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1.财政分配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财政活动只能存在于分配环节之中,因而财政体现着一种分配关系,也就是说,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财政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在财政方面制定的处理各种财政活动的规则和秩序,是对财政关系的强制规定,它是根据统治阶级利益处理财政活动关系的准绳。
3.财政制度:是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财政工作的依据和规范,即规范财政活动关系的具体形式。
4.实证分析法: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
5.规范分析法:即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有偏离,应当如何调整。
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
1.财政: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活动,或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
2.社会总产品: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C+V+M)。
3.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出来的那部分价值(V+M)。
4.财政本质:财政本质从自然属性这一层次来看,就是指财政与信用、价格、工资、财务等的质的差异,或者指财政在同一社会或不同社会的共性;就社会属性这一层次来看,除了财政的共性特征之外,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财政,还具有社会(制度)特征,即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财政还有着特殊的差异。
5.社会主义财政本质:基于社会主义财政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基础上的,体现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可以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来概括。
6.经济:就是指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7.价格分配:是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从而引起价格背离价值的一种分配。
8.信贷分配:主要是一种资金使用权的调节分配,即在所有权与使用权分配的基础上,利用信贷活动,以保证所有权不变为条件,把分散闲置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对使用权的调节分配,以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余缺的一种活动。
1.市场失灵:指由于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经济学假定的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前提与条件,因而一些问题不能依靠市场解决或市场解决不好。
2.帕累托最优:指在既定前提下,一旦资源配置达到使一个人的效用或福利的改善必然造成另一个人的效用或福利受损害时状态。
3.外部性:指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它企业或其他个人强加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收益或提供补偿。
4.道德风险: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5.逆向选择:指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
6.政府失灵:指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矫正不能完全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结果,不能确保公平分配收入。
7.资源配置职能:指财政具有通过一定方式,特别是通过资金、财力的分配,引导人才和物力的流向,促进资源配置趋向“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功能与职责。
8.分配收入职能:指财政具有通过对社会产品的占有、使用来调整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行为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功能与职责。
9.稳定经济职能:指财政具有通过一定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实现总量平衡,并适度增长的功能与职责。
1.公共产品:是指可供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产品,这些产品在每一社会成员消费时不会导致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2.混合产品:是介于纯粹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既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又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的这类产品。
较为典型的混合产品是具有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在价格上排他的公共产品也可能成为混合产品。
3.私人产品:指以支付一定的费用为前提才能为个人拥有的产品,私人产品通常不能无条件地供所有人共同享用,并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
4.林达尔均衡:其基本思想是,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按照自己获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分担提供这些公共产品所需要的费用,则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达到最佳的效率水平。
5.公共支出: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和政治经济目标而安排的各种支出的总称,是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部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6.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政府增加某些项目的支出,会相应减少社会公众的有关支出,使公众的实际收入增加。
7.公共支出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指政府公共支出的增加,使某些社会主体或个人收入得以增长并使社会成员的一些支出转换用途。
8.公共支出的分配效应:指政府的公共支出可能存在的利益转移现象,从而使公共支出带来的利益产生再分配9.量入为出原则:在财政上的基本含义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财政收入总量来安排财政支出,要力争做到财政收支平衡。
这一原则是保持财政分配的相对稳定,防止国家债务过度膨胀的客观要求。
10.量出为入原则:在财政上的基本含义是指应根据国家最基本的财政支出需要来确定收入规模,这一原则肯定了政府公共支出保持必要数量的重要性。
1.财政透明度:是向公众公开政府的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的意向、公共部门账户和财政预测。
以规范财政收支,提高财政预算质量,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与控制。
2.成本-效益分析法: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投入与实现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3.计划—规划—预算制度:根据各项目及各项目所包含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进行评估,并通过预算制度进行控制的方法。
4.成本—效率分析法:能够指出某项支出计划是有用而且有价值的一种分析方法。
主要用于那些无法说明支出到底有多大用途或价值的公共支出计划的选择。
5.公共劳务收费法:指国家各职能部门根据政府向全社会提供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性质来确定收费标准的方法的总称。
6.政府采购制度: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来实现货物、工程或服务购买的制度。
1.瓦格纳法则:这一理论认为,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支出呈现一种不断增长的长期趋势。
而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
国家活动规模日益扩大是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政治因素,工业化、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因素。
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影响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的重要方面。
即在正常情况下,财政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只有当社会经历“激变”时,财政支出才会急剧上升,经过这个“激变”期后,财政支出一般不会再回到原来的水平。
3.发展阶段增长论:这一理论指出,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公共支出的增长有不同的特征。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公共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到经济发展中期,公共积累支出在整个社会总积累中所占比重会下降。
当经济进一步发展进入成熟期,公共积累支出与公共消费支出将出现新的较高增长,随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转移支出占GNP的比重,则取决于政府再分配的目标。
4.官僚行为增长论:这一理论强调政治制度与官僚行为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
由于官僚以机构规模最大化作为目标,这成为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甚至会使财政支出规模超出共用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要的支出水平。
5.财政支出弹性:可用财政支出增长率/GNP增长率来表示。
主要反映财政支出增长与GNP 增长之间的关系,当计算结果大于1 时,说明财政支出的增长快于GNP的增长,财政支出的弹性较好;计算结果小于1,反映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NP的增长,财政支出的弹性较差或无弹性;计算结果等于1,可反映财政支出与GNP呈同步增长。
6.边际财政支出倾向:可用财政支出增加额占GNP增加额来表示。
主要用以说明在GNP 的增加额中,用于增加财政支出份额的大小。
通过这一指标在不同时期与若干年度中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
7.财政支出结构:也可称为财政支出构成,指财政支出由哪些具体的支出项目所构成,通过一定的财政支出结构,可以考查各类财政支出项目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析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重点与政策变化。
8.购买支出:也可称为消耗性支出,指政府为购买特定的商品和劳务所安排的支出,其支出的实现是以换回等价的商品和劳务为条件。
这类支出一般由政府投资和社会公共消费支出两部分构成。
9.转移支出:政府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对相关的社会成员或特定的社会集团所给予的部分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
1.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行使其职能所安排的经费,是维持国家政权存在、保障各级国家管理机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费用。
2.国防支出:国家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而用于陆、海、空军及国防建设的各种费用。
3.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支出:是财政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广播电台、电影、电视等各种社会事业支出的总称,通常指用于社会事业部门的事业费,一般由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各种性质的公务费、科学研究经费及必要的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等组成。
4.定员管理:确定人员编制的指标,根据“精兵简政”的原则和要求以及各个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规定完成一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工人数。
人员编制或人员配备比例必须先进合理,经有关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在执行中一般不得突破。
5.定额管理:确定开支的限额,对不同的支出项目制定相应的开支标准。
6.核定收支:事业单位要将全部收支(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的收支)统一编列预算,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
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发展计划、财务收支状况以及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力可能,核定事业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规模。
7.定额或定项补助:对没有财政补助不能维持正常运转的事业单位实行的办法。
定额补助就是根据单位收支情况,按相应标准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并保持几年不变。
定项补助则是根据事业单位收支情况,对其某些支出项目实行补助,如对工资支出项目进行的补助。
1.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并作为特殊的投资主体,为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利用公共支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特定部门和需要进行的投资活动。
2.基础产业:基础产业通常指一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工业部门,是对能为国民经济实现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的特定经济部门的总称。
3.基础工业:基础工业主要指能源开发建设项目、重要的基本原材料的开发利用项目。
此外,在不同的国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在不同历史时期也被视为国家的基础工业部门。
4.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各种类型的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如公路、铁路、桥梁、机场、水陆通道与码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城市水电气供给系统、排污系统、城市交通系统)、重要的公用事业部门(如通讯、邮电部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