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肠病(一)北京协和医院宋志强方秀才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 bowel disease,FBD)是一种症状源于中、下消化道的功能性胃肠病,在罗马Ⅲ标准中被分为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和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五类,我们将分两期对此进行解读。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具有排便异常的特征,腹痛或腹部不适伴随排便或排便习惯的改变。
IBS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患者症状迁延起伏,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IBS诊断IBS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不适为难以用疼痛来形容的不适感),最近3个月内每月发作至少3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a 排便后症状改善;b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c 发作时伴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罗马Ⅲ标准强调IBS的首发症状须出现在诊断前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中每月至少3天有症状,旨在将慢性功能性肠病与一过性的肠道症状区别开,并强调需要对患者目前疾病的活动性进行处理。
鉴于IBS症状的发作性,罗马Ⅲ标准特别强调,在IBS的病理生理研究和临床药物试验中,对受试者的筛选要更加严格,应将腹痛或腹部不适的频率设定为每周至少2天。
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一样,常规相关检查并未发现其存在能够解释IBS症状的结构或生化方面的异常。
IBS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排便异常可表现为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以往的分型标准较为复杂。
罗马Ⅲ专家委员会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充分考虑到分型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将分型标准简化为仅根据粪便性状来分型,粪便性状可参考布里斯托(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图1),其中1型和2型界定为便秘,6型和7型界定为腹泻。
粪便性状反映了肠道传输时间。
根据表1的描述可将IBS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并建议用交替型IBS (IBS-A)来特指腹泻型和便秘型亚型随时间而转换的患者。
罗马Ⅲ中还使用了一个清晰的二维图表示分型标准(图2)。
IBS症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即腹痛/腹部不适与排便相关。
一般来说,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系统体检可作出拟诊。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指出,当发现报警征象,如发热、体重下降、便血或黑便、贫血、腹部包块及其他不能用功能性疾病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时,应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
此外,对被诊断的IBS患者要随诊。
IBS治疗IB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考虑与肠道动力改变、内脏感觉高敏、脑-肠调节功能异常、遗传和环境因素、感染后遗留的轻微炎症以及社会心理障碍等机制有关。
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手段。
1. 一般措施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进行健康宣教(饮食、生活方式和运动等),避免诱发和加重病情的因素。
2. 药物目前可供选用的药物针对主要症状或症状群,如洛哌丁胺、膳食纤维制剂、乳果糖、聚乙二醇、平滑肌松弛剂(如匹维溴铵和曲美布汀等)、益生菌等。
选择性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剂阿洛司琼可减轻女性IBS-D患者的疼痛、排便急迫感。
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可缓解女性IBS-C患者的疼痛,改善排便,但因药物安全性问题已被限制使用。
3. 精神心理异常治疗三环类抗抑郁药有时对缓解腹痛有效,特别是对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
帕罗西汀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其他治疗如中医药等。
图1 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图2 IBS分型标准二维图表1 IBS的分型便秘型IBS(IBS-C)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硬便或干球便,糊状便或水样便<25%腹泻型IBS(IBS-D)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糊状便或水样便,硬便或干球便<25%混合型IBS(IBS-M)至少25%的所排粪便为硬便或干球便,至少25%为糊状便或水样便不定型IBS(IBS-U)粪便性状的异常不符合上述IBS-C、D或M的标准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泻是指持续或反复排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即Bristol粪便分型中的6型或7型),不伴有明显的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的综合征。
患者缺乏能够解释腹泻症状的器质性病因,也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
在亚洲,约4.5%的人患功能性腹泻。
功能性腹泻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至少75%的所排粪便为不伴有腹痛的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
诊断标准之所以以粪便性状为衡量腹泻的依据,这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腹泻是指排糊状便或水样便,而便次和排便急迫对衡量腹泻可靠性有限。
腹泻可由多种胃肠道疾病所致,临床诊断应当从仔细询问病史开始。
结合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可帮助了解患者的排便习惯。
报警征象包括体重下降、夜间腹泻、里急后重、近期使用抗生素、便血、腹泻量较大(>250 ml/d)、结直肠肿瘤家族史以及体检有异常发现。
对有报警征象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
功能性腹泻的发病可能与肠道传输过快、结直肠内脏敏感性增加及精神心理异常(如应激、焦虑和抑郁)等有关。
1. 一般治疗病情解释,健康宣教。
2. 饮食调整建议避免进食麦麸、蔬菜和水果纤维等有导泻作用的食物,避免服用可能加重腹泻的药物。
3. 药物治疗阿片类药物是主要的药物,如洛哌丁胺疗效较好。
考来烯胺可结合胆汁酸,改善胆汁酸吸收不良。
某些精神类药物具有轻度引起便秘的作用,提示可能对功能性腹泻有效。
反复腹痛腹泻2年一例北京协和医院吴欢孙晓红患者,女,36岁,反复腹痛、腹泻2年。
2006年10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3~6次/日,糊状,时有黏液,无脓血。
症状与进食有关,多在餐后半小时内出现。
排便前左下腹痛,排便后缓解。
服用苯丁哌胺,大便减至1次/日,成形,停药后腹泻再现,并有餐后上腹饱胀、烧心。
近4个月腹痛加重,体重下降10 kg。
2007年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结肠镜示乙状结肠小息肉,直径5 mm,息肉被切除,病理检查为慢性炎症。
患病后患者情绪差,入睡困难,每晚睡眠4小时。
查体一般情况可,消瘦,锁骨上淋巴结不大。
左下腹可触及肠管,有轻触痛,未及明确包块,肠鸣音活跃。
诊断: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睡眠障碍血常规白细胞3.6×109/L,红细胞3.94 ×1012/L,血红蛋白105 g/L,血小板291×109/L。
尿常规正常。
便常规(+),便潜血(+),苏丹Ⅲ染色(-)。
给予患者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500 mg tid,2周,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大便2~3次/日,不成形。
加用匹维溴铵50 mg tid,艾司唑仑1 mg qn。
2周后自述进餐后上腹胀、烧心及左下腹痛减轻,腹泻好转,大便2~4次/日,成形便或糊便。
4周后随访腹泻加重,糊便,4~5次/日;烧心、上腹胀明显。
患者对疾病恐惧。
睡眠差,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来即有便意,伴排便不尽感。
进一步检查结果为,直肠肛门测压示最大静息压、最大缩榨压低于正常,最初感觉、持续便意感存在异常(较正常值低)。
24 h胃肠通过试验结果为排出50%,提示肠道通过加快。
饮水试验显示,阈值饮水量为200 ml(340~630 ml),饱足饮水量为500 ml (780~1140 ml),提示患者胃容受功能受损。
患者焦虑评分65分,抑郁评分73分(正常值<50分)。
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胃肠感觉、动力功能异常,且伴明显抑郁、焦虑。
加用劳拉西泮0.25 mg bid,帕罗西汀10 mg qd,1周后加至20 mg qd。
4周后症状基本消失,腹泻基本缓解,情绪、睡眠好转,体重增加2 kg。
点评这是一例典型的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例,我们可从中看出,功能性胃肠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精神心理因素对患者胃肠道症状和治疗效果均有影响。
对严重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可进行相应的检查,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异常,帮助其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
在诊治中,还要关注与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精神心理异常。
(方秀才)功能性肠病(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宋志强方秀才功能性肠病(FBD)是一种症状源于中、下消化道的功能性胃肠病,在罗马Ⅲ标准中被分为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和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4月9日D2版对IBS和功能性腹泻进行了解读,本版就功能性便秘与功能性腹胀进行解读。
还有一种FBD被称为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主要是指患者肠道症状达不到前面任何一个综合征诊断标准的FBD。
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表现为持续排便费力、排便次数少、排便不尽感、大便干硬等。
患者缺乏能够解释便秘症状的器质性病因,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便秘在西方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27%,以女性和非白种人常见。
我国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6%~20%,其中大部分为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1.必须包括下列2项或2项以上:(1)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2)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便或硬便;(3)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3)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或堵塞感;(4)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辅助(如用手指协助排便、盆底支持等);(5)每周排便少于3次。
2.不用泻剂时很少出现稀便。
3.不符合IBS的诊断标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病史和查体能为便秘患者的临床评估提供最有诊断价值的信息。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扬州)中强调,由于患者对便秘的理解差异很大,医生问诊时不要笼统询问“您是否有便秘?”,而应特别注意便秘症状的特点(便意、便次、排便费力及粪便性状等)、伴随症状、基础疾病、药物因素以及有无警报征象等,同时要注意患者的饮食结构、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等。
这正是对罗马Ⅲ-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最充分的理解。
肛门直肠指检简易、方便,对便秘患者进行常规肛门直肠指诊可获得排除肛门直肠器质性病变、了解肛门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功能的第一手资料。
大便常规和潜血试验应作为便秘患者的常规检查。
即使对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的患者,也要注意排除其他导致便秘的原因。
对年龄>40岁、伴有警报征象者应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结肠镜、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器质性疾病。
警报征象包括便血、大便潜血阳性、贫血、消瘦、腹部包块、明显腹痛、有结直肠息肉史以及结直肠肿瘤家族史。
对功能性便秘患者,应尽可能了解、确定患者的病理生理学亚型(慢传输、排便障碍),以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治疗。
罗马Ⅲ标准已明确将功能性便秘中的出口梗阻型归入功能性肛门直肠病,称之为功能性排便障碍,我们将在以后为大家解读。
可使用不透X线标志物法、核素法测定胃肠传输时间(主要是结肠传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