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笔记

四、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第二章认知发展和教育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一、感觉:1、含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分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机体觉(恶心,呕吐,饥饿)、平衡觉、运动觉。

3、感受性和感受阈限:a、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b、感受性和感受阈限反比关系。

c、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的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微弱刺激的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4、感觉的相互作用:正后像:看灯泡,闭眼看到黑暗中的灯泡。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负后像:看绿色后看白色,有红色出现。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盲人听觉敏锐)、联觉: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

(1)选择性:彩色图片更吸引人,霓虹灯广告等。

(2)理解性:专业人员看的懂设计图。

(3)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豹。

(4)恒常性:颜色、亮度、形状、大小恒常性。

一个人走远我们不会觉得她变小。

三、感知觉规律的应用:1、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注意的能力(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激发学习动机、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3、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规律,使学生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快乐学习。

五、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①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②运用知觉的组。

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③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④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六、观察1、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3、观察力的培养:五、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的遗忘。

第三节表象与想象一、表象概述1、含义: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二、想象概述1、含义: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2、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3、功能:预见、补充、替代、调节功能。

4、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三、再造想象1、含义: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产生的条件: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识要准确、鲜明、生动;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四、创造想象1、含义;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产生的条件:①强烈的创造愿望;②丰富的表象储备;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④原型启发;⑤积极的思维活动;⑥灵感的作用。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对问题解决其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五、学生想象力的培养①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大门;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二、思维1、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3、品质:(1)广阔性和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

4、过程: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对比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5、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6、概念形成的标志: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抽象化、类化、辨别三个阶段)7、科学概念的掌握:(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三、创造性及其培养含义:是发散的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1、创造性思维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2、创造性评定原则:一致性、多样性、适用性。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4、创造性的培养: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提供学生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学生害怕答错问题的心理、鼓励独立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榜样;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自我设计、直觉思维、头脑风暴等训练。

5、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措施:①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的能力;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④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四、问题解决1、含义: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2、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3、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4、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

5、影响因素:问题情境、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定势(重复先前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与功能固着(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

(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③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⑤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第五节注意一、注意概述1、含义: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集中和指向,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之一。

2、特点:集中性和指向性。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特点:①情绪和情感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成分不断增加;②情感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③高级情感逐渐发展(高级情感一般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三、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特点:①情绪和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②反抗情绪与叛逆心理;③对异性的情感,产生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

四、学生情感和情绪的培养:①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是学生将各学科的学习和积极的情感结合起来;②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③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④利用丰富情感的艺术作品,使学生获得间接的情感体验;⑤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障碍。

五、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多角度多侧面;④教会学生情绪的调节方法;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不断鼓励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养成乐观的心理品质。

六、压力状态下下身体的反应:1、警觉反应阶段:肾上腺素分泌增加;2、搏斗阶段:产生大量调节身体的激素;3、衰竭阶段:精力耗尽,适应能力丧失。

七、自我防御机制1、含义: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2、内容:压抑(潜意识遗忘)、否认、退行、幻想、置换(迁怒)、代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文饰(酸葡萄心理、甜柠檬效应)、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升华。

第二节意志一、意志概述1、含义: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支配的行为一般称为意志行为。

2、特征:①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②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为能按设定好的目标去改造世界;③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为最重要特征;④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二、意志行动的过程(一)准备阶段1、动机斗争:双趋冲突(喜欢的二选一);多重趋避冲突(大学生毕业择业);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有好恶的矛盾心理);双避冲突(讨厌的二选一)。

2、确定目标3、选择行动的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二)执行决定阶段三、意志品质及其培养1、自觉性:意志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相反品质:盲从。

2、果断性:善于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合理采取决定并执行。

相反品质:优柔寡断。

3、自制性:善于控制情绪,约束自己言行。

相反品质:任性和怯弱。

4、坚韧性:坚持决定、百折不饶地克服重重困难。

相反品质:动摇性。

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①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③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④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⑤组织实践活动,创设克服困难的情景,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⑥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第四章人格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一、需要概述1、含义: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前四者是缺失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三者是成长需要)。

二、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学的启发:①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②学生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③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爱,要创造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重视师生交互作用,让学生得到友情;④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的动机,给予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⑤培养学生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三、动机1、含义: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2、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四、兴趣概述1、含义: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一个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分类:根据兴趣的目的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还可以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五、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课堂注意灵活多样,内容的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中学课堂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思考。

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

第二节能力一、能力概述1、含义: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的。

2、分类:(1)活动范围大小分: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抽象能力是核心)和特殊能力(音乐能力)(2)创造性程度高低分:模仿能力和再造能力、创造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