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河南省情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强省。

具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产业开发组合条件好,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地位重要,处于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重要枢纽作用。

此外,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独特,在全国和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原地区是我国粮食、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集中供应区域,又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经济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把这个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区,作为整体来布局和谋划,对于实现该区域内及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加快该区域发展,对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的意义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要素聚集程度最高而工业化水平又较低的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类地区农业要素被吸纳的程度和工业化的进展程度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该地区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这一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其次是中国农民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也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地区;第三是城镇化水平低;第四是中国工业化由东向西推进过程的支点,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

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将为整个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区域支撑。

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根据河南的省情特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问题还是“三化”协调发展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东向西转移和中部崛起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尤其是作为第一粮食产量大省和第一人口及农民大省的河南,既要承担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又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土地就成了工业化发展的硬约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构建中原经济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加快这个地区“三化”进程,促使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加快中部崛起提供支撑;还可以连通周围其他重要区域发展板块,使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格局更加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保护、开发、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发挥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支撑力和带动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

三、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切入点构建中原经济区,首先要确定好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以保障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立足城乡统筹,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这样的定位,有利于上升为国家战略。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把握好切入点。

具体应在以下4个方面狠下工夫:第一,要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

一是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省辖市为中心,形成辐射能力强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是大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将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20万人以上的城市。

三是大力培育特色中心镇,区分不同情况,把一些重点镇建设成为城市组团、小城市和新型农村服务社区等。

第二,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对省辖市,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对县级城市中一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应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提高城镇化水平;一部分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发展较慢的县城和小城镇,应让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农民进入城镇,扩大城市人口规模。

第三,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可以在大中城市积极探索实施多种灵活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形式,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对县城和小城镇户口,可以放开限制,打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通道,特别是在居住证制度上可以大胆尝试。

第四,要体现中原城镇化的特色。

要充分利用中原区域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镇化中突出中原城市的特色,充分展现中原城市的风格,避免千城一面,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努力为构建中原经济区提供理论支撑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大战略、大思路,事关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社科理论界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抓住当前宝贵机遇,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为构建中原经济区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一,提升认识。

我省地处全国经济格局中的战略腹地,实现沿海经济带向内陆纵深不断拓展、产业转移由东到西梯度推进,河南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现在,我省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中原经济区的提出,既是客观存在,又有现实基础,既体现历史传承,又承载未来发展。

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更好地发挥影响、带动和示范作用,有利于形成辐射效应、集聚效应,壮大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加速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历史进程。

第二,深化研究。

中原经济区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深化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

要研究概念内涵,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原经济区的基本思路、内涵外延、区域特性;要研究战略定位,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作用、功能,使中原经济区体现河南特色、体现资源禀赋;要研究目标任务,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要研究战略重点,正确认识和把握重点产业布局,科学安排经济发展的空间配置;要加强政策法规研究,在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政策功能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需要国家进一步扶持的政策建议。

第三,统筹协调。

要把中原经济区研究作为当前社科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任务,深化理论研究,发挥“智库”作用,努力为构建中原经济区献计献策。

要搞好课题规划,明确研究重点,精心安排部署,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课题。

要加强多学科协作配合,调动高校、党校、实际工作研究部门、社科学术团体、社科研究机构等五路大军共同参与研究,努力形成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适时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来我省进行考察调研,指导完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举措,促成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五、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1、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

在新的时期,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中部地区已经不能简单地走东部地区发展之路,必须探索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完成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使命。

卢展工说: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中央很关注,我们一直在探索,如果不通盘考虑、不形成一个好的机制,这条路将比较难走。

他强调,必须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2、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数的辉煌。

实现中原崛起是中原儿女的梦想和期盼。

卢展工强调,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要明晰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整合各种优势,凝聚全省一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内在活力来推动河南发展。

他把河南的优势概括为十二势,即中之势、根之势、正之势、和之势、文之势、物之势、人之势、农之势、工之势、城之势、力之势、为之势。

他激励全省干部群众说,现在到了河南为全国发展做出贡献的时候了。

3、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针对河南地处内陆、对外开放度不高的情况,卢展工分析道: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国家对外开放的重点正逐步由沿海向内地转移,河南的区位、文化、农业、劳动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优势正逐渐显现出来。

他强调,必须把中原经济区打造成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我们将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使大家产生效益,实现互利共赢。

六、我们应该做的1、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上下功夫。

既要看到我省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今后五年是我们必须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要看到,我省“十二五”时期面临着严峻挑战。

必须始终保持清醒,把握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2、深入理解“十二五”规划《建议》上下功夫,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3、在把握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上下功夫,深刻领会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总体要求、战略布局、战略支撑和保障措施。

4、在凝聚共识、狠抓落实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的热潮,增强创新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党的建设,形成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强大合力,推动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离不开河南经济的发展,河南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支撑。

只要我们河南人民在这块中原大地上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发展机遇,深入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快中原崛起的战略步伐,我们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建设出一个和谐、繁荣、富强的新河南。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姓名:毕建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农管08-2学号:08061110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