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1、基本规定 1.0.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混凝土配制强度、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设计要求。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试验方法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 和《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 的规定。

1.0.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要求;配合比设计应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细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5% ,粗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2% 。

1.0.3 、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

1.0.4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 1.0.4 的规定,配制C15及其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可不受表 3.0.4 的限制。

表1.0.4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1.0.5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 1.0.5-1 的规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 1.0.5-2 的规定- 1 -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注:① 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之外的通用硅酸盐水泥时,混凝土中水泥混合材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应不大于按普通硅酸盐水泥用量20% 计算混合材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② 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和复合掺合料的最大掺量可增加 5 %;③ 复合掺合料中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任一组分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类粉煤灰;注:①粉煤灰应为Ⅰ级或Ⅱ级②在复合掺合料中,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2 、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2.0.1 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1.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小于C60 1.645 f f )( 2.0.1-1 cu,kcu,0f ;MPa 式中,)——混凝土配制强度(cu,o f——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这里取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cu,k ;MPa )(σ 。

MPa)——混凝土强度标准差(C60 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2.当设计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 2.0.1-2f. 1f15uuc,0c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2.0.2 、个月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资料个月~131 、当具有近σ 应按下式计算:时,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n 22nmf fcuicu, 2.0.2 ()if )——第式中,组的试件强度(MPa ;,i cu- 3 -1i 1n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mn 组试件的强度平均值(MPa );fcu nn 值应大于或者等于30 ——试件组数,σ 计算值不小于 3.0MPaC30 的混凝土:当时,应按照对于强度等级不大于σσ 应取 3.0MPa 时,计算结果取值;当。

对于强度等级大于计算值小于 3.0MPa σ计算值不小于 4.0MPa 时,应按照计算结果取C30 且不大于C60 的混凝土:当σσ应取 4.0MPa 。

计算值小于 4.0MPa 时,值;当2、当没有近期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资料时,其强度标准σ可按 2.0.2 取值。

差表2.0.2 标准差σ值(MPa)、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3 水胶比 3.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60 等级时,混凝土水胶比宜按下式计算: 3.1.1 、f ba W/B 3.1.1-1 )(ff bacu,0b的规定;——回归系数,取值应符合本规程式中、5.1.2 ba f 胶砂强度——胶凝材料(水泥与矿物掺合料按使用比例混合)28d b《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MPa (),执行;当无实测值时,可按下列规定》法)GB/T 17671 (ISO 确定: f 胶砂强度关系式推定胶砂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根据13d28d 值;b- 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f 值:、当矿物掺合料为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时,可按下式推算2b (3.1.1-2 ) f f 1.1ce,gbfs煤灰影响系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可按表 3.1.1 、式中选s f 用;f——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

ce,g 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3.1.1 表粉煤sf注:① 本表应以P·O 42.5 水泥为准;如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以外的通用硅酸盐水泥,可将水泥混合材掺量20% 以上部分计入矿物掺合料。

② 宜采用Ⅰ级或Ⅱ级粉煤灰;采用Ⅰ级灰宜取上限值,采用Ⅱ级灰宜取下限值。

③ 采用S75 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下限值,采用S95 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上限值,采用S10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可取上限值加0.05 4 当超出表中的掺量时,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应经试验确定。

○ 3.1.2 、回归系数和宜按下列规定确定:ba1 .根据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通过试验建立的水胶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来确定;2.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可按表 3.1.2 采用。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选用表、表3.1.2 回归系数ba、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 3.2m )应符合下列规定: 3.2.1 、每立方米干硬性或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wo 3.2.1-2 选取;0.80范围时,可按表 3.2.1-1 和表1、混凝土水胶比在0.40 ~0.40 时,可通过试验确定。

2、混凝土水胶比小于 3 )干硬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 表3.2.1-13kg/m )表3.2.1-2 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注:① 本表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取值。

采用细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5~10kg ;采用粗砂时,可减少5 ~10kg 。

② 掺用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时,用水量应相应调整。

m)可按下式计算:每立方米流动性或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3.2.2 、wo ) m(1m (3.2.2 )wo'wo m——满足实际坍落度要求的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式中,以本规程'wo- 6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表 5.2.1-2 中90mm 坍落度的用水量为基础,按每增大20mm 坍落度相应增加5kg 用水量来计算;β ——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混凝土试验确定。

3.2.3、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剂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3.2.3 )m m aboao m——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剂用量(kg);式中:ao m——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kg);boβ ——外加剂掺量(%),应经混凝土试验确定。

a3.3 、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和水泥用量m)应按下式计算: 3.3.1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bo m w0 ( 3.3.1 )m b0W/Bm)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用量(3.3.2foβ;条确定符合强度要求的矿物掺合料掺量1.0.51 .按本标准条和 3.1.1 f m)应按按下式计算:.矿物掺合料用量( 2 fo mm(3.3.2 )ffobo m——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kg);式中:foβ——计算水胶比过程中确定的矿物掺合料掺量(%)。

f m)应按下式计算: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3.3.3 、co m m m(3.3.3 )foboco m——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kg 式中:)co3.4、砂率- 7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3.4.1、当无历史资料可参考时,混凝土砂率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坍落度小于10mm 的混凝土,其砂率应经试验确定2、坍落度为10~60mm 的混凝土砂率,可根据粗骨料品种、最大公称粒径及水灰比按表 3.4.1 选取。

3、坍落度大于60mm 的混凝土砂率,可经试验确定,也可在表 3.4.1 的基础上,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 、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

表混凝土的砂率(%)注:○2 采用人工砂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可适当增大;○ 3.○ 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大;4 对薄壁构件,砂率宜取偏大值。

○ 3.4.2 砂率应按公式 3.5.1-2 计算3.5、粗、细骨料用量3.5.1、采用质量法计算粗、细骨料用量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m m m m m m ( 3.5.1-1 )cpc0w0g0s0fo m s0 100%(3.5.1-2 )s m m s0g0m——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式中;g0- 8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m——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 );s0m——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w0β——砂率(%);s m——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质量(kg ),可取2350 ~2450kg 。

cp4.2.2 配合比应按以下规定进行校正:1、应根据本规程第 4.2.1 条调整后的配合比按下式计算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计算值c,c m m m m m 4.2.2-1 ) wfsccc,gδ : 2 、应按下式计算混凝土配合比校正系数c,t 4.2.2-2 ) c,cρ——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实测值(kg/m );式中3c,tρ——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计算值(kg/m )。

3c,c- 9 -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3、当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时,按本规程第 4.2.1 条调整的配合比可维持不变;当二者之差超过2%时,δ。

应将配合比中每项材料用量均乘以校正系数 4.2.3 配合比调整后,应测定拌合物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并应对设计要求的混凝土耐久性能进行试验,符合设计规定的氯离子含量和耐久性能要求的配合比方可确定为设计配合比。

4.2.4生产单位可根据常用材料设计出常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备用,并应在使用过程中予以验证或调整。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1.对混凝土性能有特殊要求时;2.水泥外加剂或矿物掺合料品种质量有显著变化时;3.该配合比的混凝土生产间断半年以上时。

5、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5.1、抗渗混凝土5.1.1、抗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本作业指导书第1、2、3 和4 章的规定外,还应符合本节的规定。

- 10 -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5.1.2、抗渗混凝土的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最大水胶比应符合表7.1.3 的规定;2、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用量不宜小于320kg ;3、砂率宜为35%~45%。

表5.1.3 抗渗混凝土最大水胶比5.1.4、配合比设计中混凝土抗渗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配制抗渗混凝土要求的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提高0.2MPa ;2、抗渗试验结果应符合下式要求:PP ≥(5.1.4 )0.2 t10P——六个试件中不少于 4 个未出现渗水时的最大水压值(MPa );式中t P——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