。
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弱(一)依赖性的具体表观1.子女依赖父母2.女人依赖男人3.本人依赖他人4.下级依赖上级(二)自主性的具体表现1.自主建立人际关系2.主动处理人际关系3.独立意识普遍增强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一)由纵向控制到横向联系在自觉、自愿、自主、平等的基础上形成横向联系的人际关系。
纵向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同横向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相结合,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多样。
(二)由单向交往到双向交往单向交往正在发展为双向或多向交往,一方制约另一方的关系正在被双方或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决定的关系所取代。
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商品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人际关系由过去的封闭状态逐渐形成开放趋势。
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劳动者本身的动机和需求。
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合作的动机和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合作的程度也将会得到迅速提高。
复杂性增强,单一性减弱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推动并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变化。
这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际关系的变化节奏加快2.人际关系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3.人际关系由重复向更新发展九、人际关系的原则(一)平等民主原则平等原则与民主原则密不可分,平等原则是民主原则的前提,民主原则是平等原则真正落实的(三)至诚至信原则(四)激励相容原则1. 胸怀坦荡,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能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批评。
2.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3. 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4. 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十、人际关系评估的方法(一)社会测量法1)人际关系矩阵;(2)人际关系图。
(二)行为测量法美国的霍曼斯最早进行“交往的测量”,他发现人们交往的频率、方向和层次,是反映人际关系的几个重要指标。
(三)参照测量法(四)动机测量法直接选择法间接选择法(五)社会网络分析法还有,人物推定法、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等十一、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1.开放性与多元性2.虚拟性与匿名性3.平等性与失范性4.情感疏远与信任危机或:(一)多维性(二)虚拟性(三)不确定性(四)非中心化网络交往突破了人们现实社会行为所具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互动特征。
以平等自由的主体间交往,所形成的网际关系是非中心化的。
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具有间接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隐秘性、随意性等特征。
案例分析一、什么样的行为是心理障碍1.文化因素障碍(1)语言障碍,如语言、文字、有意义的符号在交往过程中的误解、曲解、偏见、歧视障碍;民族或群体在情感和意识上倾向问题;(2)教育程度差别上的障碍。
2. 社会因素障碍(1)地位角色障碍,如所处社会地位、角色、职务、年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条件差距;(2)空间距离障碍,双方空间距离太大,中间媒体环节过多,必然阻碍人际关系的建立;(3)沟通网络障碍:在群体结构中人们交往形成的不同沟通网络,因各种因素会造成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3. 个体因素障碍(1)个性结构障碍,人们的需求、动机、习惯、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差异;(2)个性品质特征的障碍,如虚伪、冷漠、孤僻、猜疑心大等。
了解了文化、社会和个体因素障碍后,我们可以从交往过程的层次、心理障碍与类型来展开分析。
(二)心理障碍与类型1.心理障碍的特点:(1)不协调性(2)针对性(3)损害较大(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2.心理障碍类型(1)自负(2)忌妒(3)多疑(4)干涉(5)羞怯(6)敌视心理障碍之一——报复心理报复心理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的方式发泄对他人的不满和怨恨的一种情感体验报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观原因:与个性特征有关。
报复心理是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的极端表现。
过度自卑,嫉妒心、猜疑心重的人,大都对他人、对社会抱有敌视态度。
当这种不良情绪达到不可遏制的状态时,就会实施报复行为或侵犯行为。
客观原因:与遭受挫折和失败有关。
多拉德提出,人的侵犯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
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贝克威兹则认为,人在遭受挫折以后,仅引起一种唤起状态及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
福建南平砍杀小学生案的凶手郑民生,给我们提示了两个问题:心理疾病的攻击性和以杀人为乐模式的形成,我们以心理障碍的角度分析如下:讨论:1.谈谈心理疾病的攻击性(1)社会敌对性行为:找比自己更弱的孩子去伤害(社会中最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