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简介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病症,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一般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

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普遍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峻阻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主若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病症,因病症特点而有不同命名。

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疼等其他功能性病症,且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需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方可确诊。

1.1 功能性烧心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

2. 无胃食管酸反流致使该病症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1.2 推测源自食管的功能性胸痛1. 胸骨后非烧灼样疼痛或不适。

2. 无胃食管酸反流致使该病症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1.3 功能性吞咽困难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固体和(或)液体食物通过食管有黏附、存留或通过异样的感觉。

2. 无胃食管酸反流致使该病症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1.4 癔球症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喉部持续或中断的无痛性团块或异物感。

2. 感觉出此刻两餐之间。

3. 没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痛。

4. 没有胃食管酸反流致使该病症的证据。

5.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1.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2.1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需包括1. 以下1条或多条:而且2. 没有能够说明上述病症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2.1.1 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需包括以下1条或2条:1. 进食正常食量后的显现餐后饱胀不适感,每周至少发生数次。

2. 早饱感,抑制了正常进食,每周至少发生数次。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支持诊断的标准:1. 上腹部胀气或餐后恶心或过度打嗝。

2. 可能同时存在上腹疼痛综合征。

2.1.2 上腹疼痛综合征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中等程度以上的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每周至少1次。

2. 中断性疼痛。

3. 不是全腹痛,不位于腹部其他部位或胸部。

4. 排便或排气后不能减缓。

5. 不符合胆囊或Oddi括约肌疾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支持诊断的标准:1. 疼痛可能为烧灼样但不包括胸骨后疼痛。

2. 疼痛通常由进食诱发或减缓,但也可能在禁食时发生。

3. 可能同时存在餐后不适综合征。

2.2 嗳气症2.2.1 吞气症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每周至少发生数次反复嗳气。

2. 能够客观地观看或检测到吞咽空气。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2.2.2 非特异性过度嗳气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每周至少发生数次反复嗳气。

2. 没有过度吞咽空气的证据。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2.3 恶心呕吐2.3.1 慢性特发性恶心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每周至少发生数次恶心。

2. 不常常伴有呕吐。

3. 胃镜检查无异样或不存在能够说明恶心的代谢性疾病。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2.3.2 功能性呕吐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呕吐平均每周发生1次或1次以上。

2. 不存在进食障碍、反刍或要紧精神疾病(依据DSM-IV)。

3. 不存在自行诱导或长期应用大麻素,且不存在能够说明反复呕吐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2.3.3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一样的呕吐病症反复急性发作,每次发作持续不超过1周。

2. 在前1年有3次或多次中断发作。

3. 在发作间期无恶心和呕吐。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支持诊断的标准:有偏头痛病史或家族史。

2.4 反刍综合征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持续或反复地将刚进食的食物反入口中,随后吐出或再咀嚼兼并咽。

2. 反刍前无干呕。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支持诊断的标准:1.反刍前一样无恶心。

2.当反入物质变成酸性时此进程停止。

3.反流物是能够识别的食物,而且无难闻的气味。

3. 功能性肠道疾病3.1 肠易激综合征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一个月至少有3天显现病症,归并以下2条或多条:1. 排便后病症减缓。

2.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 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畅而非疼痛。

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实验中,挑选可评估的患者时,疼痛和(或)不适显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

3.2 功能性腹胀必需包括以下2条:1. 3个月内每一个月至少有3天反复显现腹胀感或肉眼可见的腹部膨胀。

2. 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他功能性胃肠疾病。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3.3. 功能性便秘1. 必需知足以下2条或多条:a .排便费力(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b .排便为块状或硬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c .有排便不尽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d .有肛门直肠阻塞和(或)阻塞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e .需要用手操作(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撑排便)以增进排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f .排便少于每周3次。

2. 不用缓泻药几乎没有松散大便。

3. 诊断IBS的条件不充分。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3.4 功能性腹泻至少75%的时刻内大便为不伴有腹痛的松散(糊状)便或水样便。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3.5 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肠道病症不是由器质性疾病所致,且不符合前面概念的疾病诊断标准。

4.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持续性或近乎持续性腹痛。

2. 与生理行为(即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仅偶然相关。

3. 日常活动能力部份丧失。

4. 疼痛不是假装的。

5. 不符合可能说明疼痛的其他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检查首要的是要做胃镜、肠镜、钡餐等排除器质性病变。

医治功能性胃肠病关键是保养,用药为辅,针对病因纠正激发因素。

此病的预防:便秘型的病人要改变不良生活适应,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粗粮,早晨起床后要适量喝水,养成按时排便的适应,即便排不出大便也要按时蹲便,以形成条件反射;另外常常做腹部按摩操、多运动、维持乐观情绪等都可改善病情。

关于功能性胃肠病,除西医的常规医治外,中医中药在医治功能性胃肠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经常使用四大方式如下: 1.疏肝理气法适应证:肝脾不和证。

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腹痛后就想大便,便后疼痛一时减轻。

苔多薄白,脉弦。

辨识要点:功能性胃肠病病症+体质壮实或为女性伴有情志病症。

治法:抑肝扶脾方药:以痛泻药方为主炒白术30g、白芍20g、陈皮10g、防风8g、木香8g、当归12g、元胡10g、川楝子10g、百合15g、钩藤25g、合欢花12g、生龙牡各 20g、甘草6g。

2.辛开苦降法适应证:湿浊(热)痞阻证。

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或有烧灼样痛,泛酸喧闹,厌食嗳气,有腹胀腹泻,口干口苦或口中粘腻,舌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病症+胃脘痞满+苔腻。

处方:半夏泻心汤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陈皮6g、厚朴10g、枳壳10g、甘草3g、木香10g。

3.消食导滞法适应证:饮食积滞证。

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嗳腐厌食,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呕吐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病症+嗳腐厌食+苔垢腻。

处方:枳实消痞丸或保和丸半夏10g、陈皮10g、枳实10g、木香6g、槟榔10g、神曲15g、焦山楂15g、茯苓10g、莱菔子15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鸡内金10g、甘草3g。

4.健脾和胃法适应证:脾胃虚弱证。

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食欲不振,神疲惫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病症+体质虚弱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陈皮6g、半夏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炒谷芽20g、炒麦芽20g、鸡内金10g。

想了解更多关于功能性胃肠病的医学常识请点击链接:功能性胃肠病医治流程原文地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