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战题材的电影书籍中探讨人性
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战争最终都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的。
当人们从战争的切肤之痛中渐渐摆脱出来时,发现战争的残酷并不是人头落地、鲜血横流,而是一种对心灵的摧残和对人性的绞杀!当你观看关于战争的电影,或当你阅读关于战争的书籍时,你能从那一幕幕的镜头里,体会到导演对战争的厌恶,从那一段段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的批判。
我将从我观看过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和书籍中,总结出我的感受,揭露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伤害,以及对人性的探讨。
《辛德勒名单》
这无疑是一部空前的巨作,作品完美的无懈可击。
人性的罪恶与人性的光辉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电影讲诉的是以二战为背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暴行,这是人类历史最黑暗的一段,也是人类文明最耻辱的一页。
影片的名字就已表明那份名单的重要性,那份由辛德勒倾尽所有列出的1100余人的名字的名单,正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
电影中,辛德勒的会计史登这样评价道: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名单的周围是一片美丽的海湾。
辛德勒,你无法评判他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你也无法定论他的功绩是不是他内心的表达。
他有人性光辉的一面,他也有人性的贪婪。
他在影片中说:战争永远把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引出来。
而战争带给他的却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
在电影的结尾,辛德勒哭得像个犯错的小孩似的,那伟岸的身躯蜷缩成了一团。
这是电影中唯一一次见他流泪,那坚毅的脸上流下两行男人的泪水,显得更加的动情。
一个人当他在罪恶和战争面前,在不可避免的厄运面前,在悲剧结局面前,有力量战胜自己的弱点,获得勇气,克服恐惧,他就成为真正的人,辛德勒无疑是真正的人。
阿蒙,纳粹军的典型代表,冷血、无情,肆意践踏人的生命与尊严;贪婪、纵欲,引来无数人的仇恨与愤怒;嫉妒、多疑,将人性的丑陋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从另一方面看,他同样是个受害者,一个人性受到极度扭曲的纳粹战争机器。
这种矛盾充分体现于阿蒙在对待犹太姑娘海伦的态度上:出于并未完全泯灭的人性中对爱情的渴望,阿蒙不可自拔地爱上了海伦;但理智又时时提醒他不能对一个犹太人动感情,于是他可以对海伦温情流露,但转瞬之间又对她施以暴虐,这正是他病态扭曲的人格和内心痛苦的表现和发泄。
犹太人,被屠杀的对象,战争的受害者。
他们不知道下一刻等待他们的是什么,眼神里只有恐惧与绝望,那种对未来充满未知的绝望的恐惧。
《钢琴家》
这部电影描写了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瓦瑞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
事。
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躲避那些野兽的搜捕,依然在波兰的犹太人居住区住着,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保护下,他终于挨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他与德国军官的偶遇象征着《钢琴师》试图在没有人性的年代里寻找人性的光芒。
德国军官显然被瓦瑞的钢琴声所打动,音乐的力量唤起了人性的苏醒。
最终肖邦战胜了希特勒。
钢琴师与德国军官的地位对比在瞬间产生了变化。
德国军官放了瓦瑞,甚至带给他食物与衣服。
影片结尾,在德国军官的协助下,瓦瑞坚持到了战争结束。
这个纳粹军官虽然只出现了几次,但他对整部影片所起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这个人物本身。
从这个角度上看,影片《钢琴师》已超越了个人幸存的思考,上升到对人类生存的一种憧憬。
也许我们可以进一步接近导演波兰斯基的真实意图,那个德国军官的大发慈悲绝不仅仅是因为瓦瑞的曼妙琴声打动了他,也许更多的是触景生情。
那时德军正在欧洲各条战线上节节败退,当毁灭的命运不可避免时,这个德国军官终于有机会体认这个像只蟑螂一样生活在废墟中的音乐家的心境了。
与其说他在同情钢琴家,不如说他在同情自己。
只不过音乐在此时以一种接近宿命的神秘将两人的心绪勾连在一起。
临走时他对瓦瑞说:“不要感谢我,要感谢就感谢上帝吧。
”此时我们可以再设想一下,如果瓦瑞不是人所景仰的艺术家,这些曾经救助过他的犹太警察和纳粹军官是否还会唤起已经泯灭了的人性良知?
《被遗忘的士兵》
这本书语言描写的很平淡,但内容总能让人振奋不已,不忍卒读。
我在读的时候,觉得自己就是萨杰的一个战友,面对俄罗斯零下40度的严寒,感受着别尔格罗德苏军让人崩溃的炮击,在恐惧中,面对着数量庞大的苏联坦克和士兵,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然后是没完没了的撤退,每天食不果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也麻木起来,在美迈尔那个死亡之地身心俱碎,哭泣也会让人释然,但人们早已哭干了自己所有的泪水,剩下的只是麻木地面对死亡,或许只有死亡才能把人们从不幸与痛苦中拯救出来。
最后他回家了,难道经历的战争只是一个噩梦。
反差的强烈让人无比痛苦,无数的人在自己的双眼中痛苦死去了,留下的只是让人心碎的记忆。
我记得作者在无法改变那些快要死去的人的命运时,总是在说,“人总是要死的”。
当人面临战争带来的种种伤害时,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
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个故事,而对萨杰来说却是他生命的全部。
在战场上从他的角度出发,他亲眼目睹了苏军的暴虐,也许他更认为他参与的战争是必须的,也许这更激发了他对苏军的敌意吧?不管怎么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他没有意识到侵略战争黑暗的一面,认为他的付出和所得不成正比,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书中处处流露出被遗忘的困惑和愤懑。
从普通人的角
度来看,作为战争经历者的他是可悲的,他只是卷入世纪战争中亿万人中的一员,在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意义是什么的情况下奔赴战场,他也渴望平静的生活,热烈的爱情,可是士兵的身份让他无能为力。
甚至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他都不敢直接回家,他对自己真正的祖国(法国)没有感情,也完全没意识到肆意践踏别人的家园是可鄙的。
战争带给人的伤痛总是难以愈合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战士战后会有酗酒的恶习。
这群回国军人有的发现家园毁于战争,更多人则发现自己的“家”竟然如此陌生,而自己更是变成了房里的陌生人。
有些人的父母死于德国空军的大轰炸;有的因多年分离而与妻子有了深深的隔阂;有的发现孩子已经长大,却不认识自己这位父亲;有的拖着残疾的肢体回到家中,却看到妻子脸上难以掩饰的惊恐表情。
他们根本无法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经历,也无法从那种可怕的经历中脱身。
即使回到祖国,他们也是噩梦不断厂,直被恐惧缠绕,最终只能用酒精来让自己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