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分析主要是集中考察导致汇价上涨、下跌或者横盘的供求关系,而技术面分析主要研究市场行为。
那么在外汇市场中,如何去判断各种数据和分析基本面呢。
基本面分析就是根据有关理论对影响货币价值及货币价格走势的基本因素进行分析,以决定投资某种货币的决策过程。
基本面分析外汇走势由来已久,历史上已经产生了多个经典的分析理论,虽然有些理论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已经失效,或者影响力减弱,但在建立新的定价模型的时候仍然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基本面分析理论认为投资者可以通过研究股票,外汇等的相关数据、统计资料,以及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营利能力,来判断市场的走势。
而且基本面分析理论都是一些非常客观的分析方法,反映实际经济因素对外汇走势的影响,而这些实际经济因素正是汇率产生波动的根源。
一、基本理论外汇市场的基本面是所有可能对汇率波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总和,基本面有自身的发展趋势,一旦趋势形成也就不会轻易地发生改变。
我们做基本面分析,分析的就是基本面的长期趋势,和长期趋势下的微观变动,直到这种微观变动累积到一定量改变市场基本面的长期趋势。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穷”,就是这个道理。
当以另一国货币估价一国货币时,基本面分析包括对宏观经济指标、资产市场以及政治因素的研究。
宏观经济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等数字,由国内生产总值、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以及生产率等要素计算而得。
资产市场包括股票、债券及房地产。
政治因素会影响对一国政府的信任度、社会稳定气候和信心度。
有时,政府会干预货币市场,以防止货币显著偏离不理想的水平。
货币市场的干预由中央银行执行,通常对外汇市场产生显著却又暂时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以另一国货币单方面购入/ 卖出本国货币,或者联合其它中央银行进行共同干预,以期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或者,有些国家能够设法仅仅通过发出干预暗示或威胁来达到影响币值变化的目的。
下面几个基本理论也是我们进行基本面分析的最主要方法。
1、购买力平价(PPP)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规定,汇率由同一组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
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应会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汇率变动所抵销。
举一个汉堡包的经典案例,如果汉堡包在美国值 2.00 美元一个,而在英国值1.00 英磅一个,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一定是2 美元每1 英磅。
如果盛行市场汇率是 1.7 美元每英磅,那么英磅就被称为低估通货,而美元则被称为高估通货。
此理论假设这两种货币将最终向2:1 的关系变化。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不足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
另一个不足是它只适用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而服务恰恰可以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
另外,除了通货膨胀率和利息率差异之外,还有其它若干个因素影响着汇率,比如: 经济数字发布/报告、资产市场以及政局发展。
在20 世纪90 年代之前,购买力平价理论缺少事实依据来证明其有效性。
90 年代之后,此理论似乎只适用于长周期(3-5 年)。
在如此跨度的周期中,价格最终向平价靠拢。
2、利率平价(IRP)理论利率平价规定,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升值(贬值)必将被利率差异的变动所抵销。
如果美国利率高于日本利率,那么美元将对日元贬值,贬值幅度据防止无风险套汇而定。
未来汇率会在当日规定的远期汇率中被反映。
在我们的例子中,美元的远期汇率被看作贴水,因为以远期汇率购得的日元少于以即期汇率购得的日元。
日元则被视为升水。
20 世纪90 年代之后,无证据表明利息平价说仍然有效。
与此理论截然相反,具有高利率的货币通常不但没有贬值,反而因对通货膨胀的远期抑制和身为高效益货币而增值。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两国之同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息率有密切的联系。
该理论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投资者投资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与按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投资并按远期汇率买回本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
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其结果是使远期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
比如,设A国的三个月短期利率为a,B国的三个月短期利率为b,两国即期汇率为R,远期汇率为Rt。
某投资者拥有A国货币金额P作为投资对象,他既可以将P存放入A国银行,三个月后的收入为P(1+a);也可以按即期汇率将P 兑换成B国货币,存人B国银行,其收入为P(1+b)/R,再按远期汇率折成A 国货币,那么从B国投资取得的A国货币收入应为P.Rt(1+b)/R,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这两种投资收益应该相等,即P(1+a)= P.Rt(1+b)/R,推导出Rt-R=R(a-b)/(1+b)。
可见,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两国利率水平相对变化关系决定的。
对利率差异所引起的汇率变动,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
凯恩斯的汇率理论认为本国利率上升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而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则认为本国利率上升表明本国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较高,因为会导致本币汇率下跌。
这两种理论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矛盾关系,前者是从国际资本追求高收益率的角度出发的,也是利率平价理论的观点,而后者则是从通货膨胀率变化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来进行实现,实际应用中到底哪种理论生效,还要参考该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因为在经济发展前景良好的时候,有些不利因素有可能因为国际资本的流动而减弱影响力,这一点我们在第3个基本理论中也可能得到相同的提示。
3、国际收支差额模式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活动总和的货币反映,这些活动包括了进出口贸易、劳务输出、居民汇款、出国旅游、对外投资、国际借款、利用外资等等,国际收支差额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体现。
国际收支直接地表现为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直接导致外汇市场对本外币的供给和需求变化,从而影响汇率阶段性的升降。
此模式认为外汇汇率必须处于其平衡水平--即能产生稳定经常帐户余额的汇率。
出现贸易赤字的国家,其外汇储备将会减少,并最终使其本国货币币值降低(贬值)。
便宜的货币使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同时也使进口产品变得更加昂贵。
在一段调整期后,进口量被迫下降,出口量上升,从而使贸易余额和货币向平衡状态稳定。
比如某个国家,当国际收支差额出现了大量的逆差时,这表示该国接下来需要对外支付大量的本币,购买成相应的外国货币用于支付逆差,这个时候会造成外汇市场上本币供应的大量增加,成为本币贬值的因素,而相对应的外国货币则会出现需求的增加,而出现增值。
这就是国际收支差额所带来的本外币供给与需求变化,最终导致的汇率相应涨跌。
在实际分析中,我们还应该更全面地考虑该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资本流动的情况,并不是所有的赤字增大都能带来该国货币贬值。
最突出的例子是1999年,美国新经济蓬勃发展,纳斯达克(NASDAQ)指数强劲上扬,道·琼斯和标准·普尔指数也持续走高,美国失业率不断创出新低,消费信心充足。
这些迹象本身是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的信号,同时也作为继续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美国的砝码。
流入美国的资金必须要在国际市场兑换成美元才能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或者进行投资。
此时,虽然美国经常项目下的逆差非常大,但资本流入却远远大于经常项目下的逆差,美元在市场上仍然炙手可热,推动欧元/美元大幅下跌。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2004年之后美国经济的复苏过程中。
国际收支在历史上一度是外汇市场波动的最主要因素,但随着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贸易外汇流动增加,特别是投机性操作的大幅增加削弱了国际收支在外汇市场的影响力。
现在国际收支变化的主要影响已经引申为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以此来影响外汇市场相关货币的中长期走势,而非国际收支本身带来的资本流动。
与购买力平价理论一样,国际收支模式主要侧重于贸易商品和服务,而忽视了全球资本流动日趋重要的作用。
换而言之,金钱不仅追逐商品和服务,而且从更广义而言,追逐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
此类资本流进入国际收支的资本帐户项目,从而可平衡经常帐户中的赤字。
资本流动的增加产生了资产市场模式4、资产市场模式(目前为止的最佳模式)金融资产(股票和债券)贸易的迅速膨胀使分析家和交易商以新的视角来审视货币。
诸如增长率、通胀率和生产率等经济变量已不再是货币变动仅有的驱动因素。
源于跨国金融资产交易的外汇交易份额,已使由商品和服务贸易产生的货币交易相形见绌。
资产市场方法将货币视为在高效金融市场中交易的资产价格。
因此,货币越来越显示出其与资产市场,特别是股票间的密切关联。
货币与资产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货币被视为高效金融市场中交易的资产价格,资产市场模式已经逐渐取代了国际收支模式,或者说国际收支模式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这一点在上一点中已经表明。
资产市场的国际资本流动已经成为当今外汇市场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模式,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分析也是长中短期汇率变化趋势判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众所周知,国际资本的流动追求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
一般来讲,取得这个收益最大化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投资的货币收益率,二是投资的资本收益率。
假如某个国际资本要选择一个货币投资,显然投资者更愿意选择将来可能会升值的货币进行投资,以此来直接获得一段时间内买卖价差的利润,同时还会考虑到该货币是否能带来更高的利息收入;在选择一种资产投资的时候,投资者则主要考虑该资产与其他国家的资产收益率谁更高,而选择实际收益率较高的资产进行投资,在收益率相差不大的时候,则优先选择风险更小的资产进行投资。
这就是吸引国际资本不断流动的根本动因。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些小国家,或者政治经济不够稳定的国家能提供较高收益率的资产,但由于投资环境本身较差,潜在风险较大,仍然不能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
而对于西方强国,比如美国、德国等,它们只要出现了较高潜在收益率的资产,则对国际资本会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
在经济为市场关注中心的时候,宏观经济状况决定了市场的基本方向,只有货币需求量在世界范围内能够持续增长的币种才能取得长期涨势。
5、美元和美国资产市场1999 年夏,许多权威人士认定美元将对欧元贬值,理由是持续增长的美国经常帐户赤字和华尔街的经济过热。
此观点的理论基础是,非美国投资者将会从美国股票和债券市场抽取资金,投入到经济状况更为健康的市场中去,从而大幅压低美元币值。
而这样的恐惧自80 年代早期以来一直没有消散。
当时,美国经常帐户迅速增长至历史最高记录,占国内总产值(GDP)的 3.5%。
正如80年代那样,外国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胃口依旧如此贪婪。
但与80 年代不同的是,财政赤字在90 年代消失了。
虽然外国持有美国债券的增长速度可能已经放缓,但源源不断注入美国股市的大量资金却足以抵销这种缓势。
在美国泡沫破裂的情况下,非美国投资者最有可能做出的选择是更安全的美国国库券,而不是欧元区或英国股票,因为欧元区或英国股票很有可能在上述事件中受到重创。