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二章)读书笔记(共5篇)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二章)读书笔记(共5篇)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二章)读书笔记(共5篇)第一篇:《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二章)读书笔记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天性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取决于无意识的需求和欲望;而行为主义者由于不研究人头脑内部的事件,因而认为人是否具有理性无关紧要,在他们看来,只要对环境中各种刺激进行精心的安排,引出有机体的反应并加以及时的强化,就可以控制和塑造人的行为。

(29)2、皮亚杰认为,人总是积极地、理性地试图学习。

他把儿童看作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会主动地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

(29)3、他认为“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识的历史、它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赖的概念与运算的心理起源,去解释认识尤其是科学认识的一门学科”(Piaget,1970)。

也就是说,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它要解决人(群体和个体)的智慧是通过何种机制,经历怎样的过程,怎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这类问题。

总之,发生认识论研究的主题是,认识是如何发生或起源的,以及认识是如何逐渐发展的。

(29)4、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被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

他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

(30)5、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呢?其理由是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事物如何运作的好奇心,即人具有一种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

(30)6、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当个体面临环境中新的刺激,总是先试图去同化,如同化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原有图式无法同化新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的图式甚至重建新图式,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31)7、个体后天建构的图式最初源于动作,这种主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构成了皮亚杰理论的核心。

具体地说,主体主动地组织图式去同化环境中新的信息,如同化成功,图式得到丰富;如同化失败,则原有图式得到改造或建构新的图式。

随着同化和顺应的进行,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31-32)8、在皮亚杰看来,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类: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32)9、教育的关键在于,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提出恰当、不超出儿童的同化能力,又能促进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中问题”。

(32)10、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32)1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主要特征是: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筑感知动作图式。

(33)12、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获得两大成就: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及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34)13、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逐渐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

(34)14、在前概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儿童已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但儿童运用的概念与成人运用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

(34)15、在直觉思维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他们的思维直接受到知觉到的事物表面显著特征的影响。

(35)16、处于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的儿童的逻辑推理是具体的,不是形式的。

他们只能对具体事物、具体情境进行思考,如果在纯粹语言叙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儿童就会感到困难。

(37)17、处于形式运算(11、12岁以上)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从可能性开始,然后进展到现实;当面临问题时,他们会细致考察问题情境,并试图确定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再来系统地检验哪一种方法才是现实的。

(39)18、在维果斯基看来,由于儿童自出生以来就处在其周围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中,他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文字符号的学习,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的过程中,他以其所掌握的心理工具为中介,他的高级心理机能逐步从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在整个认知发展过程中,对高级心理机能而言,主要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42)19、儿童的心理机能发展的原因何在?维果斯基强调以下三点:其一,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以及社会规律制约的结果。

其二,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了能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的工具——语言、符号——的结果。

其三,高级心理机能本身不断内化的结果。

(43)20、语言与发展:语言是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维果斯基认为,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语言是儿童用以认识与理解世界的一种中介工具,也即一种思维工具。

语言在发展中还有一种功能,即使得儿童能与他人进行交往,从而开始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或观念交换。

“活动”这一概念也是维果斯基理论的一个重要因素。

儿童在“做”中学,即通过与更有能力的人一起进行有意义活动来学习。

活动提供了使对话可能发生的情境。

语言在发展中还有第三个作用,即为人们提供了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与调控的工具。

个人言语是引导个体思维与行为的自我谈话。

个人言语,最初是大声咕哝出来的,然后逐渐被内化,进而成为复杂认知技能的基础,这些技能包括保持注意、记忆新信息和问题解决。

(44-45)21、学习与发展:维果斯基认为,至少应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根据这两个发展水平的界说,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其意指认知发展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这两者之间的距离。

(47)22、教学与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和教学相互影响,甚至教学要先于发展。

教学支架就是然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在操作上,教学支架应该考虑学生的需要:当学生需要更多的帮助时,教师就进一步提供“支架”;当学生需要较少的帮助时,教师就撤销“支架”,以便学生能独自完成任务。

(48)第二篇:《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一章)读书笔记第一章主要讲什么是专家型教师和优秀学生?以及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培养专家型教师和优秀学生。

光看目录就吸引了我。

因为我想成为专家型教师,我也想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

所以虽然刚开始看有些难度,但我坚持下去了;而且发现静下心来看后竟然收获不少:一、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必须掌握内容知识,即有关所授学科内容的知识。

可以通过以内容为基础的课程和学校外的经验来提高你的内容知识水平。

(比如我的内容知识来自我学过的英语课程,还有在校外运用英语、阅读和讨论有关英语问题的经验。

从现在起我得多阅读英语资料或是有关于英语教学的书籍。

因为我缺少这方面的知识。

)二、“反省式教学实践”对成为专家型教师具有重要性。

重视反省式教学实践,不断地从经验中学习。

专家型教师会对具体情形进行反省思考并加以利用。

这跟我们时常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是一样的,但是专家型教师更善于在反思过后想出好的解决方法,从而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今后在反思过后,应该积极地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怨天尤人)三、熟练掌握技能使其达到自动化对成为专家型教师具有重要性。

熟练掌握技能(即技能自动化)就可以用同样或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比新手更多的事情,这样,专家型教师就可以凭借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经验的优势,不费什么力气便可以表现得很出色,而新手(教师)则要花费巨大的努力来完成工作。

(必须努力学习所教的英语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和讲授英语的特定教学方法,且使其达到自动化)四、懂得如何有效地与他人一起工作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部分,这一点和有关教学的知识同样重要。

因为与其他教师和上级领导友好往来相处,可以期待在今后得到回报。

这些回报包括同事的忠诚依赖、许诺,在需要时提供帮助。

这种实践性的能力或者称之为智慧是教学技能的重要部分。

(不要“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或者是排挤同事,怕他们超过自己,这种做法都是不利于进步的,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绊脚石)第三篇:读《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有感读《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有感盐城市北龙港初中陶建春假期中,匆匆拜读了吴庆麟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

吴教授以其精深的专业知识、典型生动的教学案例、轻松活泼的文字,为我们解读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使我对教学心理学的内涵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枯燥乏味的假期生活因而增添了一抹绚丽的亮色。

吴教授从我国心理学发展观念百花齐放但又缺乏整合的现状,结合教育实践编撰了该专著,意在切实解决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21世纪初我国教育心理学的改革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该专著分为绪论和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三个部分,条理清晰、思维严密。

绪论部分又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等章节。

第一部分:学生心理,包括认知发展、社会和情感发展、智力与创造力、特殊学生等章节;第二部分:学习心理,涵盖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学习的认知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复杂的认知过程等章节;第三部分:教学心理,包括制定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动机、有效课堂教学、学习结果的测评等章节。

皇皇巨著得以面世,不仅包含了吴教授的智慧和心血,也凝聚着教育心理学教研组工作者的汗水。

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由吴庆麟教授总负责。

初稿分别由胡谊(第一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刘明波和张振新(第二章、第四章)、陈云儿和胡谊(第三章、第八章)、谢立波(第五章)、杜伟宇(第六章)、张振新(第七章第一、二、三节)、郝宁和余建华(第九章、第十章)、李同吉和胡谊(第七章第四节、第十二章)、袁薇薇(第十三章)等撰写;后经吴庆麟、钱文、汪航等审阅并修改;最后由吴庆麟、胡谊定稿。

本教材的试教,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第二专业(2001级学员)和网络学院“教育学”专业(2002级学员)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完成。

本教材一个显著亮点就是在每部分教育心理学知识专业讲解之后,都编排了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总结、重要概念、参考文献等内容。

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由浅入深、由理性学习到经验总结的系统的阐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便于学者自学和研究,是教育心理学专著中的典范。

例如在《绪论》第一章节“教师与教育心理学”中,就在“引言”、“教学设疑”(第一节: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二节: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第三节: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等)专业讲解之后,设计了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总结、重要概念、参考文献等环节。

“绪论”中引言部分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如果你是师范生,你认为今后择业,特别是应聘中小学教师时,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如果你是物理系学生,与数学系学生相比,教授中学物理是否具有明显优势?如果你已经是教师,是否感觉自己从事这一职业很艰苦?如果你是小有成就的青年教师,可否总结几条成功的经验?这些都是教师教育过程中师范生和教师面临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