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姓名:复习课预学案使用时间:2018年11月21日编辑:黄林琳【复习目标】1.理解并准确掌握诗歌的意象。
2.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呈现的意境。
3.由境寻情,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复习内容】古代诗歌鉴赏第一章整体把握诗歌——读懂意象,描绘意境,把握情感。
【重点难点】读懂并掌握诗歌意象,用精准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意境,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
【考情分析】1.考纲要求:理解性默写常见名句名篇;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表达技巧;能够鉴赏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试题型:名句默写及诗歌鉴赏3.分值:1-11分【课前预习案】* 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1. 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卢纶《送李端》2.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古典诗歌意境有: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3.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
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例1】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意象:小楼深巷氛围: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意象:春雨杏花氛围: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意境: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叹。
【例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意象: 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氛围: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意象:秋风、玉关氛围: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
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
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亲人的思念。
【课上复习案】一、预习检查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氛围:意境:二、学法归纳(一)高考考查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起到了什么样的的效果?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二)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绘景)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
(析景)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
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华美壮丽、清新自然等。
3.把握意象具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规范格式:该诗抓住(采用)……(意象列举)等意象,给我们描绘了……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从而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知识应用1.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2.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3.(2016年全国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四、达标检测1.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唐•贯休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②鸂鶒(xi chì):一种象鸳鸯的水鸟。
③柘(zhè):一种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通过描写山翁的神态、动作、心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
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首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回答问题。
蟾宫曲·梦中作元代﹒郑光祖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
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
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
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1)下列对这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梦本身就有惝恍迷离的意味,更何况是“幽梦”;并且在“幽梦”后着一“微茫”前边还有“半窗”作为限制。
这样先声夺人,绘出了朦胧、悱恻的氛围。
B.“风入”三句,梦醒后现实世界一片凄清;“罗帷”“疏棂”“纱窗”等是对“幽梦”的反衬,含有独处独宿的孤单情味。
C.“梨花淡妆”“兰麝余香”,有色有香;“缥缈”“依稀”,写妆而淡,香有余,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想象和回忆。
D.末尾三句,三处“思量”,经历了一个“一无一有”的曲折,通过这欲罢不能的一笔,更写出了作者的一往情深与愁绵恨长。
E.这支散曲为梦中所作,作者以婉丽的笔墨,借幽梦写情愫,欲处处掩抑心灵的伤口,但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月照纱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