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完善的铁路网,坚强智能的现代化电网,保障有力的水利网,互联互通的信息网,初步形成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基本框架,构建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章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综合枢纽建设和交通网络化为重点,加快铁路、民航、公路、水运、管道、邮政及城市交通建设,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地区性枢纽为节点,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紧密联系、功能互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我省在全国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理念,加快郑州东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和郑州火车站三大客运综合枢纽建设改造。
完善提升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北编组站、郑州东货运站功能,推进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二期工程建设。
加强与沿海港口和各大枢纽对接,把郑州建成基础设施完备、配套设施健全,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内捷外畅的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结合铁路、机场、公路建设,改造洛阳、南阳、商丘、信阳、安阳、三门峡等一批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与郑州联动发展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第二节加快铁路建设加快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构建覆盖区域、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铁路网,到2015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6400公里,新增客运专线1100公里、城际铁路500公里。
建成石家庄至武汉、郑州至徐州客运专线,形成“十字型”客运通道。
开工建设郑州至重庆、商丘至杭州、郑州经鹤壁经濮阳至济南客运专线,启动郑州至太原客运专线前期工作。
加快全省城际铁路网建设,建成郑州至焦作、至开封、至新郑机场以及新郑机场至许昌、至登封至洛阳城际铁路和云台山支线,开工建设郑州至新乡、许昌至平顶山、焦作至济源至洛阳、焦作至晋城城际铁路,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为纽带,通达开封、洛阳、许昌、新乡、焦作、漯河、平顶山、济源等市的半小时交通圈,通达其他中心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高效便捷的交通格局,基本实现所有市通快速铁路(客运专线或城际铁路)。
建成晋豫鲁铁路、运城至三门峡至十堰、新月四线、兰考至菏泽、新密经商丘至永城等铁路,完成宁西、漯阜、孟平等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开工建设商丘至周口至驻马店至南阳铁路,适时启动三门峡至平顶山、禹州至亳州至江苏洋口港等铁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形成“四纵五横”大能力运输通道格局。
第三节大力发展民用航空继续实施民航优先发展战略。
强力推进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建成郑州机场第二跑道、第二航站楼、综合交通换乘中心等重大工程,配套建设海关、边防、检验检疫等口岸设施。
支持现有基地航空公司做强做大,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基地航空公司。
加大客货运航线开发力度,着力培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南亚、欧美等国际航线,打造“郑州中转”服务品牌,到2015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年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2000万人次和28万吨,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航线中转换乘中心和国际货运集散中心。
改造洛阳、南阳机场,努力扩大运输规模。
建成商丘、明港军民合用机场,推进豫北、鲁山机场建设,构建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中心,洛阳、南阳、商丘、明港、豫北、鲁山等机场为辅助,以干带支、干支协调、客货并举的全省民航机场体系。
以飞行训练、航空运动、旅游、航测航拍等领域为重点,加快通用航空发展。
第四节完善公路网络全面打通出省通道,完善网络结构,提升互联互通能力,基本形成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内联外通、畅通中原的公路网络。
到2015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5万公里。
以豫西地区高速公路及跨省通道为重点,继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提前五年建成规划的高速公路网;完成京港澳、连霍高速河南段拓宽改造,适时对其他高速公路拥挤路段进行改扩建。
打通焦作至桐柏至随州、运城至三门峡至淅川至十堰、郑州至卢氏、郑州至民权、武陟至西峡等跨省及区间通道;建成郑州机场至少林寺、洛阳至栾川等联络线。
支持境内没有高速公路或县城距高速公路较远的县(市)建设县城至最近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
到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600公里以上,21条跨省通道全部打通,实现所有县城20分钟以内上高速,形成完善的高速公路网。
结合全省现代城镇体系规划和产业集聚区布局,改造国省干线公路,扩容改造107、310等重要国道,将其他国省道交通拥挤路段升级为一级公路,对穿越城区路段实施绕城改造;积极推进郑州至许昌等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加强国防战备公路和沿南太行等旅游通道建设。
围绕新农村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公路,重点推进农村公路骨干路网中的县乡公路和配套大中桥改造;结合土地整理修建田间道路,进一步完善通村公路网。
适应农民改善出行条件的要求,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五年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4万公里、桥梁15万延米,逐步解决有路无桥、宽路窄桥和危桥问题,实现“乡乡联、县县畅”,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客运班车。
加强公路运输场站建设,加快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场站建设,新建、改造一批市、县(市)运输场站。
第五节加快水运、管道及邮政建设积极发展水运,加快淮河、沙颍河、涡河、沱浍河航运开发,建成淮河息县至淮滨至望岗段、沙颍河漯河至周口段及涡河、沱浍河航运开发工程,开工建设沙颍河平顶山至漯河段航运开发工程、周口至省界段升级改造工程,推进贾鲁河综合治理及航运开发,到2015年,全省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600公里以上,形成四条直达华东地区的水上通道。
加快油气管道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管道运输网络,五年新增油气长输管道5000公里左右。
完善邮政基础设施,全面完成空白乡镇邮政局所、村邮站建设,推进快递区域分拨中心和快速干线网络建设,提升邮政服务水平。
第六节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水平深化交通建管体制改革。
建立有效的综合交通调控与协调机制,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加快干线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相结合、灵活多样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
完善运输市场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省铁路投资公司、交通投资集团、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管理中心和国土资源开发投资管理中心等省级融资平台的作用,支持铁路、民航、公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
积极利用产业基金、保险资金、长期票据以及BOT(建设―经营―移交)、BT(建设―移交)等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交通建设资金。
鼓励各市充分发挥本级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参与交通项目建设。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铁路、机场、港口、公路服务区等经营性或具有盈利能力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及服务水平。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货运物流化,促进运输产品多样化、精细化和个性化。
建立统一协调的综合交通安全保障和应急反应机制,完善交通拥堵和事故紧急疏导救援体系。
建立健全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实现全省超限站四级联网、站点全程监控,建立超限超载运输长效治理机制。
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推进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提高高速公路管理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推进交通运输装备现代化,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效能低下的运输装备。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推动新能源车辆的开发应用,推进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低碳交通,促进交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章加强现代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适应能源供求格局的新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突出保障省内能源供应,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
第一节促进煤炭集约发展优化煤炭开发布局,以大中型现代化矿井建设为重点,稳定焦作、鹤壁、义马、永城矿区产量,高效开发郑州、平顶山矿区,增强煤炭保障能力,煤炭产能稳定在2.2亿吨左右。
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合理配置后备资源,培育壮大骨干煤炭企业,形成1―2个亿吨级产能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
加强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升采掘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大力推进煤层气开发和瓦斯综合治理,建立煤炭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增强抗灾能力。
加强省内煤炭资源勘查,实施煤炭企业走出去战略,增加后备资源储量。
支持大型电煤储配中心建设。
第二节持续增强电力保障能力立足本省保障、兼顾省际调剂,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
强力推进核电建设,开工南阳核电,加快信阳、洛阳、平顶山等核电前期工作。
合理布局热电,努力满足城镇和产业集聚区用热需求。
继续围绕南太行、豫南煤炭矿区及陇海铁路等重要输煤通道,以现有电源扩建为主,布局高效清洁的大型燃煤电站。
适度发展抽水蓄能和燃气电站。
鼓励煤电联营和一体化发展,支持骨干煤炭企业开展电源建设。
加强主网架和城市电网建设,强化省际联络,全面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发展智能电网,形成以1000千伏特高压电网为支撑的500千伏骨干网架,实现市市220千伏双环网和县县110千伏多电源供电,建设坚强、保障、兼顾的现代化电网。
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理顺农电管理体制,推进大用户直供电工作,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
深入开展节能发电调度,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第三节加快油气开发利用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努力稳定原油产量。
完善油品输配网络,提高成品油供应能力。
优先发展管道燃气,积极利用煤层气及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等燃气资源。
依托国家西气东输实施“气化河南”工程,加快构建燃气干网,配套完善支线管网和城市储气设施,建设中原油田和叶县地下储气库,新增天然气年供气量80亿立方米以上,实现95%以上县(市)城区及部分镇(乡)用上管道气,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
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加气站。
规范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运营管理体制。
第四节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电、光热利用,以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为重点,积极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建设南阳国家生物质能源示范区。
加快风能和地热能等资源开发。
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
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构建农村绿色能源体系。
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5%左右。
第三章加强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物联网,提升基础信息网络性能,建设重大应用网络平台及信息系统,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数字河南”。
提高基础信息网络业务承载能力。
实施宽带提速工程,形成城镇“百兆到户、千兆进楼、百万兆出口”的网络覆盖,推进农村“光纤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