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及计划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及计划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计划一、学情分析: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学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

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二、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等四个单元的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七、基本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教学重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引言1.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你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三、回忆中的大树1.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3.教师激趣: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4.学生交流: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2.活动与评价:把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并与同伴交流3.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教学重难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观察树木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二、观察记录一棵树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的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3.记录观察到的结果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树的相同之处: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树干、树皮、都有树叶、果实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教学目标】了解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难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几种常见的小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小草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小草二、观察记录狗尾草1.为什么叫狗尾草?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1.比较完成对比表格:茎、叶、果实2.交流汇报: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3.总结: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第四课观察水生植物【教学目标】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教学重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

)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第五节植物的叶【教学目标】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教学重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捡一些落叶。

【教学过程】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2、讨论: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3、比较: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描述: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

第六节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目标】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重难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

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1、活动: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

钟)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第七节植物的共同特点【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CAI课件);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

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了解植物的一生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向日葵的一生: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第二单元动物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学生分组寻访第二课蜗牛(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