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强化训练二十八散文阅读——词句理解(时间: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音乐赵丽宏①深夜。
无月,无风。
带木栅栏的小窗外,合欢树高大的树冠犹如张开着巨臂的人影,纹丝不动,贴在墨一般深蓝的天幕上。
一颗暗淡的星星孤独地挂在树梢上,像凝固在黑色人影上的一粒冰珠,冷峻而肃穆。
②静。
静得使人想到死亡。
思绪的河流也因之枯涸,没有涟漪,没有飞溅的水花,没有鱼儿轻盈的穿梭……只有自己沉闷的呼吸,沉闷得像岩石,像龟裂的土地,像无法推动的铁门。
难熬的寂静。
③这时,突然有一种极轻微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仿佛有一个小提琴手将弓轻轻地落到E 弦上,又轻轻地拉了一下。
这过程是那么短促,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其中的韵律,声音已经在夜空里消失。
世界复又静寂。
在我的小草屋里,这响动却留下了回声,一遍又一遍,委婉沉着地回荡着,回荡成一段优美的旋律,优美中蕴含着淡淡的忧伤,也流淌着梦幻一般的欣喜。
眼前恍惚有形象出现——一个黑衣少女,伫立在月光下拉一把金黄色的小提琴,曲子是即兴的,纤手操持着轻巧的弓,在四根银弦上自由自在地跳跃滑行,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先是绕着少女打转,少女黑色的长裙在旋风中翩然起舞,旋风缓缓移动,所达之处,一片星光闪烁。
④渐渐地,我也在这旋风的笼罩之中了。
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辉煌的音乐厅,无数熟悉的旋律在我耳畔光芒四射地响起来。
钢琴沉静地弹着巴赫,长笛优雅地吹着莫扎特,交响乐队大气磅礴地合奏着贝多芬……也有洞箫和琵琶,娓娓叙说着古老的中国故事……⑤终于,一切都消失了,万籁俱寂,只剩下我坐在木窗下发呆。
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一层亮晶晶的银边。
月亮已经悄悄升起……⑥以上的经验,距今已有二十多年,那时我孤身一人住在荒僻乡野的一间小草屋里,度过了无数寂静的长夜。
静夜中突然出现的那种声音,其实是附近的人家在开门,破旧的木门被拉动时,门臼常常发出尖厉的摩擦声,从远处听起来,这尖厉的声音便显得悠扬而奇妙,使我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门臼的转动和美妙的音乐,两者毫不相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似乎很荒唐,然而却又是那么自然。
⑦我曾经请一位作曲家对音乐下一个定义,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什么是真正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爱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和呼唤。
”他的回答使我沉思了很久。
这回答当然不错,可是用这样的定义来解释其他艺术,譬如绘画和舞蹈,似乎也未尝不可。
但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
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在冥冥之中回响,它们抚摸、叩动、撞击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浮躁的心灵恢复宁静,使干涸的心田变得湿润,也可以让平静的心灵掀起奇妙的波澜。
音乐对听者毫无要求,它们只是在空间鸣响,而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音乐是自由的,又是无所不在的。
有什么记忆能比对音乐的记忆更为深刻,更为顽强,更为恒久呢?⑧我想起了最近欣赏的一场交响音乐会。
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一位个子矮小、性格文静的中年人,当他站到庞大的乐队前面,不慌不忙地举起指挥棒时,就像一个骄傲而威严的大将军面对着他的千军万马……⑨乐队演奏的是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
小小指挥棒挑出了惊天动地的声音。
然而我的眼前既未走来朝圣的信徒,也没有舞出妩媚妖娆的仙姑,那位在盛宴上放歌豪饮的英雄更是无影无踪。
我似乎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常常走的一道高耸的江堤上。
灰色的浓云低低地压在我的头顶,眼前是浩瀚无际的长江入海口,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巨大的浪头互相推挤着,成群结队向我扑来。
巨浪一个接一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飘扬到空中,飞溅到我的身上。
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润了,清凉了,郁积在心底的忧愁和烦闷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化成了白色的鸥鸟,振抖着翅膀翔舞在水天之间。
浓重的铅云开裂了,露出了隙缝,一道阳光从隙缝中射进来,射在起伏的水面,波浪又把阳光反映到空中。
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回忆和音乐有关的经历,思考音乐独特的价值,描写和议论结合,想象与联想并用,诗意地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B.住在荒僻乡野的作者听见了附近人家的开门声,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进而产生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美好幻想,这也算是美丽的错误。
C.第③段“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运用通感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音乐的灵动和飘逸之美。
D.听歌剧《唐豪赛》序曲时,作者产生了和音乐本身毫不相关的联想,由此可见音乐表达的感情具有复杂性,生活经验不同,感受就不同。
E.文章从二十年前的感受写起,最后又联想起二十年前漫步的江堤,前后呼应,由虚到实,表现出音乐给人的强烈而深刻的震撼。
答案: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写作手法、思想感情、布局谋篇等内容。
理解写作手法,要把握语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等;概括思想感情,要把握文章描写的具体内容等。
A项,还有“抒情”。
B项,“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不妥,从原文可知作者知道这是开门声。
E 项,“由虚到实”不当,二者有虚有实。
2.文章开头两段有关深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答案:①写出了作者所处环境的荒僻,营造出寂静沉闷的环境氛围,突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苦闷;②为后文出现的细微声音及关于音乐的联想作铺垫,前后对比,表现了音乐的美好和对人心灵的抚慰。
解析:回答本题,主要应考虑散文中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开头运用环境描写,可以渲染和烘托气氛,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还可以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产生愉悦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具体回答时应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文中看,作者认为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是什么?答:答案:①音乐能通过无形的音符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和体验;②音乐能通过声响撞击人的灵魂,抚慰人的心灵;③音乐无所不在,听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自由的想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与筛选信息的能力。
首先应找到答题区间,即文章的第⑦段,“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然后分层筛选概括即可。
(2)(考点题)文中第⑤段写道:“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一层亮晶晶的银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答:答案:①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描绘了月亮升起后合欢树的美丽画面,更具意境美。
②呼应开头,并借景象的变化,表现作者在想象音乐后,由孤寂苦闷变得宁静平和的心理状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及其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进入文本,采用瞻前顾后法。
具体回答时首先应明确技法,然后结合文本阐释意义及作用。
4.作者为什么会写到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答案:(示例一)举例证明音乐的独特性,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中的“我”在听《唐豪赛》序曲时,眼前并没有出现作品本身想要表现的信徒、仙姑、英雄等形象,而是联想起自己二十年前常走的一道江堤,形象地表现出自己从压抑低沉走向轻松愉悦的情感变化过程。
既表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的复杂性,也强调听众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进入自己所向往的境界。
(示例二)通过听《唐豪赛》序曲产生的联想,形象地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音乐仿佛将作者带回二十年前曾走过的江堤,音乐的节奏和波浪的起伏融合,生动地表现出音乐从压抑低沉走向轻松愉悦,最后一片光明的恢宏境界。
音乐唤醒了人沉睡的经验,抚慰了人忧伤的心灵,具有神奇的魅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
首先应做到观点合理、明确,并且能结合文章合理阐释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野草丽尼①在间壁的牛房中的母牛真安静,惯常在后山吼着的松风,也停止了它的呼吸,狗也没有叫吠。
整个的村庄,甚至整个的平原,该是全都睡熟了吧?②女孩子感觉这夜晚是过于寂寞的;而生活,也同样安静而且寂寞。
她才刚刚十六岁,母亲在一年前已经死去了。
只有父亲,而他,却每个晚上把她留在这祖遗的房屋里,自己则到镇上去,一直到午夜以后才醉醺醺地歪歪倒倒跑回来。
③荒唐的父亲啊!——女孩子叹息着,感觉寂寞和恐怖。
她抖了一抖,拿起火油灯来,走到了间壁牛房里去,好像在这阴惨而寂寞的屋子里,唯有那匹母牛才是一个可靠的伴侣似的。
母牛已经衰老了呢。
它安静地躺在那里,虽然明知道有人来到它的身旁,但是,却没有动一动的意思。
它的头伏在地面上,眼睛好像已经阖上,而骨瘦的身体,在那安静的躺卧姿态里,似乎显得更为支离了。
年轻的女主人把灯照到它的眼前,端详了一下它的呆滞的眼睛,于是,抚抚它那带着白花的头额,忍不住地有着想要哭泣的抽搐了。
④“母亲……”她模糊地嗫嚅着,一滴眼泪不自主地流下了她的面颊。
她记起来,那母牛是母亲坚持着要买来的。
她自己,那时还不过十岁。
她也爱这只母牛,它是驯良的,在那时,它还年轻,有些害羞,怕人摸它的脸面和鼻子,同时,却又非常淘气,爱故意扬起头去,让幼小的女主人的手不能顺利地摸到它的犄角。
她把它叫作“傻子”叫作“蠢货”,而它,则把尾巴一撅,趁着她还不曾把缰绳系到那脱了皮的柏树上面,就如飞地跑开了。
⑤然而,记忆却不能永远这么明朗。
一层黑的阴影罩上来了。
从那时以后,她就被送到城里去,在一处有如修道院的学校里被禁锢起来了。
老处女们的眼睛是严厉的,言语是急促而愠怒的。
人们不再教她唱着山歌,却教她唱着敬神的歌曲。
到这时候,临到别人来叫她“傻子”,叫她“蠢货”了。
⑥“傻子,敏子,你十二岁了,你可晓得?年纪不小!”可是,到明年,别人又来提醒她道:“蠢货,敏子,你十三岁了,还不会作祷告?上帝要罚你的!”⑦她轻轻地咽了一口气,从牛房里,照样端着火油灯,再回到堂屋里来。
她有一些幻想,她想着在那遥远的天上,生活应当是快乐的;她想到她的母亲,那个慈祥的妇人,只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就死掉了的。
⑧在村头,忽然传来几声断续的狗吠。
她抬起头来,静听着,也许是父亲回来了吧?然而,狗吠声立刻又停止下来,整个村子,一时又重归静寂。
⑨“是赶夜路的人从村头经过呢。
”她又低下头来,继续着她的思想。
她有一些秘密,但是,她不知道向什么人去诉说。
在乡村里,她感觉着她该疏远每一个年长的人,而对于少年人们,她更感觉着一种不自主的羞怯。
她孤独着,她不会对人说话,而别人,也同样地用着歧视的眼睛看她,要不然,就是给她嘲笑:“啊,敏姑,乡下住不惯啊!”或者:“敏姑,到底是城里人啦!城里人比乡下人好啊,多斯文!”她感觉羞惭,感觉到嫌憎和恨恶,然而有时也感觉到一些自满,可是,有什么可以自满的呢?⑩她有着许多的秘密,她感觉无论怎样也要向一个人倾吐出来。
她从那积满灰尘的笔盂里拿出一根细的铅笔来,在一本抄本上轻轻地写下了两个字:⑪“妈妈——”⑫而在灯焰里面,妈妈的慈爱的脸面就好像出现了来:仍然是那样含着微笑,眼睛和嘴唇仍然是显示着坚决和良善,头发上面仍然是包着那块印着蓝色条纹的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